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汉末年的“求真”思潮(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 向晋卫 参加讨论

四、儒家与道家
    对儒道两家在汉魏之际思想领域内的消长变化,研究者做出了许多评价,但是从“求真”的视角对两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则不多。先秦诸子百家在后世思想领域内的影响以儒、道两家为主,而之所以两家在后世能长期流传并共同发生作用,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各自构成对对方的一种纠偏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儒道互补”。
    儒道两家思想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理想的确认与追求上,三代盛世是儒家奋斗的目标,儒家所向往的是“郁郁乎文哉”的礼乐盛世;而道家的理想却恰好与之相反,他们心目中的黄金时代是远古曾经存在过的“小国寡民”时期。由于其在社会发展目标上的差异,所以在具体的社会治理手段上也相当不同,其中对“仁义礼乐”的作用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儒家追求的是礼乐盛世,认为仁义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只是受到了后天的蒙蔽,所以需要圣人去教化,以“化性起伪”,成就礼乐盛世;而道家却极端反对“仁义礼乐”,认为“夫礼考,忠信之薄,而乱之首”[9](《三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9](《十九章》)。 仁义礼乐不仅仅是对人性的一种矫饰与扭曲,而且会成为一些人用来欺世盗名的工具。最后两家在对个人理想的设计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儒家讲究人格修养,用圣人之道来净化自己,而其最终的目的却是成就“外王”之功,其指向主要是外向的。而道家注重的是自身的修身养性,认为自己是最为重要的,外界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强调“贵生重己”,其指向是内向的。不过,虽然两家在学术观点上有诸多不同,但是双方各自都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充满了自信,都认为自己的学术观点是真理,而对方是虚假的说教,所以表现在两家的争论上也多与“求真”的思潮有关。
    与此相对应,东汉末年儒家的政治理念遭到了破产,儒家自身都在逐渐改变,作为其对立面的道家思想的兴起就是很自然的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无为”思潮的兴起;“仁义礼乐”等儒家主张的价值规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歪曲与变异,也是道家思想兴起的一个直接原因,因为道家早就对儒家政治思想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了预言,“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10](《徐无鬼》)。东汉末的情况正好证明了道家的先见之明;同样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与处世方式上,也出现了从儒家到道家的转变与更替,从对外在事功的强调转向了对个人心性修养的关注。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在对“真”的追问下产生的,理想的破产促使儒家向现实回归,儒家思想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使得道家思想的“真理性”日益明显,加之儒家自身也反躬自省从而汲取别人的优点,这一切最终都导致了道家思想的崛起。
    原文参考文献:
    [1]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荀悦。申鉴(诸子集成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汪继培。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仲长统。全后汉文·昌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庄子。诸子集成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