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周武帝重用皇族,委以军政重权,尤其是临终前的安排,更是如此。可是,宣帝却嫌忌宗室。宣帝在做太子时,在朝中有恶名,武帝对太子也十分不满意,大臣王轨曾劝武帝废太子,但武帝觉得“汉王(宣帝胞弟)次长,又不才,此外诸王并幼,故不能用其说”(注:《周书》卷四十《王轨传》。)。宇文赟与武帝的父子感情不好,甚至由于武帝对他管教甚严而痛恨武帝。宇文赟在即位初,慑于武帝的遗命,还对宗室、功臣不敢下手,等到他认为自己已坐稳了皇位,就对宗室、功臣开了杀戒,进行打击削弱。 宣帝对宗室开刀,是从诛杀大冢宰、上柱国、皇叔齐王宪开始的。不久,又诛杀了武帝时的重臣宇文孝伯、王轨和宇文神举。大象元年(579)五月,令赵、陈、越、代、滕五王就国,更是排挤宇文氏的中坚力量,解除了诸皇叔的军政权力。这是宣帝破坏宇文氏统治基础最要害的措施,这为杨坚篡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杨坚的支持者中有于义、窦荣定、豆卢勣、韦孝宽、王谊、梁睿、梁士彦、李穆、皇甫绩、柳机、杨素、苏威、元谐、元景山、高颎等(注:《隋书》各本传。)。现将他们为什么支持杨坚,其中有何种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逐一分析。 于义:“宣帝嗣位,政刑日乱,(于)义上疏谏,时郑译、刘昉以恩倖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于帝。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于义诽谤朝廷也。’”(注:《隋书》卷三十九《于义传》。)后来御正大夫颜之仪劝帝,方才罢休。于义上疏而险招杀身之祸,这使于义不仅对郑译、刘昉有刻骨仇恨,也对昏君宣帝丧失信心,于义倒向杨坚也就成了事之必然。 窦荣定:“其(指荣定)妻则高祖(指杨坚)长姊安成长公主也。高祖少与之情契甚厚。”(注:《隋书》卷三十九《窦荣定传》。)窦荣定与杨坚有姻亲关系,感情又很好,自然是杨坚的支持者。 豆卢勣:“齐王宪纳勣妹为妃,恩礼愈厚。”(注:《北史》卷六十八《豆卢勣传》。)因为这层关系,十分嫉恨齐王宪的周宣帝,对豆卢勣不但不会提拔,其地位也岌岌可危,尤其是齐王宪的被杀,使豆卢勣反对宣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韦孝宽:武帝平齐后,被封为大司空,宣帝即位不久就出为延州总管,韦孝宽对宣帝的这种夺权降职的行为肯定心怀不满。另外,韦孝宽是皇甫绩的外祖父,“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所鞠养”(注:《北史》卷七十四《皇甫绩传》。)。皇甫绩支持杨坚,韦孝宽出于利益考虑,肯定也随皇甫绩支持杨坚。 王谊:“(武帝)临崩,谓皇太子曰:‘王谊社稷臣,宜处以机密,不须远任。’皇太子即位,是为宣帝,惮谊刚正,出为襄州总管。”“(杨坚)以第五女妻其子奉孝。……谊自以与帝(指杨坚)有旧,亦归心焉。”(注:《北史》卷六十一《王谊传》。) 梁士彦、梁睿:安定梁氏是北周有影响力的家族,“(梁睿)后从齐王宪拒齐将斛律明于洛阳,每战有功,迁小冢宰”。跟随齐王宪出征,可能和齐王宪的关系不错。“周文帝时,以功臣子养宫中,复命与诸子游处”(注:《北史》卷五十九《梁睿传》。)。这段儿时的经历,也许会是他和齐王宪友好的基础。如若果真如此,那么齐王宪被诛后,梁睿心中的压力和顾虑也就很大。史籍中没有他支持杨坚的直接记载,但我认为,史籍能记载他和齐王宪幼时的交好,没有记载他和齐王宪的关系在成年后有什么变故,这说明他们的友好关系是一直保持着的。 李穆:在建德元年(572)为太保,一直到建德六年。但是清代万斯同的《周公卿年表》(注:《二十五史补编》。)中,宣帝即位后的宣政那年,太保之位就缺,没有记载由谁来出任,清代练恕《北周公卿表》(注:《二十五史补编》。)也如此。这可能是,宣帝即位后,太保之职是空缺的,李穆不知何时被解此职,大象元年(579)三月命越王盛就此职。五月令越王就国,此职又空缺。同年正月任李穆为大左辅,八月之前又解此职,八月韩建业任此职。大象二年(580)八月又任李穆为太傅,仍为并州总管。从建德年间到大象二年,李穆的任官职经历是条曲线,建德年间位居三公,宣帝宣政中,不在三公六官之列,大象元年杨坚权力日盛时,官职开始恢复,任四辅官之一的大左辅,到杨坚掌握大职时,任太傅。宣帝时李穆的官职最低,这也就不能理解。其子劝他响应尉迟迥反隋时,他说:“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岂能违天?”(注:《北史》卷五十九《李穆传》。)另外,李氏家族与宇文氏家族可谓是有深深家仇的。李穆兄子李植谋杀宇文护而被诛杀,兄李远亦被诛杀,李远的另一个儿子也要坐死时,李穆求以子惇、怡等代死。这种家族的劫难,虽时间已久,但在李穆家族心中留下的阴影肯定是永久的。李穆支持杨坚也是自然的。 皇甫绩、刘昉等:他们是恐惧如若五王回朝辅政,就会清君侧,他们作为宣帝的亲近,自然会遭到厄运的。 柳机:“宣帝时,迁御正上大夫,机见帝失德,屡谏不听,恐祸及己,托于郑译,阴求外出,于是拜华州刺史。”(注:《隋书》卷四十七《柳机传》。)柳机对周宣帝的失望以及明哲保身的心态可见。他既然可以“托于郑译”,说明和郑译的私交还不错,郑译支持杨坚,柳机也由此而支持杨坚。 杨素:“及隋文帝(杨坚)为主相,素深自结纳,帝甚器之,以为汴州刺史。”“宣帝即位,……寻从韦孝宽徇淮南。”(注:《北史》卷四十一《杨素传》。)