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清代前期满文出版传播的特色(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章宏伟 参加讨论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金瓶梅》译为满文时是否是禁书,民间不得译印;二是翻译《金瓶梅》为满文的译者与撰《满文译本金瓶梅序》的作者是否两人。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梳理清前期有关禁书的文献,还没有找到康熙时期已列《金瓶梅》为禁书的依据,现在的认识大有先入为主之见,因此不能作为我们判断将《金瓶梅》译满非得是“当权的满洲贵族中人”的依据。而且从现存的《金瓶梅》三个系统的本子:词话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有欣欣子序、廿公跋、万历丁巳(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序;崇祯本《新刻绣像金瓶梅》,书前或仅有东吴弄珠客序,或又多廿公跋,均无欣欣子序;张竹坡评本《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首有谢颐序,末署“康熙岁次乙亥清明中浣秦中觉天者谢颇题于皋鹤堂”。在80年内出现三个系统的版本,加上满文译本的时间,也不过百年,这还仅仅限于考察《金瓶梅》本身,因而我们断断不能想当然地将以后的教化思想归为此时禁书的依据。顺治、康熙两朝虽然屡有上谕明令严禁“淫词小说”,如顺治九年(1652),严禁“琐语淫词及一切滥刻窗艺社稿”,“违者从重究治”。康熙二年(1663)又颁令“嗣后如有私刻琐语淫词,有乖风化者,内而科道,外而督抚,访实何书系何人编造,指名题参,交与该部议罪”。[48]584康熙二十六年(1687),刑科给事中刘楷上疏指出:“自皇上严诛邪教,异端屏息,但淫词小说,犹流布坊间:有从前曾禁而公然复行者,有刻于禁后而诞妄殊甚者。臣见一二书肆刊单出赁小说,上列一百五十余种,多不经之语,诲淫之书,贩卖于一二小店如此,其余尚不知几何。”[49]207康熙四十八年(1709),御史张莲上疏道:“民间设立香会,千百成群,男女混杂,又或出卖淫词小说及各种秘药,引诱愚民,请敕地方官严行禁止。”[33]第6册,376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帝谕礼部:“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近见坊间多卖小说淫辞,荒唐俚鄙,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未免游目而蛊心焉。所关于风俗者非细,应即行严禁。其书作何销毁,市卖者作何问罪,著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具奏。寻议,凡坊肆市卖一应小说淫辞,在内交与八旗都统、都察院、顺天府,在外交与督抚,转行所属文武官弁,严查禁绝。将板与书一并尽行销毁。如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不行查出者,初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降一级调用。从之。”[33]第6册,552同时,还规定了对“造作刻印者”、“市卖者”、“买者”、“看者”和失察官吏的具体处分。这一规定后来收入了乾隆初年由大学士三泰等制成的《大清律例》卷二十三刑律贼盗上:“凡坊肆市卖一应淫词小说,在内交与八旗都统、都察院、顺天府,在外交督抚等转行所属官弁严禁,务搜板书,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买看者杖一百。该管官弁不行查出者,交与该部按次数分别议处。仍不准借端出首讹诈。”但乾隆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22]427以至乾隆三年(1738),朝廷再次颁令:“盖淫词秽说,最为风俗人心之害,例禁綦严。但地方官奉行不力,致向存旧刻销毁不尽,甚至收买各种,叠架盈箱,列诸市肆,租赁与人观看。若不严行禁绝,不但旧板仍然刷印,且新板接踵刊行,实非拔本塞源之道。应再通行直省督抚,转饬该地方官,凡民间一应淫词小说,除造作刻印,定例已严,均照旧遵行外,其有收存旧本,限文到三月,悉令销毁。如过期不行销毁者,照买看例治罪。其有开铺租赁者,照市卖例治罪。该管官员任其收存租赁,明知故纵者,照禁止邪教不能察缉例,降二级调用。”[48]584-585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帝下谕禁止《西厢记》、《水浒传》的满文译本,上谕称:“满洲等习俗纯朴,忠义禀乎天性,原不识所谓书籍。自我朝一统以来,始学汉文。皇祖圣祖仁皇帝,俾不识汉文之人,令其通晓古事,于品行有益,曾将五经及四子、通鉴等书,翻译刊行。近有不肖之徒,并不翻译正传,反将《水浒》、《西厢记》等小说翻译,使人阅看,诱以为恶。甚至以满洲单字还音,钞写古词者俱有。似此秽恶之书,非惟无益,而满洲等习俗之偷,皆由于此。如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于满洲旧习,所关甚重,不可不严行禁止。将此交八旗大臣、东三省将军、各驻防将军大臣等,除官行刊刻旧有翻译正书外,其私行翻写并清字古词俱著查核严禁。将现有者查出烧毁,再交提督从严查禁,将原版尽行烧毁。如有私自存留者,一经察出,朕惟该管大臣是问。”[50]第14册,773-774
