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质帝本初元年的户口减少问题 冲帝永嘉元年(145年)与质帝本初元年(146年)的户口数量,伏无忌作了记载: 年代 户 口 材料来源 永嘉元年(145年) 9937680 49524183 伏无忌所记 本初元年(146年) 9348227 47566772 伏无忌所记 两者相距一年,但户减约60万,口减约200万。高敏、王育民认为这种情况不可理解[1](P410)[8](P3)。赵文林、谢淑君则推测认为,可能是“继上一位短命皇帝即位之年,主簿官吏有所处置变动,未及全面汇总”[4](P53)。 按:永嘉元年(145年)与本初元年(146年)都有起义,政治不太安定。《后汉书·孝冲帝纪》载永嘉元年,“广陵贼张婴等复反,攻杀堂邑、江都长。九江贼徐凤等攻杀曲阳、东城长”;“三月,九江贼马勉称‘黄帝’。九江都尉滕抚讨马勉、范容、周生,大破斩之……丹阳贼陆宫等围城,烧亭寺,丹阳太守江汉击破之”;五月,“下邳人谢安应募击徐凤等,斩之……庐江盗贼攻寻阳,又攻盱台,滕抚遣司马王章击破之”;十一月,“中郎将滕抚击广陵贼张婴,破之……历阳贼华孟自称‘黑帝’,攻杀九江太守杨岑,滕抚率诸将击孟等,大破斩之”。 《后汉书·孝质帝纪》载本初元年(146年)二月庚辰诏曰:“九江、广陵二郡数離寇害,残夷最甚。生者失其资业,死者委尸原野。……其调比郡见谷,出稟穷弱,收葬枯骸……”《后汉书·桓帝纪》载本初元年七月丙戌诏曰:“方今淮夷未殄,军师屡出,百姓疲悴,困於征发。”李贤注曰:“本初元年,庐江贼攻盱台,广陵贼张婴等杀江都长。盱台、江都并近淮,故言淮夷。是中郎将滕抚屡击破之,其余众犹未殄也。” 从上述记载看,永嘉元年与本初元年,九江、广陵、庐江等地都有起义。这些起义,一方面造成大批人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使大量起义人员脱籍,这大概是造成本初元年户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至于本初元年户口减少幅度大,则可能是连年的动乱在质帝本初元年造成的人口耗减更大的缘故。 另外,本初元年尽管户减约60万,口减约200万,但与全国总人口相比,减少的百分比大约为:户6%,口4%,并不算特别大。因此,尽管对质帝本初元年的户口减少问题,还有一些可疑之处(很有可能是当时统计有误造成的),但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能轻易否定这个户口记载的。换言之,对于质帝本初元年的户口记载,我们还是持肯定的态度。 (六)安帝延光四年人口减少问题 和帝元兴元年(105年)与安帝延光四年(125年)的户口,伏无忌作了记载: 从两条户口数字的变化看,从和帝元兴元年到安帝延光四年这20年,户数增加了41万,而口数却减少了456万;对此户增口减的情况,高敏先生、王育民先生认为令人疑惑不解[1](P411)[8](P3)。张森楷则怀疑安帝延光四年的口数4869万的"4"为"5"之讹[10](P3554),即认为延光四年的口数为5000多万,才符合常理。葛剑雄则认为是东汉户籍登记一直存在严重隐漏,因而数字越来越混乱所致[11](P122)。但他没有举出任何例子,仅是一种推测。 综观诸家的观点,都集中在对安帝延光四年户口的怀疑和否定上。但诸家都没有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去考察、去思考安帝延光四年户口的真实性。众所周知,安帝即位之初的永初元年(107年),就爆发了羌人大起义,并一直持续到元初五年(118年)。这次持续十余年的羌人大起义,对东汉经济和人口影响巨大。 《后汉书·西羌传》载:“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王符《潜夫论·实边》载羌乱时,残暴的官吏对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影响:“又放散钱谷,殚尽府库,乃复从民假贷,强夺财货。千万之家,削身无余,万民匮竭,因随以死亡者,皆吏所饿杀也。其为酷痛,甚于逢虏。寇抄贼虏,忽然而过,未必死伤。至吏所搜索剽夺,游踵涂地,或覆宗灭族,绝无种类;或孤妇女,为人奴婢,远见贩卖,至令不能自活者,不可胜数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