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清学史:汉学与反汉学一页(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朱维铮 参加讨论

从清学史的角度来看,从戴震去世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汉学家面对讲道学者的种种攻击,总的说来是采取守势,避免直接论战。江藩二书刊行,才算他们对于这类攻击的首次全面回应。在十八世纪末汉学盛行之际,批判汉学最有力的是史学家章学诚。但章学诚的着作,在生前仅刊行了《文史通议》一部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注意。相对而言,姚鼐的《援鹑堂笔记》、《惜抱轩尺牍》诸集中那些针对汉学而发的言论,虽然远比章学诚浅薄,而且时时散发出骂街臭味,但在结集前早已在文坛传播。因而,读江藩二书,令人感到意外的,并非他以桐城诸家为回应对象,而是他的回应,同在前的姚鼐、在后的方东树相较,可说是够温和的。他指名批评对手,不过在《汉学师承记》和附录中,各出现一次,只点方苞一人;《宋学渊源记》没有点到桐城、阳湖诸家任何姓名。但也许正是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激怒了姚鼐的四门徒之三的方东树。此人尽管热衷功名,却终老青衿,未经宦海浮沉,还没有从躬行践履中深悟“笑骂由尔”的政客三昧,于是便气哼哼着论反驳。用不着深究《汉学商兑》,何以恰值阮元离粤督任前公表。那可以有不同解释。譬如说章炳麟根据他奔走阮元、邓廷桢的幕府,讥他趋奉权势,可作一种解释。但也可以说他未必得知阮元即将离粤,因相信这位总督真想弘扬学术,而献出逆耳之言。(47)同江藩二书比较,《汉学商兑》显示作者跳踉叫嚣,不知区分论敌主次,一味谩骂,可谓罕有学术价值。但此书的价值,也许正在于它的作者没有考虑他的学术价值。(48)《汉学商兑》共四卷。前已说明,我没有见过一八二六年的初刻本,因而无从比较那以后五年刻板的道光辛卯冬刊本,与初刻本的同异。现据我所见到的最早刊本,即道光辛卯冬刊本,可概述如此。
    全书的写作方式,沿袭湛若水驳杨时的《杨子折衷》的体例,先引论敌原语,再写本人驳语,引文或驳语中或附夹注,有的驳语后还有“考辨”。按照所引原文(不计驳语中引证)统计,全书共引七十二段,其中大部分仅举引文作者。
    全书以顶行标出的正式引文,列举的原作者,除江藩外,有二十一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是阮元,十三次;二是戴震,十次;三是钱大昕,六次;四是汪中,五次,五是段玉裁,三次。此外,黄震、顾炎武、惠栋、焦循各二次;毛奇龄、万斯同、朱彝尊、茅星来、臧琳、凌廷堪、钱大昭、宋鉴、孙星衍、庄炘、阎若璩、王昶,各一次。在驳语中被指名攻击的汉学家更多,例如余萧客、王念孙、王引之、刘台拱等,都被点到。
    这份名单表明,只要被方东树认作与汉学有关的人物,无论前驱或者后进,都在攻击之列。但它也表明,方东树并非乱箭齐发,而是集矢于戴震一系,更其是扬州学派。全书用引文形式指名攻击的清代汉学家言论,连用《汉学师承记》、《经师经义目录》被引及的十五段在内,阮元、汪中、焦循、江藩四名扬州学者的见解,便居过半。
    方东树的批驳,由《汉学商兑》各卷内容可知,主要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力辨《道学》即《圣学》,见卷上;第二,力辨朱熹的理学体系发明孔子的“道统”,见卷中之上;第三,抨击汉学家的训诂考证方法,隐含“破义理之学,祧宋儒之说”的险恶用心,见卷中之下;第四,逐段否定江藩的《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并归结出汉学家的“六蔽”,见卷下。
