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有关北朝博陵崔氏的几个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高诗敏 参加讨论

其二,博陵崔氏和7家汉士族建有婚姻关系,联姻多者不过2或3 例,少者1例,但与赵郡李氏竟高达13例之多,数量之大, 超过其它士族数倍。不仅如此,这两个家族的婚姻还贯穿于整个北朝,涉及赵郡李氏的5代人,即从4世纪末直至6世纪后期,相继同赵郡李氏的6世李休女、7世李安世、8世李叔胤、9世李希宗兄弟姐妹和10 世的李孝贞等先后婚配,时间之长远和连绵不断是空前的。魏晋以来,婚姻是衡量士族门望与地位的重要尺度,士族择偶对门第高下极其重视,诚如郑樵在《通志》中所说,自隋唐而上,“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博陵崔氏与赵郡李氏的姻媾如此密切与频繁,反映了他们门第相当,属于北方第一流士族中的同一层次。因而从婚姻方面亦印证了清河崔所说,即博陵崔氏逊于清河崔氏,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其三,在博陵崔氏的婚姻关系中,血缘婚与姻媾重叠现象突出。如崔挺女嫁与钜鹿魏子建,其孙女又嫁与魏子建之子魏收,是姑表兄弟姐妹间完婚。崔殊娶赵郡李休女,其子崔双护又娶其母之侄女为妻。崔仲哲娶赵郡李宪长女李长辉,其子崔叔瓒娶李宪孙女,这样姑侄出嫁后又变为婆媳关系。
    在北朝博陵崔氏的婚姻关系中,同北魏皇室的姻媾的确存在异辈婚现象。如崔挺之女为魏孝文帝妃,崔挺孙女即崔孝芬之女为魏孝文帝孙孝明帝妃,即比孝明帝大一辈份。由于博陵崔氏与北魏皇室联姻较少,仅发现这一例异辈婚。范阳卢氏在汉士族中国婚率最高,与北魏皇室通婚有13例,其异辈婚就较多。象卢敏女为孝文帝妃,其从兄弟卢道约之女卢令媛为孝明帝妃,卢令媛比孝明帝大一辈。卢敏女的从姑卢神宝女,嫁与孝文帝之弟高阳王元雍,也大一辈。又卢道裕尚献文帝女乐浪公主,其弟卢道虔尚孝文女济南公主,要大一辈;其从弟卢元聿尚孝文帝另一女义阳公主,也大一辈。
    北朝博陵崔氏在同汉士族的婚姻中,并未发现异辈婚。如崔秉纳荥阳郑敬叔女为妻,其从侄崔昂的后妻为郑元礼姐郑仲华,由于郑仲华是郑敬叔女之从侄女,博陵崔氏同荥阳郑氏的姻媾辈份是相符的。钜鹿魏收娶崔孝伟女,魏收父魏子建娶其妻之姑,辈份亦相符合。崔昂前妻卢脩娥是卢文甫女,即卢渊之从孙女;崔昂女又嫁与卢渊曾孙卢公顺,辈份亦一致。所以博陵崔氏同钜鹿魏氏、范阳卢氏亦未发现异辈婚。即使在博陵崔氏与赵郡李氏多达13例的婚配中,亦未发现异辈婚。例如:1.崔殊娶李休女,其子崔双护娶李休孙女,辈份吻合。2.崔仲哲纳李宪长女李长辉,其子崔叔瓒纳李宪孙女为妻,辈份相符。3.崔辩女嫁与李叔胤,崔辩孙女又嫁给李叔胤子李翼,辈份相当。又崔逸子崔巨伦娶李宪第三女叔琬,崔逸弟崔楷之女嫁与李希宗,辈份也相符合。4.崔孝芬女嫁李希仁,孝芬侄孙女嫁给李希礼之子李孝贞,不仅辈份符合,并同以上婚例辈份均相符。不过,这里还应指出:赵郡李氏与博陵崔氏的大量婚媾中虽无异辈婚,但它与河间邢氏等都有少量异辈婚。如邢子才的族姑邢脩年女嫁与李遵,邢子才则娶李遵从孙女,要大一辈。
    北朝博陵崔氏等士族,同皇室的婚姻异辈婚较多,在汉士族内部则少些。究其原因,首先是鲜卑皇族入主中原后,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着“父兄死,妻后母及嫂等”(注:《魏书》卷101《吐谷浑传》,2240页,中华书局,1984。)的旧风习,象北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及武成帝高湛均有蒸后母或报嫂的记载,可见鲜卑皇室对异辈婚不以为意。至于汉士族,鉴于国婚可使其仕宦腾达和提高政治、社会地位,对家族利益极具诱惑力,亦乐于同皇室联姻。因此两者的异辈婚相对多些。其次,汉士族为保持其高贵的血统及提高门望,拒绝同寒族通婚,而仅与少数名门望族婚配。由于婚姻范围狭窄,必然导致姻媾重叠与异辈婚的出现,虽与礼法相悖,但因士族本身固有的矛盾使然,故而并不鲜见,南朝大族及皇族中亦较为普遍。但是北朝士族累世儒学,崇尚礼法,受玄学影响较少,兼以他们多聚族而居,人口较多,择偶范围较江南侨姓士族宽松,故其内部异辈婚相对少些。
    三、北朝博陵崔氏的迁移问题
    北朝时,博陵崔氏有两支向西部太行山麓迁徙。一为二房崔昂房支,从博陵郡安平县迁至今河北平山县郭苏村。一为大房的崔伯谦房支,徙居今河北鹿泉市土门村。
