一 北周宣帝大象二年(580)五月己酉(二十五)日,宣帝宇文赟病死,长子宇文衍在位,年仅八岁,宣帝后(杨皇后)父杨坚辅政。次年二月,杨坚篡位建立隋朝。杨坚自执掌政权至废周建隋,只历时9月余,其间平定了“三方之乱”,尽诛宇文氏宗室诸王,剪灭宇文氏家族的势力。前人论杨坚废周建隋,多着眼于他出自关中豪族弘农杨氏、父亲杨忠为西魏北周元勋大将、杨坚本人为周宣帝后父等三重身份。这样的看法以清代史家赵翼为代表,他认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直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其时虽有尉迟迥、宇文胄、石逊、席毗、王谦、司马消难等起兵匡复,隋文犹假周之国力,不半载殄灭之。于是大权在手,宇文氏子孙以次诛杀,殆无遗种。”(注:《廿二史札记》卷十五。)近人岑仲勉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扩展了这种看法:“坚承袭家荫,无赫勋绩,其得篡周立隋,实以受遗辅政,为一大枢纽”,“自其受遗诏起计,不出一年,便移周祚,得国之易,未有如坚者。”(注:《隋唐史》上册第2页。) 西方汉学家崔瑞德(D.Twitchett)认为杨隋代替宇文周,是关陇贵族内部的权力转移: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帝位从西北的一个贵族家庭转移到了另一个家庭,西北贵族集团的政治优势得以绵延勿替”。(注:《敛桥中国隋唐史》第一章,第4页。)他认为,西魏北周政权,一直由“一小批创建北周的强有力家族”分享,这批西北关陇豪族,除皇室宇文氏外,包括独孤氏、杨氏、李氏等,他们互相通婚,形成了北周的统治集团。 这些看法,都有道理。虽然杨坚有诸多有利条件,并遇上历史机遇,但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又大都有许多深层次的、不易被发现的因素蕴藏其中。 二 宣帝宇文赟继位不久,就将杨坚的长女立为皇后,这其中存在着要依靠杨坚力量来巩固自己地位的深意。宣帝宇文赟有5位皇后,考察一下其他皇后的家世背景,从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一是朱皇后。“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后本非良家女,又年长于帝十余岁,疏贱无宠。”这样一个“其家坐事”、“本非良家子”的皇后,显然不可能成为宣帝在朝中的依靠。 二是陈皇后。“宣帝陈皇后,名月仪,自云颍川人,大将军山提第八女也……后父山提本高氏之隶。仕齐,官至特进、开府、东兖州刺史、谢阳王。高祖平齐,拜大将军,封浙阳郡公。大象元年,以后父超授上柱国,进封鄅国公,除大宗伯。”陈皇后的父亲原是北齐的官吏,在北周依靠女儿是皇后,破格授为上柱国,他本人的官位提升都要依靠女儿,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宣帝在朝中的有力依靠了。 三是元皇后。“宣帝元皇后名乐尚,河南洛阳人也。开府晟之第二女。……后父晟,少以元氏宗室,拜开府。大象元年(579)七月,以后父进位上柱国,封翼国公。”这又是一个靠女儿为皇后进位上柱国的家族,自然也不会有多大势力。虽为元氏宗室,查看《周书》和《隋书》,竟然找不到他的传记,他在北周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四是尉迟皇后。“宣帝尉迟皇后名炽繁,蜀国公迥之孙女。有美色,初适杞国公亮子西阳公温,以宗妇例入朝,帝逼而幸之。及亮谋逆,帝诛温,进后入宫,拜为长贵妃。”尉迟迥是北周的元勋重臣,尉迟皇后是累世功勋之后,是名门闺秀,她是宣帝皇后中唯一可以与杨皇后在家族背景方面相匹敌的皇后。但尉迟皇后入宫为妃的时间估计是在杨皇后被立为皇后之后,另外她又属于再嫁,尉迟家族的实力也比不上杨氏家族。 基于以上对宣帝各皇后的分析(注:《周书》卷九宣帝后各本传。),就不难理解,宇文赟在即位后为什么很快就将杨坚的长女立为皇后,这是因为他要将后族杨氏作为他的依靠力量。 宣帝初登宝座时,是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后台来支持他的。宇文赟为太子时,武帝对他管束十分严格,一切行动都在监视之下,朝廷中与之交善者寡。