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程的进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酝酿于1995年,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之后,各课题、专题还经过了一个组织、论证阶段,然后陆续进入实施。在工程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其中包括一些有突破意义的进展。 (一)夏代基本年代框架有了考古学依据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夏代,文献记载是明确的。司马迁《史记》的第二篇便是《夏本纪》。在本世纪上半叶,部分学者曾怀疑过夏代的存在。但由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世系得到了殷墟甲骨文的证实,因此,有理由认为《夏本纪》里夏王的世系也非虚构。人们希望用考古手段去证实并补充夏代的历史。 1959年,徐旭生先生根据文献记载为线索,首先勘查夏墟,其结果确定豫西和晋南为夏人的主要活动区。之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偃师二里头遗址和登封王城岗遗址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后,有关专家对这些遗址进行了考查和进一步发掘,还新发掘了禹县瓦店遗址,获得了一批新资料。 1997年11月,工程在河南召开了现场研讨会,通过研讨论证,专家们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夏代文化,过去对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划分是正确的。部分学者还指出早期夏文化还应由二里头文化的第一期再往上追溯到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目前,工程已在上述发掘遗址中采集了可供测年的系列样品,为“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二)夏商之间有了考古学年代界标 探索夏商分界并建立商前期年代框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关键课题,商前期年代框架有望建立。工程专门设立了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专题组对这些遗址进行了新的发掘,都有新的收获。通过对新材料的讨论,工程的专家达成了如下认识:1.郑州商城的始建和繁荣年代早于小双桥遗址;2.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3.偃师商城是商灭夏之后最早建立的商城之一,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可视作夏商分界的界标。三处遗址的先后关系既已论定,再将其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的结果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便可大致推排商代前期的年代。 (三)商代后期将推出比较详细的各王年代 关于商代后期的年代,工程分别从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殷墟甲骨分期与年代测年、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年祀的研究、甲骨文天象记录和商代历法四条路线入手,然后作综合比较,以确定比较详细的各王年代。 工程启动以来,天文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联合对武丁时期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进行了攻关,首先是对月食卜辞的释读进行讨论,然后把记载有月食的甲骨完全按照甲骨学的标准排出先后次序,同时又从天文学上对五次月食进行推算。现已表明,天文学推算的结论与甲骨分期上的顺序完全一致。这就有了客观性,于是我们有了武丁在位时期的一些确切的“定位”。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关于甲骨文里商朝最后的三个王的历法,现正在计算,也会有新的突破。 为了确定商后期比较准确的年代,工程还在甲骨分期分组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甲骨标本进行[14]C测年。这是前人从未做过的。由于我们现在有了加速器质谱仪技术,就可能在一块甲骨上,只取约一克的量,经过加工,进行[14]C测年。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商后期各王均建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从1928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即以对殷墟进行了发掘,持续至今,有关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工程启动以来,有关专题又有殷墟文化1至4期进行补充发掘,获得一批测年样品。其测定结果与前述甲骨文日月食研究、甲骨年祀研究、甲骨测年的结果相比较,可望为商后期建立较详细的编年。 (四)商周分界找到了考古学依据。 在学术界,将周武王伐纣之年作为商周分界是一种共识。但由于文献记载模糊,有关伐纣之年的结论各不相同,有影响的说法即有44种之多。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组于1997年春在位于丰镐遗址范围内的长安马王村一带进行发掘,发现了三组层位关系。专家们认为,其中的T1探方H18的发现很重要,这是周文王与周武王时期的遗存。因为周文王建立丰邑距周武王伐商纣王仅13年时间,所以通过对H18遗存的[14]C测年,便可以为商周分界提供考古学依据,再结合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就可能排除44种武王伐纣之年说法中的相当一部分,一个符合历史真相的科学结论有望推出。 (五)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有一系列显著成果 “西周列王年代学研究”是工程9大课题中最复杂的一个课题,下设8个专题,现都有显著成果,其重要者有如下几方面: 1.琉璃河遗址和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测定为西周若干王年的推定提供了极重要的参照系。 琉璃河遗址是早期燕国始封地,年代可追溯到武王时期。遗址内既有城址又有墓地,材料丰富,文化面貌清楚,层位关系明确,内中还出土“成周”字样的甲骨。该遗址的分期和年代测定,有助于武王、成王等西周早期年代的推断。 天马--曲村遗址是西周成王时分封的早期晋都所在,时代从西周早期至东周,迄未间断。遗址内晋侯墓地中发现的8组17座大墓,初步推断为自晋武侯起前后相继的8位晋侯及其夫人墓。这些墓主的年代可以与西周王世对应起来进行研究。 2.古本《竹书纪年》载: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所谓“天再旦”,很可能指的是日出前发生的日全食:日出前,天已发亮;接着日全食发生,天黑下来;日全食结束,天又一次放明。从理论上说,计算“日全食”必须注意三个环节:日食过程的天光亮度变化;日出过程的天光亮度变化;人眼视亮度与亮度之间的关系。工程“天再旦”研究专题组利用1997年3月9日发生的日全食而在我国新疆北部又能见到“天再旦”现象的绝好机会,及时组织了观测,掌握了最全面的天光变化资料,证实了“天再旦”现象确实存在,再结合古今学者对“郑”地望及沿革的研究,计算分析了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40年间中国地区所能看到的全部日食,最后确认“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是一次日食记录,并计算出这次日食的时间当为公元前899年的结论。这为西周王年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数据。 3.新出青铜器资料推进了西周王年的研究。自工程启动以来,十分幸运地发现了一些与西周年代学有关的金文资料,如晋侯苏钟、静方鼎、虎簋盖、宰兽簋、伯大祝追鼎、吴虎鼎等。对此,工程专家及时进行了研究,有许多创获。 (六)其它方面 工程的文献课题组已完成并出版了《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夏考古文化论集》、《商考古文化论集》也即将出版。 [14]C测年方面,已经完成了技术改造工作,常规测年已全面发展,加速器质谱法调试即将完成。甲骨取样工作在四部委联合发文后,也已全面展开。 为了便于比较参考,工程还专门设立了国外古天象记录研究和世界诸古文明年代学研究专题,根据他们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国外古文明年代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我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增强了我们工作的信心。 以上阶段性成果表明,工程启动以来,所作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我们有信心到1999年10月1日前提出现阶段能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成绩的夏商周年表,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