    据《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调查报告》(注:河北博物馆:《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调查报告》,载《文物》1973(11)。)及崔昂元配夫人卢脩娥、续弦郑仲华墓志所载,(注: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432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可知崔昂徙居于平山郭苏,并葬在该县三汲村。这里拟补充说明两点:一是崔昂家族迁徙时,大半是其祖父崔挺、伯父崔孝芬房支举族西徙。北朝士族多聚族而居,数世同堂,财物共有。如“始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后,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家事巨细,一以谘决,每兄弟出行,有获财物,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赍,李自裁之”,(注:《北史》卷32《崔挺传》,1183页,中华书局,1974。)家族经济建立在共同所有、共同分配机制之上。家族意识极强烈。崔昂房支迁徙必然是得到共同认可与支持的集体行动。象赵郡李显甫“集诸李数千家”迁至柏人,其从祖弟李叔胤等也都徙居柏人,就是举族迁徙的例子。由于有徙居地家族作后盾,崔昂在都城任职,才能偕前妻卢脩娥客居邺城脩人里舍;及其病逝,续弦郑仲华也可安居故里,后“薨于蒲吾县(平山县汉晋旧称)郭苏川之旧宅”,夫妇三人合葬于该县“旧茔”。二是平山郭苏既是崔昂旧居,其房支何时迁徙于此,史籍与墓志均无记载。我以为在北魏与东魏之交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崔昂之叔崔孝演于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曾“率宗从在博陵”顽抗鲜于脩礼军,后来“为贼攻陷,遇害”。(注:《北史》卷32《崔挺传》,1173页,中华书局,1974。)既然此时崔孝演尚在博陵郡家乡组织宗人家兵作战,说明此前并未西迁。另是在北魏末年,崔昂房支曾发生两次大的政治性灾难,一次是章武王元融诬陷崔孝演降附鲜于脩礼,政府收捕其家属,逼得“全家投梁,遇赦乃还”;更严重的一次是魏孝武帝与权臣高欢的矛盾急剧恶化,遂西奔宇文泰。高欢进据洛阳后,崔孝芬“与尚书辛雄、刘廞等并被诛,没其家口”,崔孝芬长子崔勉在“其家被收之际,逃免”,次子宣猷“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注:《北史》卷32《崔挺传》,1173~1174页,中华书局,1974。)投奔西魏。为了逃避灭顶之灾,这一房支可能在北魏与东魏之交的534年左右迁居于偏僻的太行山麓农村。
    唐朝宰相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透露了博陵崔氏另有一支迁居获鹿,该书卷17获鹿县条(今河北鹿泉市)翔实地介绍了获鹿的建制沿革与风土人物。获鹿汉名石邑,隋置鹿泉县,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改名获鹿。书中又称“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鹿泉,出井陉口南山下。皇唐贵族有土门崔家,为天下甲族,今土门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由此可知,唐代显赫的获鹿土门崔氏,是从博陵安平迁徙去的。李吉甫系赵郡李氏,徙居赞皇,距获鹿很近,且是唐代人,其记载当确凿无误。惜该书未详述唐土门崔氏有哪些人及其事迹。查《新唐书》卷201《文艺·崔行功传》载:“崔行功,恒州井陉人。祖谦之,仕北齐,终钜鹿太守,徙占鹿泉。”揭示了唐代崔行功的先祖是在北齐时徙居鹿泉的,从而对《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作了圆满的诠释。《新唐书》还列举了崔行功曾仕至秘书监,其侄崔玄为武后、中宗时宰相。不过《新唐书·崔行功传》说他是“恒州井陉人”、“祖谦之”则是错误的。《隋书》卷30《地理志中》载:获鹿的前身石邑,在“后齐改曰井陉”,即在南北朝时废除建制,并入井陉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析置鹿泉县。崔行功既系唐朝人, 贞观二年鹿泉业已更名为获鹿,《新唐书》则应将其说成是“获鹿人”。另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博陵崔氏部分,载有崔伯谦字士逊,其曾孙为崔慎、崔行简与崔行功;《北史》、《北齐书》等均有《崔伯谦传》,与《宰相世系表》记载相同;故《崔行功传》称“祖谦之”有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