    张竹坡评本书前就有“非淫书论”,《满文译本金瓶梅序》也没有将《金瓶梅》列入淫词秽书,而认为“凡一百回为一百戒”,“此书劝戒之意,确属清楚,故翻译之……观此书者,便知一回一戒,惴惴思惧,笃心而知自省,如是才可谓不悖此书之本意。倘若津津乐道,效法作恶,重者家灭人亡,轻者身残可恶,在所难免,可不慎乎?可不慎乎?至若不惧观污秽淫靡之词者,诚属无禀赋人,不足道也”。[51]558-559
    至于第二个问题,刘厚生译汉的《满文译本金瓶梅序》的译文就有所不同:“此书劝戒之意,确属清楚,故翻译之。余趁闲暇之时作了修订。”[51]559据此,就难以得出序文作者与译者是两人,且地位有高下的结论。因笔者对满文翻译无由置喙,故在此录各家之说,以待高明。
    《金瓶梅》100回,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80册。关于这部小说的满译者,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和素,昭《啸亭续录》卷一“翻书房”条说:“有户曹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栉字句,咸中肯綮,人皆争诵焉。”[22]397一说是徐元梦,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指出:“伍某(拉纳子)《批本随园诗话》于原书卷五记徐蝶园事批云:‘翻译《金瓶梅》,即出徐蝶园手,其满汉文为本朝第一。蝶园姓舒穆鲁,满洲正白旗人,然与开国功臣正黄旗之杨古利,虽亦姓舒穆鲁,非一族也。’按袁氏《诗话》谓徐蝶园名元梦,康熙癸丑进士。此谓徐氏所译,与昭 说异。”[52]622徐元梦,字善长,一字蝶园,姓舒穆禄氏,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累官礼部侍郎、太子少保。历事三朝,在官垂60余年。徐元梦的满、汉文造诣,康熙帝称之为“徐元梦翻译,现今无能过之”[18]10248、“现今学翻译者,无能过之”。[16]1009但滋阳认为,“到《金瓶梅》满文本序刻的康熙四十七年,徐元梦已是垂暮之年,恐无力译此巨著。其精研理学的兴趣,与译序《金瓶梅》的作为、观点也不相符合。”[6]季永海认为,假如徐氏中进士时是20多岁,到康熙五十二年,已是60岁左右的老人,加之人生坎坷,《金瓶梅》卷帙浩繁,他参与翻译的可能性不大。[9]另一说是康熙帝之子或弟,黄润华《满文翻译小说述略》说:“英国维利在《金瓶梅》英译本序中提出满译者是康熙皇帝之弟……我又见一说是康熙皇帝之子,一时忘记出处。因未见英人维利《金瓶梅》英译本序,不敢断定。”[1]
    康熙帝热衷研读《通鉴》,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起,“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书以朱笔亲加点定”,“不但错误者悉加改正,即缺失者亦皆增补”。[37]第2册,1339-1340尤其《纲目一书,康熙帝于“朝夕起居之时,循环披览,手未释卷,以是考前代君臣得失之故,世运升降之由,纲纪法度之所以立,人心风俗之所由纯”;其投入之深,并“立有程课,自元旦以至岁除,未尝有一日之间,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随”,[33]第5册,666故有译为满文之举。康熙三十年(1691)“三月戊子,翻译《通鉴纲目》成,上制序文”,[18]第2册,231由内府刊行。
    《太宗皇帝大破明师于松山之战书事文》,是康熙帝依松山之战的史实写成的,作者以纪实的笔法,比较详尽细腻地记录了后金时期的这次重要战役,并且抒发了作者怀古悠思的情怀。
    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随军纪行》,作者曾寿是一个满族下级官吏,其生平事迹不详。这本书是作者参加平定三藩之乱时所记,主要记述了由粤入滇这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以及由滇返京的经过,时间为康熙十九至二十一年(1680-1682)。
    康熙一朝刊印的满文图书现存有20多部。在这些满文刻本中,有一些书的官刻特征不很明显,但根据种种迹象,可以判断不是坊刻而是官刻,甚至是内府刻本。如和素辑译的“七本头”,是包括《黄石公素书》、《菜根谭》、《孝经》、《御制三角形论》、《性理一则》、《醒世要言》、《潘氏总论》七书合函的丛书。这部书开本较小,用纸普通,也没有用“御制”作为总书名,但从内容看,《黄石公素书》是达海在关外所译,经和素校后刊印的,《御制三角形论》更是康熙帝的数学论文。康熙四十一年(1702),和素编“七本头”时的官衔是“供奉皇太子讲读、领翻书处、武备院员外郎”,康熙五十一年(1712)官至“武英殿总监造、掌翻书房,原内阁侍读学士、今佐领加二级”。由这位直接掌管皇家翻译出版机构的官员亲自编译、又有“御制”文章的书,很难想象会到坊间去刊印。而且小开本的“七本头”每册书脊两端均有黄绫装裱,足证其为内府装帧无疑。
    康熙年间,刊印满文书的书坊多了起来,除了南京听松楼仍在刻印外,北京先后出现了十家刊印满文书的书坊,它们是宛羽斋、秘书阁、玉树堂、尚德堂、寄畅斋、天绘阁、文盛堂、四合堂、三义堂、尊古堂等。宛羽斋在前门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印了《大清全书》,天绘阁、尊古堂都在西河沿,清初这一带是书籍的刊印中心。南京的听松楼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印了《清书全集》,康熙四十一年(1702)刻了《同文广汇全书》,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了《满汉类书全集》,另有满文本《孙吴子兵法》,未有明确年款。其余几家书坊各只刊印了一种满文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