这样他很难在朝廷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小圈子,而对宗室的诸叔他也怀有忌恨和防范之心。因此,外戚就成为宣帝自然而然的选择。在众外戚中,杨坚又是最具有实力的。 宇文赟依靠杨坚的势力威慑朝廷上下,同时也牵制和限制诸皇叔势力的发展。杨坚利用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但这不合皇帝的意愿。大象二年(580)三月,宣帝立朱氏、陈氏、元氏、尉迟氏为皇后,与杨皇后并列,这显然是有意压制杨氏家族,向杨坚示威。在这新立的四位皇后中,尉迟皇后的家族背景和势力是可以和杨氏相抗衡的。《隋书·高祖纪》云:“(宣)帝有四位幸姬,并为皇后,诸家争宠,数相毁谮。”宫闺内充满了明争暗斗,杨皇后曾惹怒宣帝,险有杀身之祸,记载:“帝后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帝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诀。后母独孤氏闻之,诣閤陈谢,叩头流血,然后得免。”(注:《周书》卷九《宣帝杨皇后传》。)这实际上是宣帝向杨氏的又一次示威。《隋书·高祖纪》谓杨坚为宣帝所忌,宣帝每忿怒谓后曰:“必族灭尔家。”杨坚的权位甚至整个家族可能随时不保,因此向宣帝亲信近臣内史上大夫郑译问保全之计。郑译与杨坚有同学之旧,于是向宣帝建议外放杨坚镇守寿阳,帝从之,下诏以隋国公杨坚为扬州总管(扬州治寿阳)(注:《周书》卷三十五《郑译传》。)。未起行而宣帝病逝。由此可知,宣帝并未托孤于外戚,委辅政重任于杨坚。 杨坚为什么能辅政呢?这其中存在着历史的机遇。《周书·宣帝纪》:“(大象二年)五月己丑(初五),以上柱国、大前疑、隋国公杨坚为扬州总管。甲午(初十)夜,帝备法驾幸天兴宫。乙未(十一日),帝不豫,还宫。诏隋国公入侍疾。……丁未(二十三日),追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己酉(二十五日),(宣帝)大渐,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以隋国公坚受遗辅政。是日,帝崩于天德殿。”(注:《北史·隋本纪》及《隋书·高祖纪》记载相同。)由史料中可以看出,宣帝由发病到驾崩,只有十五日,发病之前,精力似乎还可以,半个月前,还曾亲赴咸阳求雨,回京时“令京城女子衢巷作音乐以迎候”,不久又驾幸天兴宫,巡幸频频,可见得病是始料不及的。得病后,史料中亦未见有重要身后措施,据《隋书·刘昉传》所记:“及帝不悆,诏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瘖不复能言。”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神智是否清醒,无可考,但一切诏旨已委诸宫廷近臣,是无疑问的。小御正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引杨坚入朝辅政(注:《隋书》卷三十八《刘昉传》。),云:“昉素知高祖(杨坚),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同谋者尚有御史大夫柳裘、御正下大夫皇甫绩、内史大夫韦谟:“及帝不悆,(裘)留侍禁中,与刘昉、韦谟、皇甫绩同谋,引高祖(杨坚)入总万机。”(注:《隋书》卷三十八《柳裘传》。)他们招引杨坚,是希望借杨坚的威望,阻止宣帝诸叔回朝执政。 事实上,近臣之间的意见也并不完全一致,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认为应由宇文氏皇族近亲辅政,他说:“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应重寄。”(注:《周书》卷四十《颜之仪传》。)所谓“宗英”,是指以赵王宇文招为首的5位皇叔。颜之仪极力主张五王回朝辅政。 宣帝暴毙,必然引起人心浮动,五王回朝,可以稳定局面。但是,赵、陈、越、代、滕五王是被逼令就国的,如若回朝执政,对刘昉、郑译等内臣难免不追究旧怨。因此,刘昉、郑译就急切地在朝中寻找可以抵挡五王回朝执政的人选,杨坚的身份和地位,加上与郑译的故旧关系,也就成了最佳人选。在这种情形下,刘、郑与杨坚勾结,矫诏援引杨坚辅政,拒斥五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