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清代前期满文出版传播的特色(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章宏伟 参加讨论

三、雍正朝满文图书出版的发展
    雍正年间,满文图书的翻译出版继续发展,只是满文刻本的种类与数量都显得较为单调、稀少,但在内容上也反映出雍正年间政治上的一些特点。如胤禛即位之初颁布的满汉文《朋党论》(雍正二年)、《雍正上谕》(雍正二年、三年)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争斗;《上谕八旗》、《上谕旗务议复》等,反映了削弱王公旗主权势,加强皇权统治的一个侧面。《圣谕广训》为清圣祖玄烨撰,世宗胤禛释。顺治九年(1653),顺治帝就颁布有《六谕》:“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焉”。共计24字。要求八旗官员每月朔望召集兵民加以“申明诫谕”。康熙帝自幼习经史,接受汉族文化传统,推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理学,他仿效明太祖,力图将理学普及于全社会,变为足以“教化人心”的百姓日用之学。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颁谕说:“朕维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其时人心醇良,风俗朴厚”。于是将顺治六谕扩展为“圣训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33]第4册,461将其“通行晓谕八旗包衣佐领”,“切实遵行”。平定三藩之乱后,为稳定社会人心,更加广为宣传“圣训十六条”,先在各省文职官员中月吉宣讲,后又及于武臣。世宗胤禛又推绎十六条作《广训》1万余言,合成《圣谕广训》一书,于雍正二年(1724)由武英殿刊刻,颁行天下,这是对上谕十六条的演绎与注解,使伦理道德教育更加明确和具体。并且规定:凡在学读书者,由教官教之,“未曾读书者,不可竟无教训。于每月朔望,传集该旗公署,宣讲《圣谕广训》”,“每旗派觉罗二人,以为督教之长”。[32]948(21)康熙的“圣谕十六条”以及雍正的《圣谕广训》是清一代统治者颁布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也是维护统治稳定,对老百姓进行思想、法制教育的重要手段。《圣谕广训》颁行之后,满族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便定型化了。[53]
    政书译本有《大清律集解附例》、《吏部铨选官员则例》、《吏部处分则例》(以上均为雍正三年刻本)、《大清会典》(雍正十年刻本)等。
    研究满语、满文的著作和满汉辞书继续在出版,而且水平很高。如雍正二年(1724)尚玉年撰写的《清文虚字讲约》(又名《凝华集》)、雍正二年(1724)李延基的《清文汇书》、雍正八年(1730)三槐堂序刊本、舞梧寿平著作的《清文启蒙》,是最早研究满语、满文的书,也是教材,[33]都是很有价值的辞书。李延基在《御制清文鉴》等官修分类词典基础上增订词语,并进一步考订注解,依《大清全书》体例,以满文字母顺序编排满文词语而成的《清文汇书》,于雍正二年(1724)刻本。该词典是满文音序词典中最重要的“注解词典”之一,正文首列满文词语,下列汉文译词和汉文注解,约收20000余组满汉文对照词语条目,是一部收录词汇量大、内容充实、查用方便、满文字母较规范的大型满汉合璧的音序词典,并成为清代编纂音序词典最直接的依据。
    雍正年间坊间还刻印了满汉合璧的罗贯中《三国志》(《三国演义》)。雍正年间北京知名的刊印满文图书书坊有13家,它们是鸣皋阁、敬修堂、宏文阁、中和堂、文盛堂、三槐堂、鸿远堂、墨华堂、精一斋、老二酉堂、文瑞堂、英华堂、二槐堂等。其中老二酉堂是个老字号,在琉璃厂,这家书铺在雍正十一年(1733)刻了《满汉全字十二头》一书,这是一部学习满文的基础书。乾隆年间老二酉堂还刻过满文书,后未见有满文书问世。三槐堂是出版满文书较多的一家书坊,从雍正到光绪,绵延近200年,以三槐堂的名义刊印图书持续不绝。
    四、结论
    清代前期官方积极推动满文教育、实施翻译考试,是保持与发扬“国语骑射”政策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为通晓满、汉文翻译的八旗子弟增加一条晋升之路,为国家选拔出一批翻译人才,培养出不少兼通满、汉文的专家,带动并促进了满文典籍的翻译,各种汉籍的满文译本不断完成。各学校入读的旗员需要有标准的满文教本,还有各种政令要以满汉文颁行各地,单靠手写传抄已不能满足文献的流传及人们的需求,这就促进了满文出版的开展,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反映了满族的文化发展及其与汉文化的互动。
