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有关北朝博陵崔氏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高诗敏 参加讨论

博陵安平崔氏是北朝第一流士族,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但对有些具体问题,诸如博陵崔氏的地位是否逊于清河崔氏,抑或相埒;博陵崔氏同北方汉士族及赵郡李氏的姻媾有无异辈婚等,在看法上尚存在着分歧。本文拟对上述有争议问题以及博陵崔氏迁徙问题略述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北朝博陵崔氏的社会地位问题
    衡量士族地位的标准,不外乎从先世门望、当代仕宦、婚姻、文化底蕴以及经济力量等方面考察其综合实力。虽然各家族显赫的途径有所不同,但关键因素则取决于婚宦两途。唐代柳芳曾指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①这说明魏晋以来品藻门第阀阅是以仕宦官爵为主要依据的。随着时序推移,有些士族仕宦不显,门望也因之颓败。如颍川荀氏是魏晋高门,及至南朝业已衰落。其中荀伯子靠妻弟谢晦(字宣明)推荐为尚书左丞,他“常自矜籍荫之美”,并对王弘说:“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数也。”②由于荀氏长期仕途坎坷,其自诩之辞只不过成为世人笑柄。另是在大族内部,各房支间地位的高下也受仕宦所支配,如北魏司徒崔浩,其先祖在曹魏仕至司空,位列三公。他“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凌辱其它房支的崔模、崔赜。下面拟依据仕宦这一主要标准,对博陵崔氏的社会地位予以剖析。
    博陵崔氏是北朝士族中历史悠久的旧族之一。早在东汉时,博陵崔氏已以儒学闻名于世。崔骃少与班固齐名,“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③其子崔瑗“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后来师从贾逵,与学者马融、张衡特相友善。他学识渊博,著述丰赡,史称“瑗高于文辞,尤善书、记、箴、铭”,所著赋颂碑铭凡五十多篇,为“诸儒宗之”。(注:《后汉书》卷52《崔骃传》,1722~1724页,中华书局,1987。)瑗子崔实亦好典籍,所著《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深为著名思想家仲长统所赞赏。(注:《后汉书》卷52《崔骃传》,1725页,中华书局,1987。)这一时期的博陵崔氏在政坛上并非世人瞩目的显贵,崔实虽曾一度召拜为尚书,但鉴于世道阻乱,因称疾闲居,数月即被免职;其从兄崔烈位至太尉,终因买官之嫌,声誉骤减。所以家族中人多是地方郡守县令,崔骃系长岑长,崔瑗先作汲令,后迁升济北相,崔实长期是五原与辽东郡守,崔钧为西河太守。在东汉士人特重名节的氛围濡染下,博陵崔氏在任上很注重实绩,崔瑗在汲县督劝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崔实看到“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遂购置织具教民纺织,从而使“民得以免寒苦”。(注:《后汉书》卷52《崔骃传》,1730页,中华书局,1987。)由于儒学和政绩卓著,使博陵崔氏跻身为东汉名门。《后汉书》作者范晔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沈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注:《后汉书》卷52《崔骃传》,1732页,中华书局,1987。)反观清河崔氏,在魏晋以前寂而无闻,与历史源远流长的旧族博陵崔氏是难以比拟的。
    迨至魏晋,博陵崔氏的崔赞,少与中领军许允俱名冠冀州。他于魏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时仕至吏部尚书,后来迁升为左仆射。其子崔洪,在西晋任吏部尚书,是位很有性格的人物,“骨鲠不同于物,有过,辄面折之”,但他极其清廉,从不以权谋私,而是“举用甄明,门无私谒”。(注:《晋书》卷45《崔洪传》,1287页,中华书局,1974。)在西晋奢糜腐朽的环境里,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两晋崔氏士族中,《晋书》为之立传者仅博陵崔洪,足见其很有影响力。至于清河崔氏崭露头角,已晚至曹魏时期。其中崔琰受业于郑玄,当曹操平定冀州后,崔琰是丞相东西曹掾属,与毛玠并典选举,“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注:《三国志·魏志》卷12《崔琰传裴注》,369页, 中华书局,1982。)曹操称魏王后拜崔琰为尚书,后被曹操赐死。崔琰主要以刚正不阿为世所称道。其从弟崔林是曹魏元老,魏文帝即位后为尚书,明帝时擢拔至司空。另有崔谅在西晋仕至尚书,崔随为尚书仆射。
