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公帝王陵园考论(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博》 徐卫民 参加讨论

丽邑究竟在临潼的什么地方呢?既然与秦始皇陵有关,当与秦始皇陵不会太远。《水经·渭水注》云:“戏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迳骊戎城东,……秦之骊邑也”。“渔池水又迳鸿门西,又迳新丰县故城东”。《汉书·地理志》亦载:“新丰骊山在南,故骊戎国,秦曰骊邑,高祖七年置”。由上记载可知,新丰故城在今新丰镇西。赵康民先生指出:在南至新丰原,北至铁道,东至刘家寨,西至阴盘坡一带,常有秦汉云纹瓦当、五角形陶水道等文物出土(注:赵康民:《骊山风物趣谈》,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8月版。)。 袁仲一先生认为:“秦之丽邑故城,在今临潼区东北代王乡”(注:袁仲一:《秦代的市、亭陶文》,《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刘庆柱先生也持此观点。
    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以北约四公里的刘家寨一带发现了三处大型的秦汉地面建筑遗址。其中的刘家寨遗址占地75万平米,文化堆积层厚约半米,出露有建筑夯土、五角形陶水道、条形砖、板瓦、筒瓦和各式云纹瓦当;其西北的沙河村一苗家寨遗址,面积可达150万平方米, 除常见的秦汉砖瓦堆积外,还发现一段长40、残高2、基宽8米的城墙;刘家寨东的前街遗址及其建筑时代,有秦有汉,或处于同地异域,或两者叠压。属秦的文物,无论从其大小、规格、形状、纹饰或质地上,都同始皇陵的出土物并无二致。尤其是砖瓦上戳印的“宫寺”、“宫门”、“频阳”、“寺婴”等陶文,与陵园陶文酷似。王学理先生以为刘家寨、沙河村南遗址就是秦丽邑-汉新丰的故址。(注: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笔者认为王学理和赵康民两位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在秦始皇陵设置丽邑,完全是为了秦始皇陵修建及以后供奉的需要。丽邑管辖范围南到骊山,北到渭河,西到芷阳,东到郑县,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当时的人口是很多的,不要说这里的常住人口,单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最多时就达70余万人,还有在置丽邑19年后,秦始皇下令迁三万户于丽邑,按每户四口人计,这一次迁入的人口达12万人。
    陵邑制度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代设置了五陵邑。
    秦都咸阳的帝王陵区之所以出现以上三个地点的变化,除秦始皇陵本身原因之外,与秦咸阳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秦咸阳刚建都时,集中在渭北地区,筑冀阙、咸阳宫等,到惠文王扩大咸阳时,都城已逐渐向渭河南发展,秦昭王时,开始修建横桥连接渭河南北两岸,说明这时的都城的政治中心已转向渭南。随着都城向南转移,陵墓也随之迁移,从昭襄王开始,便把陵墓区搬到东陵地区,从而形成东陵和秦始皇陵园。
    综上所述,秦公帝王陵园是非常系统的,从其陵墓的演变来看,“秦大墓与殷大墓制度接近,其中的继承和渊源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注: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秦文化继承了周文化中的许多文化,因而其陵墓制度肯定也要受周陵影响,但由于迄今尚未找到周王陵,所以关于周大墓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还难进行具体的比较。
    秦公帝王陵园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建设的,因而生前享有,在死后的陵园中也大多能找到其遗迹。关于这一点在秦的陵园中有明确的反映。
    陵寝制度到秦时发生了大的变化,秦昭王时已把陵寝从墓上移到了墓侧,秦东陵的几个陵园中陵侧已有建筑,到了秦始皇陵时,寝殿、便殿、飤官遗址等陵侧建筑已成体系,以至于影响了后代的陵园体制。
    秦陵的四周由雍城陵区和陵的隍壕,演变到秦始皇陵的墙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它国家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秦始皇陵上的石刻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代以后,在陵上或陵旁都有大量的石刻,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陵前的神道给人一种森严的威慑感。
    秦陵墓的发展变化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人们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影响到陵墓制度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秦的陵墓在中国古代陵墓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深远广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