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之关系初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诸葛忆兵 参加讨论

四、宰相对参知政事的控制
    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两者之间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即使后来参知政事的地位有所提高、职权有所扩大,也没有丝毫改变这种固定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参知政事始终置于宰相的领导之下,其职能的发挥,某种程度上是宰相意志的体现。即使深得皇帝信任、独揽中书大权的参知政事王安石,也对神宗说:“名分有上下,如臣为参知政事,众以为过当。然曾公亮所批判,臣但有不著字,与公亮反复论可否,岂敢改公亮文字?臣若改公亮文字,即左右攻臣者必众,陛下必极以为臣不可,臣职任于公亮乃是等夷。”[2](《长编》卷234)在两宋的大多数时期内,基本情况都是如此。我们可以分别从以下几种角度观察。
    第一,参知政事的任命。
    参知政事的任命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的任命,依据不外乎两点:一是对朝中大臣平日所积累的印象,二是听从周围大臣的推荐。第一点时时需要依赖第二点,平日周围大臣对某人的称誉、推荐次数多了,皇帝对此人的印象自然加深,最后体现在人事任命上。有资格向皇帝推荐参知政事的大臣,首推宰相。宰相,一般说来,总是皇帝最信赖的大臣。皇帝如果想依赖某一宰相治理国家,那么,对其更是言听计从。况且,参知政事的任命本来就是为了协助宰相的日常工作,皇帝在任命时当然要考虑到这方面因素。权相当政时,干脆直接将任命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参知政事的任命,往往体现宰相的意志。与宰相政见相同或相近者,关系密切或私交甚笃者,善阿谀奉承宰相者,总是优先被宰相引入中书,除拜执政。从另一方面来说,宰相只有推荐与他能相对保持一致的人选出任参知政事,才能保证自己的施政方针得以顺利贯彻实施。欲在政坛上有所作为或喜独揽大权的宰相,更加注意参知政事人选的选择。
    最早除拜参知政事的是吕余庆和薛居正。吕余庆是太祖登基前的旧日幕僚,深得太祖信任。薛居正的除拜则与宰相赵普有关,《长编》卷5注引《太祖新录·窦仪传》称:“太祖屡对大臣称仪有执守, 欲用为相,赵普忌仪刚直,遽引薛居正参知政事。”太祖初设参知政事,完全是为了赵普着想,任命时征求、参考、尊重赵普意见,是合情合理的。即使是吕余庆,当年与赵普同为太祖幕僚,早有私交。开宝六年赵普免相时,惟有吕余庆为其辩解。可见他们关系之一斑。
    再以王安石任宰相期间所除的参知政事为例。 王安石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拜相,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熙宁八年(1071)二月再入相,熙宁九年(1072)十二月罢,两次任相的时间加起来总共5年2个月。任职期间所除授的参知政事有3人:韩绛、王圭、元绛。这3人无一例外,都是王安石的政见相同者,或依赖奉承王安石得入中书。
    韩绛,熙宁年间阿附王安石,“王安石每奏事,必曰‘臣见安石所陈非一,皆至当可用,陛下宜省察。’安石恃以为助。”(《宋史·韩绛传》)熙宁三年除拜参知政事,因维护王安石新法,被时人称为“传法沙门”。王圭,对王安石新法从而和之,善阿谀,无所建明,熙宁三年除拜参知政事。人称“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1] (《宋史·王圭传》)元绛,“在翰林谄事王安石及其子弟”[1] (《宋史·元绛传》),熙宁八年得除参知政事。3 人的任命绝对体现了宰相王安石的个人意志。
    第二,参知政事的任期。
    参知政事的任期与宰相的任期比较,相对短暂。因为宋代只有宰相擅权、久居相位的,如赵普曾独相10年、秦桧曾独相18年、史弥远曾独相25年、贾似道在相位15年等等。参知政事如得皇帝宠信、把持实权,总是很快升到宰相的位置上来。如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仅1 年多时间即拜相,秦桧任参知政事只有6个月即拜相。
    参知政事的任期没有固定的时间,其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北宋初年,皇帝与宰辅同心同力,政府机构比较稳定,吕余庆和薛居正的任期就与赵普独相时间相始终,将近10年。一般说来,参知政事的任期大约在二三年之间。宋代在两种情况下参知政事的任期特别短暂,一是国家危亡、兵荒马乱之际,即北宋和南宋末年;一是宰相擅权时期。第一种情况不言而喻,第二种情况恰好显示宰相对参知政事的影响和控制,略加说明。
    宰相擅权,大都发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北宋末年,未经战乱,制度比较健全,虽有宰相蔡京擅权,但独相独权的局面持续并不长。南宋宰相独相独权的时间既长、出现又频繁,参知政事一度如走马灯,更换频仍,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摆设。
    秦桧绍兴八年(1138)三月再入相,拜右仆射,绍兴十一年(1141)六月进为左仆射,一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致仕,独相18年。在此期间,一共更换了20位参知政事,依次为刘大中、孙近、李光、楼炤、王次翁、范同、万俟卨、程克俊、李若谷、段拂、詹大方、余尧弼、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汤思退、董得元。其中,任期在1年以内的12位,最短的李若谷任参政只有1个月,最长的王次翁任参政2年9个月,越到后来更换越频繁。 《朝野杂记》甲集卷9“高宗朝参政最多”条说:
    太祖乾德二年始置参知政事。自是凡十三年,止四人而已。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参知政事凡三十七人;徽宗在位二十六年,凡三十四人;高宗在位三十六年,凡四十八人;孝宗在位二十八年,凡三十四人。以累朝较之,高宗朝除人最多,盖秦丞相专权,不欲其久在位故耳。
    《宋宰辅编年录》卷6载:
    自秦桧专国,士大夫之有名望者,悉屏之远方。凡龌龊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率由庶寮一二年即登政府。仍止除一庭,谓之伴拜。稍出一语,斥而去之,不异奴隶。皆褫其职名,阙其恩数,犹庶官云。周必大也对孝宗谈及此事,说:
    大臣自应互相可否,自秦桧当国,执政不敢措一辞,后遂以为然[1](《宋史·周必大传》)。
    在这种不正常态之下,参知政事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职能和职权,仅仅成为宰相的附庸。
    宰相对参知政事的控制和操纵是两者关系中的主要方面,即使不是上述秦桧当政时期那种极端关系,一般情况下,参知政事仍然是要迎合宰相以巩固自己在政府中之位置的。《宋史》卷281《寇准传》载:
    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
    多数参知政事皆要不同程度地迎合宰相,只是做得不像丁谓那样露骨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