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西周年代的五个时段及年数推求(4)
根据X、Q、Y三个时段已知年限诸王的年数,特别是穆王55年的存在,Y时段的数值必须大于55年。由于这一条件的不可变性,显然只有第二组的数值合于古籍文献所记载的西周王年这一条件。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一结论,兹列表如下: 由于《古本》佚文明确记载穆王在位55年,但是第一组Y1的3个数值小于55年,故没有意义,只能舍弃。另外,已有的研究证明,恭王在位最少为10年,所以第二组数值中的Y2-3:57年(55+2)也没有意义,因为此中恭王在位只有2年,大大低于在位最少为10年的年数,也只能舍弃:在Y2-2:64年(55+9)的数值中,恭王在位可得9年,较10年之数虽也少1年,但1年只差尚可维护,因为穆王55年或即为恭王元年;而Y2-1:66年(55+11)则完全符合穆王55年、恭王最少10年的条件;这样在第二组中惟有66年完全符合条件,64年也尚可维护:穆王54.5年+恭王9.5年。结论:《古本》所记年数只能是: 1.武王克商元年后的西周年数是275年,今所见《古本》257年之佚文确为275年之误: 2.武王克商元年至恭王末年为146年; 3.穆王、恭王在位凡66\64年。 (四)以鲁公年限证明推求的各时段年限 《史记·鲁世家》和刘歆《世经》俱记鲁公年数,然《鲁世家》惟不记伯禽年,加之世家》《世经》所记鲁公在位年数有较大的差异。兹先列《鲁世家》所记诸公年数及累计年数(同时取257年、275年加以比较)如下: 由于《鲁世家》无伯禽年数,以257年、275年分别减去其他诸公年数,得差数分别为29年、47年;再证之刘歆《世经》所记:“成王(亲政)元年……此命伯禽俾鲁之岁也。后三十年四月……成王崩。……鲁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崩。”(《汉书》卷21下《律历志(下)》引,册4第1016页。)此也称伯禽在位46年。为了更清晰反映伯禽在位年数,兹将《鲁世家》与《世经》所记列表对比如下: 此表可更清楚地表现出,伯禽在位40余年比较合理。由引可以证明:X值只能取第二组数值,即西周当是275年。 四、各时段诸王的近似年限 (一)X、Q、Y三个时段诸王的近似年限 前面曾提出的所谓“辅助资料”--武王在位14年、克商3年(克商后2年)而崩、周公摄政7年,现在把其引入来推求X、Q、Y三个时段中的诸王王年。由于文王受命至崩有文1=9、文2=7两个数值,而且在本文尚不能考证其取舍,这样三个时段的诸王王年仍有两组数值。现将“辅助资料”中的数值引入,兹列表如下(代码Q1、Q2为重新设定) 从而可推求出X、Q、Y三个时段诸王王年的两组数值,兹列表如下: 这是借助本文所谓的“辅助材料”推求出的《古本》所载西周X、Q、Y三个时段诸王的年限,其包含文王1等和文王2等两组数值。为了更加清晰明确,将上表再简化如下: 其最后的结论尚有待文王年数值的最后研究确定。 (二)《今本》对确定P段四王王年的参考价值 P时段懿、孝、夷、厉四王凡58年,《今本》记为54年--懿25年、孝9年、夷8年、厉12年,仅有4年之差,恰为每王1年。这是否可以说明,《今本》所载四王王年必有所本,对确定《今本》P段四王的王年有一定参考价值,即《今本》与《古本》所载P段四王王年基本接近。 附:《史记·周本纪》厉王36(37)年说质疑 《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三十四年……召公曰:……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册一141-142页)所谓“三年”,或以其含三十四年,若此厉王为36年;或以其不含三十四年,若此厉王为37年。本文不取《史记》此说者,因其与《卫康叔世家》所记不合。 《卫康叔世家》:“贞伯卒,子顷侯立。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厘侯立。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厘侯羡自杀。卫人……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册五i59l页。)据此,卫为侯在夷王时,即便其在夷王末年、顷侯元年(这种可能性很小),厉王王年也仅为24(25)年(顷侯11年或12年,厘侯13年),与36(37)年尚有12(13)年之差。 兹以《今本》夷王在位8年、厉王在位12年为参考,随着“夷王令卫为侯”的夷王、顷侯的年代变化,厉王在位的年数变化结果列表如下: 若依据《卫康叔世家》,厉王的王年从12-24年都是可能的,但绝不可能超过25年,所以《史记》厉王36(37)年说有疑,故本文未加采纳。当然,也可能《世家》有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