    由上所述,博陵崔氏从东汉以来即为北方名门大族,魏晋时期亦是高官显宦不替。发迹于曹魏的清河崔氏,如崔琰声望稍高些。因此在北朝之前,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的官宦及地位总的来说是轩轾难分的。
    北朝时,博陵崔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已低于清河崔氏。正如清河崔悛对范阳卢元明所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注:《北史》卷24《崔逞传》,873页,中华书局,1974。)这番话反映了北朝士族地位序列的客观实际。这是因为:第一,在北魏148年的历史中(386-534),博陵崔氏在政界和文坛有影响的人物寥寥无几。据仕宦方面的记载,他们多出任地方州刺史、郡守及其掾属,进入中央政权的也是光禄大夫等散职,象崔秉位为仪同三司是二品高官,并无实权。掌握部分行政实权又有影响力的,仅位至尚书的崔孝芬而已。崔孝芬在魏宣武帝时已以“长于剖析”的政治才能名噪一时,北魏后期历任荆州刺史兼殿中、吏部尚书,还多次督军击败梁军进攻,对巩固北魏南部疆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东魏、北齐时,博陵崔氏的政治地位才发生转机,涌现出崔暹、崔季舒与崔昂这些风云人物。他们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是与东魏错综复杂的政局有密切关联的。首先是权臣高欢、高澄父子,为了随时了解魏孝静帝的动态,便于牢牢控制傀儡小皇帝,汉士族恰是不易引起怀疑的适合人选,象崔暹是魏帝侍读,正好做监视工作。崔季舒亦“以魏帝左右,须置腹心”,被高澄物色上擢拔起来的。他“虽迹在魏朝,而归心霸府”,因而取得高澄的欢心,“密谋大计,皆得预闻”。(注:《北史》卷32《崔挺传》,1184~1185页,中华书局,1974。)其次,高欢依靠六镇鲜卑夺取政权后,这些成为新贵的功臣勋将及其家属多恃功不法,孙腾、司马子如家族尤为贪暴。为了缓和民间不满情绪,高澄父子利用汉士人充当反贪执法的工具,藉以达到澄清吏治的目的,又可将勋戚怨恨引向汉人。史称齐文襄高澄“欲假暹威势”,遂“待以殊礼”。崔暹前后弹劾了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冀州刺史韩轨等,被迁升为度支尚书兼右仆射。崔昂也是“受文襄密旨”,以法制裁权贵,收到了“内外齐肃”的效果,(注:《北史》卷32《崔挺传》,1179页,中华书局,1974。)除尚书左丞兼度支尚书。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后,崔季舒迁升侍中、仪同三司,兼尚书左仆射,“大被恩遇”。崔暹、崔昂亦前后仕为右仆射。不过崔暹等的地位并不稳固,勋贵把他们视作眼中钉,当高澄新死,“司马子如、韩轨等挟旧怨,言暹罪重”,(注:《北史》卷32《崔挺传》,1190页,中华书局,1974。)在贵戚的谮毁下,齐文宣帝一度将崔暹、崔季舒流配北边。及至北齐后期,鲜卑勋戚韩长鸾等把持中央大权,进一步排挤汉士人,崔季舒等因为进谏而被后主高纬杀害,终于成为民族矛盾的牺牲品。
    与博陵崔氏相反,清河崔氏在北魏人才辈出。其中崔宏、崔浩父子是北魏发展史上极有影响的汉士族人物。崔宏归附北魏后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北魏初期制定的官爵朝仪、律令科禁及音乐等,都是经崔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可以说崔宏是北魏初年草创各种制度的奠基人。后来他迁任吏部尚书,深受道武帝拓跋珪的信任,“势倾朝廷”。(注:《魏书》卷24《崔玄伯传》,620~621页,中华书局,1984。)其子崔浩历事道武、明元和太武三帝,位至司徒。在太武帝拓跋焘统治期间,崔浩谋谟画策,翊赞太武帝击败北境柔然,削平了割据关中地区的赫连氏政权、沮渠蒙逊在河西地区称雄的北凉政权与和龙的北燕,对完成北方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对荐举人材不遗余力,“明元、太武之世,徵海内贤才,起自仄陋,及所得外国远方名士,拔而用之,皆浩之由也”。(注:《北史》卷21《崔宏传》,787页,中华书局,1974。 )后来崔浩领衔编纂“国史”,务从实录,“备而不典”,又勒石立于衢路以彰直笔,导致鲜卑贵戚群起反对,太武帝遂诛崔浩及其亲属,使居住在东武城的清河崔氏受到沉重打击。北魏初,另有尚书崔逞也被道武帝杀害。