    《汉学商兑》开卷便攻击毛奇龄、戴震。在汪中称道戴震是清代汉学集大成者以后,戴震的这一地位也得学者公认。江藩自居为吴派嫡传,却在《汉学师承记》中认可汪说,便是确证。戴震最有影响的论着是《孟子字义疏证》。章炳麟说此书出,“学者自是薄程朱”(49),那是不错的。因而方东树要否定汉学,必先否定戴震,自可理解。然而他首攻毛奇龄,则颇蹊跷。毛奇龄治学向以怪异着称,曾给朱熹神主吃戒尺以表示对《四书集注》的憎恶,但又曾着《古文尚书冤词》以表示对阎若璩考证传世《古文尚书》经传皆伪的否定。阎若璩曾叹息清初有三学者“贻误后学不浅”,其一便是“毛大可割裂经文”(50)。因而乾嘉间汉学家自述先驱,总是首列顾炎武、阎若璩,无人肯认毛奇龄是汉学家。《汉学师承记》不为毛奇龄立传,就是显例。岂知他们的对手仿佛有意戏弄,坚持说毛奇龄才是惠栋、戴震两派汉学的共同开端。《汉学商兑》首陈此见,将毛、戴说成清代反理学、倡汉学的两大祸首。以后曾国藩的门徒李元度辑《国朝先正事略》,更直称毛、惠、戴三人是清代“专宗汉学以抵程朱之隙者”的代表(51)。他们企图利用毛奇龄的恶名来“搞臭”汉学,其意昭然。但也并非纯属臆说。毛奇龄的遗着,忽然在他死去近百年后大行于世,原因在于阮元任浙江学政时作序表彰(52)。而江藩在生前的举止,也早被时论譬作毛奇龄(53)。因此,方东树劈头就痛骂毛戴否定朱熹学说,危害等于洪水猛兽,实际在影射阮元、汪中、江藩,似可不言而喻。
    依此类推,《汉学商兑》对于戴震一系和扬州学派的攻讦,似都不难索解。令人难解的,是方东树何以那么憎恨钱大昕。在清学史上,钱大昕是着名的务实学者。他的经典研究兼得惠、戴二师之长,他不满纯经学研究而力倡以史证经,他提出“实事求是,护惜古人”的传统文化研究原则,他着意探索文物与文献互相印证而在百年后由王国维概括的“二重证据法”,都说明他不是所谓汉宋门户之见的偏执者。然而,在《汉学商兑》中,钱大昕受攻击的程度,居已故学者的第二位,可与戴震并提。为甚么?由此书卷中之下首则即狠批钱大昕倡导的实事求是、不主一家论,可以窥知这正是他被方东树憎恶的主要理由。别的不说,就说朱熹建构的《四书》系统。倘若真的实事求是,坚持从历史说明历史,那么朱熹从“七十子后学”杂论集合的《礼记》中,割裂出《大学》、《中庸》二篇,并毫无根据的宣称《大学》乃曾参所述“初学入德之门”,《中庸》乃子思所授“孔门传心之法”,岂非厚诬古人?再说由朱熹集大成的道学精髓,所谓孔门传心的“危微精一”十六字诀,倘若真的实事求是,坚持以无征不信作为前提,那么此说出于晚出的《伪古文尚书》,自宋明以来由已怀疑变为确论,岂能再当作统治学说的出发点?方东树虽然是个屡试不举的老诸生,偏偏比庙堂在位诸公,更自以为能从钱大昕辈的学术研究主张中,嗅出某种危及现有权力机制的潜在威胁。在他看来,连实事求是、不主一家的之类温和主张,都显得那么可怕,其政治嗅觉可谓灵矣。然而连钱大昕这样的学者,也不能容忍的权力机制和社会结构,岂非正如龚自珍所形容的是“鬼神思变置”的衰世表征?
    7
    值得一看的,还有《汉学商兑》卷末所说的“六蔽”。
    “其一,力破‘理’字,首以穷理为厉禁;此最悖道害教。其二,考之不实,谓程朱空言穷理,启后学空疏之陋。”这两点是汉学家的闭塞还是开通,暂且不论,但概括得不错。我以为有趣的,是方东树指责他们“考之不实”,错在不该把“俗士荒经”当作归罪程朱的理由,“如世治狱并案办理也。”这个比拟,不正表明他也承认汉学家控告道学并非无理吗?那又怎能反控其“悖道害教”?
    “其三,则由于忌程朱理学之名,及《宋史》道学之传。”证据呢?是没有的。因为从顾炎武以下的汉学史,只证明许多学者都曾议论《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二传不当。究竟该不该分?自可讨论,但还没有证据表明,批评者乃出于“忌程朱理学之名”,见到《宋史》替道学立专传便醋意盎然的。既然没有实据,那么方东树攻讦汉学的这条罪状,也许只可从他本人心态来解释。
    “其四,则畏程朱检身动绳以理法,不若汉儒不修小节,不矜细行,得以宽便其私。其曰宋儒‘以理杀人’,如商、韩之用法;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一看便知,这是在明斥戴震,暗讥戴派和扬州学派。戴震的个人传记,的确留下有损他高大形象的某些未决疑问,包括聚讼已久的《水经注》校本是否剽袭赵一清稿之类个案。戴震的门生知友或信徒,的确也有居官在乡行为可议的人物,如段玉裁任县令贪污,王昶藉收徒敛财等。乾嘉之际号称汉学护法的毕沅、阮元的幕府中,名士学人会聚,而丑闻时出。扬州学派的汪中、焦循、江藩等,尤以狂狷着称。此类行为的文化史涵义,当属别论。但并非戴派人物全都如此不守规矩,钱大昕、王念孙等人的个人节操,决不比桐城派开山也是唯一可称“孝友严整躬行”的方苞为差。