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公帝王陵园考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博》 徐卫民 参加讨论

二、雍城陵区
    秦都雍城的秦公陵墓,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勘探已基本清楚,位于都城以南的三畤原上。在此已发现了14个陵园,49座大墓,一座丰字形,18座中字形大墓,5座甲字大墓,分布在东西长约12公里, 南北宽近3公里的范围内。(注:焦南峰、 段清波:《陕西秦汉考古四十年纪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5期。)
    三畤原所在,南临渭河,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位于周原的西部,因而土厚水深,地势平坦,是理想的秦公墓地,所以先后有23位秦君葬于此(包括两个不享国的)。
    雍城作为国都255年,在此之前的平阳和其后的泾阳, 曾也作为都城,但其国君死后仍归葬在雍城。这是因为一则这儿地理环境优越,二则作为都城时间长,形成传统的墓地,即使后来迁至泾阳,但宗庙等仍在雍,所以死后仍葬在雍城以南。因而形成庞大的陵墓区。第三、平阳、泾阳作为都城,或时间较短,或只具临时性的功能,因而陵墓多葬在雍城。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罗列一下司马迁关于秦公陵墓的记载,据《秦纪》记载,“宪公死葬衙”、“出子葬衙”、“武公葬宣阳聚东南”、“德公葬阳”、“宣公葬阳”、“成公葬阳”、“缪公葬雍”、“康公葬竘社”、“共公葬康公南”、“桓公葬义里丘北”、“景公葬丘里南”、“毕公葬车里北”、“惠公葬车里康景”、“悼公葬僖公西”、“刺龚公葬入里”、“躁公葬悼公南”、“怀公葬栎栎圉氏”、“肃灵公葬悼公西”、“简公葬僖公西”、“惠公葬陵圉”、“出公葬雍”,均为迁都雍城以前和以后的各位秦公,其墓葬应在都城雍附近。
    到了献公迁都栎阳后,才把陵墓迁至栎阳。因此共有二十三位秦公葬于雍城之南。这符合古代陵随都移的规律。
    平阳都城为何要和雍都的陵墓建在一起呢?这是因为当时虽然都城不在一地,但相距并不远,在选择陵墓时,大家都觉得雍城以南的三畤原最为合适,故将陵墓修在此地。后来建都雍城后,陆续在这里修建陵墓。
    关于秦宪公的陵墓,《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秦纪》云“葬衙”,《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宁(应为宪)公墓地歧州陈仓县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帝王世纪》也云:“秦宁(宪)公葬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在今天的凤翔以西仍有一灵山,韩伟先生提出:“凤翔以西之‘灵山’可能为‘陵山’之讹。(注: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从地理方位上来讲,韩伟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其实,灵山并非峻拔挺秀的山峰,只不过是黄土质的山前冲积扇,界限不明显。由于灵山之西为干河河谷,“西山大麓”只能是“灵山”东南的“三畤原”,这里原面完整平坦,黄土层深度在80-120米,土厚水深适宜于墓葬。 (注:李健超:《关中周秦帝王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2期。 )正因为三畤原优越的地理环境,平阳和雍城均在此修建陵墓,并一直延续到迁都栎阳时。
    中字形墓无疑为秦公的墓,级别高,墓室呈长方形,东西各有一条墓道,东墓道较西墓道长而平缓,为主墓道,墓葬均为座西向东。已经发掘的秦公1号大墓就是一个中字形墓,全长300米,面积为5334平方米,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深达24米, 是目前发现的秦公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全国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根据墓中出土铭文推测应为秦景公的墓葬。
    该墓虽经历史上近三百次的被盗,墓内仍出土文物3500余件,文物质地高贵,造型精美。该墓是一个上大底小的土圹竖穴墓,由底到顶有三层台阶,台阶环绕墓壁,宽2-6米,第三台阶中部即为椁空,深 4.2米,椁分主副椁室两部分,平面呈曲尺形。主副椁室各有柏木椁具一套,形成一座长方体的木屋,长14.4米,宽、高均为5.6米, 用截面边长为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注:韩伟、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发掘研究综述》,《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陵园平面多作长方形,墓葬集中于陵园南部,根据陵园内中字形墓葬数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只有一个陵园,陵园内有三座中字形墓,埋葬的国君在二位以上。第二种类型陵园内只有一座中字形墓,即只埋葬一位国君。第三种陵园内有两座中字形墓东西并列,应是国君和其夫人并穴合葬。西边的中字形墓和车马坑都大于东边的中字形墓和车马坑,应是国君墓葬,东边的中字形墓应是国君夫人墓葬,这三种类型陵园以第一种类型最早,第三种类型最晚。(注:马振智:《秦国陵区考述》,见《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 1991年9月出版。)
    这十八座中字形的墓室之上均有建筑遗迹,应为享堂建筑。
    甲字形墓5座,墓室为长方形,仅有东侧一条墓道。 估计应为当时未享国的秦国公子的墓葬。
    从49座大墓的形制、布局和隍壕设施来看,分为14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不同类型的大墓2~8座按一定布局有机地组成。每座陵园的周围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围都设有中隍或内隍,将陵园或中字形墓环围其中,其中有双隍形、单隍形、组合形。双隍形即以双马蹄形内隍围绕中字形主墓,再以中隍环围主墓、附葬坑及车马坑。单隍形为主墓两侧无内隍,仅以中隍环围主墓和车马坑。组合形即几座陵园共用中隍或陵中套陵。
    从考古发掘结合史料记载来看,笔者认为虽然《史记》中对从宪公到出公的葬地记载有所不用,但都在三畤原上,只是当时人在选择墓葬地时地理位置更详细一些,虽然有“衙”、“阳”、“宣阳聚”、“雍”、“竘南”、“栎圉”、“陵圉”、“车里”、“丘里”、“义里丘”、“入里”、“左官”等,但都应在雍城以南一带,这些地名后来失传了,因而我们今天只能推测其大体所在。
    对于“衙”之所在,《汉书·地理志》云:“冯翊有衙县”,位于现在的白水县。当时秦国的势力还未及此,故不会将葬地选在此,在此宪公和出子的葬地“衙”,应在雍城以南的三畤原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