    马丁·嵇穆说:清朝早期的翻译工作主要以了解和透视中国文化为目的,入关渐久之后,则与考试制度和事业心思想有关。[54]195-208论断是相当精当的。清内府及各部院在北京设有较大的官办印刷厂,满、汉、蒙等各族的印刷良工集中于此。由于北京是满族新的聚居地区,自然也是满文著作最大的印刷出版中心。顺治年间,宫内刻书还利用明朝的刻书机构经厂。康熙十年(1671)左右,因翻“书”的需要而设立“内翻书房”,康熙十九年(1680)又设立了武英殿修书处,专门负责编纂和刊印宫内编纂的各种图书,也成为满文出版中心。清代满文及满汉合璧刊本不但用纸考究,而且刻工精良。特别是内府刻本,满文刻得十分精美,字画清楚,校对严谨。直到乾隆朝,出现了满文出版的鼎盛情景。
    注释:
    ①《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二十,仁祖七年十月甲戌。皇太极于天聪二年(1628)曾致书朝鲜,曰:“闻贵国有金、元所译《书》、《诗》等经及《四书》,欲求一览,惟冀慨然。”(第38页)卷十九,仁祖六年十二月庚寅;朝鲜方面回函,云:“见索《诗》、《书》、《四书》等书籍,此意甚善,深嘉贵国尊信圣贤,慕悦礼义之盛意。第国中所有,只是天下通行本,而金、元所译,则曾未得见,兹未能奉副,无任愧歉。”(第61页)卷十九,仁祖六年十二月壬辰。(第62页)
    ②该点校本把“国语”点为书名,误甚,今改正。
    ③有明一代,《三国演义》的版本颇多,书名也很不一致。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卷二“明清讲史部”著录《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版本甚多。今所知见明本已不下二十余种。书贾刻书时,屡易名色,极不一致,今各依其本称,诠次如左”,明代版本计有:明嘉靖壬午(元年)刊大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万历辛卯(十九年)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夏振宇刊本《(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明郑以桢刊本《(新镌校正京本大字音释圈点)三国志演义》、《(古今演义)三国志》、明万历壬辰(二十年)余氏双峰堂刊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明万历间余象斗刊本《(新刻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明万历丙申(二十四年)书林熊清波刊本《(新刻京本补遗通俗演义)三国全传》、明万历乙巳(三十三年)闽建郑少垣联辉堂三垣馆刊本《(新镌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明万历辛亥(三十年)闽书林郑世容刊本《(新镌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明万历庚戌(三十八年)闽建杨起元闽斋刊本《(重刻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明万历间笈邮斋刊本《(新镌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明闽书林刘龙田刊本《(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明闽书林杨美生刊本《(新刻按鉴演义全像)三国英雄志传》、明刊本《(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传》、明刊本《(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天德堂刊本李卓吾先生评)三国志》、明天启间闽芝城潭邑黄正甫刊本《(新刻京本按鉴考订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明崇祯间雄飞馆合刻《英雄谱》本《三国志》、烟水散人编次本《(李卓吾批)三国志传》、清三馀堂覆明本《(新刻按鉴演义京本)三国英雄志传》、明建阳吴观明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吴郡宝翰楼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清初吴郡绿荫堂覆明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④《清史稿》“蒋赫德传”:“蒋赫德,初名元恒,遵化人。天聪三年,大宗伐明,克遵化,选儒生俊秀者入文馆,元恒与焉,赐名赫德。……顺治二年四月,擢国史馆学士。……以翻译《三国志》成,赐鞍马。”第32册,第9489-949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