即如阮元,尽管用宠姬名义出书等事,被方东树在《书林扬觯》中大肆嘲骂(54),但他仍容纳方东树在幕府中吃白食,那胸襟便远非姚鼐辈所及。方东树指斥他们尊汉抑宋,是为了“宽便其私”,已属以偏概全,藉端造谤,用的是乡曲讼师的惯用伎俩。至于他因此而指斥戴震的《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控诉清代不信理学的每每“以理杀人”的暴君酷吏,也是纯属借公济私,则更是蓄意诬蔑怎么见得?此段引戴震语后,方东树忽然笔锋一转,说是戴震的控诉,“所谓不欲明镜之见玭也”,就是说他不得不承认戴说有征可信,但把普遍事实缩小成偶有失误的小小例外,却忘记这一来,便使他的前述心理分析,化作人所共知的“《春秋》诛心”的无稽之谈。
    “其五,则奈何不下腹中数卷书及其新慧小辨,不知是为驳杂细碎,迂晦不安,乃大儒所弃余,而不屑有之者也。”此则夹注指名抨击惠栋的《九经古义》、臧琳的《经义杂记》,代表汉学家“说经穿凿僻妄,义理浅狭”,“最为无取”。惠臧二书,广征博引,流于繁琐,确属事实。但乾嘉汉学备受后世重视的着作,是被公认既渊博又有新知的戴、钱、段、王诸书,较诸二程朱熹的语录之类,怎么样?方东树避而不谈。其实朱熹还是读书的,只是鄙薄史学,作茧自缚,使他论及孔孟原教旨见解,大多经不起重视以史证经的汉学家推敲。从李光地到方苞、、姚鼐之流,标榜义理,而识见唯以在位君主的是非为是非,甚至说不上拾朱熹唾余。方东树居然以不读书为荣,把辨正朱熹的经典诠释错误,蔑称为“新慧小辨”,可称桐城派的自画招供。
    “其六,则见世科举俗士空疏者众,贪于难能可贵之名,欲以加少为多、临深为高也。”这是讥笑惠栋、江永、戴震和扬州学派的焦循、汪中、贾田祖、李惇、刘台拱等,包括江藩,都困于科举,终身老于诸生,或仅得举人,而戴震依靠皇帝恩赐,才中了名额外进士。方东树的本意,自然是讥笑汉学家自愧勿如空疏俗士,因而猛烈排斥作为科举教义的程朱理学。“既与程朱异趣,而为说不辨,用意不猛,则其门户不峻,面目不着,自占地步不牢”,于是找到古人,找到号称汉儒魁首的郑玄、小学导师的许慎,找到号称难治的三《礼》诸经中的名物制度,来显示自己的才学。--“究其本志,特出于私妄好事,豪举矜名,原来尝为明经起见,并未尝反求其身,推之人事,实欲人己均获治经之益,国家获通经之用也。”方东树如此推测戴震之类的卑劣居心,堪称雄辩。缺点只在于,第一他没有注意到孔孟都早已斥责学者为避难就易,因而汉学家避易就难,大悖常理;第二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乾嘉间监生依靠八股胜于诸生半步,因而江藩较诸他方东树更没有理由“与程朱异趣”,更遑论戴震。
    然而方东树似乎觉得斥责汉学家“六蔽”还不过瘾,他是古文家,熟悉“七体”,因而必欲给汉学家的闭塞罪状再加上一则,于是说他们还有“七识”。他倒坦白,自注说“二字用佛典”,因而使人们得知他原来就是江藩所说的援儒入佛的一员,因而也使人们得知此公不过是罗台山、彭尺木之流,绝非道学的真信徒。所谓七识,即《唯识论》所说的“末那识”,乃佛乘唯识宗所谓介于主观客观之间的意识。方东树借用这一术语,攻击汉学家否定朱熹,不过“欲复九世之伊”。因为朱熹在汉儒说经“久兴之后”,否定他们“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所以清代汉学家“亦欲夺之于宋儒既盛之年”。方东树没有想到,所谓复九世之仇,本来是西汉公羊学派诠释《春秋》的说法。清代孔广森、刘逢禄等说公羊学,都回避此说,以免激起汉人对满族统治的不平回忆。方东树把这一点当作汉学的最大罪状,并且附会说它证明汉学家“以六者之蔽,而加以复仇之志”,正合佛典所谓七识的“胎意”,这倒底是证明汉学纯属异端呢?还是证明汉学反理学并非“复古”而是追求更化呢?后来戴望、廖平、康有为、皮锡瑞等,特别强调恢复西汉公羊学的原教旨,而孙诒让、章炳麟、刘师培等,又特别强调东汉的经古文学者,皆知“夫抟国不在敦古”。这两种倾向,各有源头。但方东树的《汉学商兑》,都是他们读过的。因此倘说方东树的这一谬论,从反面给了清末两派以启迪,则非过言。
    《汉学商兑》表明,方东树的智商平平。他好作反汉学的激进之言,便使《汉学商兑》甫出版,即赢得了赞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