杨素与杨坚的良好关系,以及与韦孝宽的上下属关系都是他支持杨坚的原因。 元景山:“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反,以轻兵袭孝宽,宽为亮所薄,景山击破之。”(注:《北史》卷十八《元景山传》。)元景山与韦孝宽是上下级关系,韦孝宽支持杨坚,元景山也肯定随从他支持杨坚。 元谐:“河南洛阳人也。……少与隋文帝(杨坚)同受业于国子,甚相友爱。”(注:《北史》卷七十三《元谐传》。)元谐作为杨坚的同窗好友,肯定是要支持他的。 高颎:颎父宾,“隋文献皇后以宾父之故吏,每往来其家。”“隋文帝(杨坚)得政,素知颎强明,久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刊公杨惠谕意,颎承旨忻然,曰:‘愿受驱驰。纵公事不成,亦不辞灭族。’”(注:《北史》卷七十二《高颎传》。)高颎家与杨坚妻家有世交关系,杨坚也对高颎进行重用提拔,高颎当然会支持杨坚。 苏威:“隋文帝为丞相,高颎屡言其贤,亦素重其名,召入卧内,与语大悦。”“威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高颎请追之。”可以看出高颎器重苏威,杨坚与苏威也十分投机。苏威之所以“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是因为他与宇文氏家族有姻亲关系。苏威是宇文护的女婿,但那是为叔父所逼,不得不与宇文护之女结婚,就是婚后,“每居山寺,以讽读为娱”。就是在宇文护死后,“武帝亲总万机,拜稍伯下大夫。前后所授,并辞疾不拜”(注:《北史》卷六十三《苏威传》。)。可以看出,苏威对北周政权没有什么好感。 从以上粗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持杨坚的人,有些出于被夺权、冷落、贬职而对周室有怨恨;有些则与杨坚有着亲戚、故旧、同窗的关系;有些则有着政治利益的关系,由此而使这些人走到一起,支持杨坚。至于他们支持杨坚是否其中包含着汉化的因素,我认为杨坚的汉人身份无疑使他更利于结交关陇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但在政治利益面前,汉化只能潜在地发挥作用,直接促使他们联合在一起的,则是他们在政治角逐中获得的既得利益和他们各自的政治目标。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西魏北周政权下的汉鲜矛盾不是特别的明显,更不似东魏北齐那般激化,所以杨坚的汉人身份可视为其在这场政治角逐中的一个优势,但不可夸大这个优势。 在杨坚的支持者中,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那就是,支持者大多是各地的总管。总管统辖一方(有时包括数州)的军事、民政,是介于中央朝廷与地方州郡间的政治军事核心机构。北周广置府兵,总管区内建置府兵军府,有助于乡兵和部曲向国家正规军的转化,确保了北周政权的巩固。但是,广置府兵的结果使总管权势炽盛,北周末年总管掌握着庞大的军队,支持杨坚的众人手中握有兵权,这些总管的支持对杨坚篡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以总管率兵向杨坚发难,几乎要颠覆杨坚的统治,总管在北周的地位也由此可见。 五 杨坚代周建隋,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 周宣帝的突然驾崩,这可以说是杨坚篡周的一个偶然因素,这使本来准备出任扬州总管的杨坚留在朝中,并通过周宣帝身边的几个内臣的协助,很快控制了权力中枢,迈出了夺权篡周的第一步。这一步的完成,说明北周的中央集权经宇文泰、宇文护及周武帝的加强,到周宣帝时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周宣帝虽昏暴无能,但只要他在皇帝的位置上,就杨坚这样有权有势的老臣也奈何不了他。一旦他死了,权力中枢出现真空,此时谁控制了权力中枢,谁也就掌握了政局发展的主动权,权力中枢的作用之大说明了北周中央集权的加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如果杨坚只是控制了中枢,代周建隋的条件仍然不充分。他之所以成功了,与他及时召集了一批总管支持他有关。这批总管与杨坚有个人私交或利益关系,他们在地方上有相当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有了他们的支持,杨坚才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平定了“三方之乱”。总管是统辖一方(有时是几个州)的军事、民政长官,总管的权力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与中央集权制是矛盾的。 从以上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杨坚是在中央集权和总管制度的夹缝中找到了机会,同时利用了两种矛盾和抵触的制度中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实现了改朝换代。也可以说,杨坚的代周建隋是北周中央集权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并不完善的产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