    北魏后期,从青齐地区回归的崔休、崔亮均仕至尚书、崔光位为司徒,使清河崔氏冠冕之首的地位得到加强。迄于东魏、北齐,清河崔氏仕宦不衰,崔劼都官至尚书、秘书监,是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物,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显行于世。从对北朝政治与社会作出贡献及影响较大的人物来看,显然博陵崔氏逊于清河崔氏一筹。
    第二,从总体上看,博陵崔氏的官品爵位都低于清河崔氏。据《魏书》、《北史》所载,北朝博陵崔氏仕宦及官位有记载者共84人。其中一品6人,计有仕于北齐的崔季舒,位至开府仪同三司; 另有西奔关中,仕于西魏、北周的崔士谦与子崔旷,崔士约、崔弘度父子以及崔宣猷5人,崔士谦、士约兄弟均为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一品官基本上出自西魏与北周,因为北周为招徕山东人才及削弱高齐政权的实力,故对归附的汉士人给予高官厚禄进行羁縻。不过在东西对峙局面下,它对山东地区士族地位不会有大的影响。二品8人,崔秉仕至骠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崔叔彦抚军将军,崔孝芬仪同三司,其子崔勉为金紫光禄大夫,崔昂、崔暹均为仪同三司、右仆射,崔达拏仪同三司。以上7 人均仕于北魏或北齐。另有崔仲方仕于北周,官至仪同。其余三品16人,四品10人,五品15人。所以,北朝博陵崔氏五品以上共55人,占总人数的65.4%;三品以上有30人,为总人数的34.5%。北朝清河崔氏仕宦可核查者74人,其中一品4人,为司徒崔浩、太保崔光及崔劼、崔挹;二品4人,三品21人,四品9人,五品15人。计五品以上53人,为总人数的71.6%;三品以上29人,占总人数的39.1%。
    从上面统计数字来看,北朝博陵崔氏五品以上为65.4%,比清河崔氏的71.6%要低6个多百分点。博陵崔氏三品以上为34.5%, 比清河崔氏的39.1%要低近5个百分点。 可知北朝博陵崔氏的官位官品和政治地位逊于清河崔氏。
    再从爵位来看,北朝博陵崔氏获得爵位者共16人,内有公3人, 即武康郡公崔士谦、安平县公崔士约、邺县公崔弘度,均为西魏、北周所赐爵位。仕于北魏或北齐者没有人得此爵位。侯4人, 崔双护为安平敬侯,崔元珍凉城侯,还有崔弘昇、崔仲方由北周授予黄台县侯和范阳县侯。其余为伯1人、子2人、男6人。 至于清河崔氏有封爵者共20人,其中公7人,崔宏为白马公、崔浩东郡公、崔徽济南公、 崔衡齐郡公、崔宽父武陵公、武城县公、崔光博平县公。侯3人,崔简五等侯、崔恬阳武侯、崔赜清河侯。另有伯2人、子4人、男4人。北朝博陵崔氏仕宦总人数为84人,获得爵位者16人,为总人数的19%多;清河崔氏仕宦总数是74人,封爵者20人,为总人数的27%。特别是清河崔氏获公爵者7人、侯3人,多达10人;博陵崔氏公、侯不过7人, 这也说明博陵崔氏的政治地位不及清河崔氏。
    另从对中正所作的统计来看,博陵崔氏膺任中正者有:崔合、崔文豹、崔宣猷、崔士谦、崔士约、崔孝芬、崔勉及崔暹等9人, 为仕宦总人数的10.7%。清河崔氏则有崔休、崔崔光、崔亮等10人,占总人数的13.5%。在中正方面博陵崔氏亦逊于清河崔氏。
    周一良先生在《〈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一文中,对美国艾伯瑞女士(Patricia Buckley Ebrey)所说的“清河崔氏高于博陵崔氏之说不可信”持有异议,认为“事实与作者这一看法相反”。(注: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1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我赞同周先生的意见,只是觉得所列史实还不够充分,因而从多方面作了补充与论证。至于周先生在文中引用博陵崔廓与赵郡李士谦为忘年之友,由此来说明两家门户相当,似不太妥贴。因为傲视博崔、赵李的清河崔,其子崔赡就“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友”,(注:《北史》卷24《崔逞传》,875页,中华书局,1974。)可见这类例子不能说明两家门户相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