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的流言与讹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吕宗力 参加讨论

在秦汉文献中常见到一些被称为流言、讹言的言论。这些言论通常被视为虚妄、谬误、无稽、迷信,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易为有心人利用来误导、愚民,颇类现代汉语所说的“谣言”。“谣言止于智者”,于是这些类谣言信息难以受到传统历史编纂者的重视,至多与妖言、诗谶、民谣、童谣一起,被编入《五行志》诗妖类,成为诠释历史时的小小注脚(注:谶言、妖言、民谣、童谣,甚至诽谤等言辞信息,其功能有时也类似现代汉语中的谣言,但并非都是谣言。它们与流言、讹言在历史文献中有时互相重叠,有时又各有区隔。本文以流言、讹言为讨论重点,对谶言、妖言、谣言等,拟作另文探讨。)。
    必须指出,流言、讹言在先秦、秦汉历史语境中的意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谣言。即使是现代汉语中的“谣言”,其实也不应简单定义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注:《辞海》第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094页。),“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62页。),“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注:《汉语大词典》第11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1994年,第382页。)。在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市场学中,谣言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经典谣言研究著作指出,谣言是一种未经证实但未必虚妄谬误、主要经口头传播的言论;社会学者认为,谣言及其传播是一种群体解决问题的方式。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传奇、神话故事,其原型都是来自“谣言”;在军事、政治斗争中兵不厌诈地使用的大量“诈伪”之言,亦可说是“谣言”;朝廷种种言不由衷的宣言,御史的风闻言事,庙堂、民间的种种传闻,即使被加载正史,仍然可能是“谣言”。很显然,对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流言、讹言或“谣言”及其相关语境进行认真考察和研究,将有助于历史学者提示官式文本、主流思维之外的另类真相或史观,解读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群体心态和社会心理氛围,描绘出更多维、多层、多彩的历史图像。可惜的是,尽管这样的类谣言或谣言在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俯拾即是,却并未在严肃的中国史研究中获得应有的重视。
    一流言
    我们先来看看“流言”在先秦典籍中的用法,以及汉代以降经学名家对它的诠释。
    《书·周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此处的流言指公开散布、传播言论,流用作动词。由《金縢》的上下文来看,文献作者对这种传播行为及所传播的言论持有负面看法。但就字面而言,“流言”所表达的只是言论的公开散布及传播之过程。所以郑玄在《尚书笺》中虽然强化这则信息中的道德批判分量,斥管、蔡所言“公将不利于孺子”是“诬周公,惑成王”,但释“流言”为“放言”,并不含褒贬的意味。孔颖达疏:“流言者,宣布其言,使人闻之,若水流然。流即放也。”与郑玄的诠释一致。
    就我们所见先秦文献而言,“流言”有时确与虚假、没有根据的言论相联系。如《诗·大雅·荡》:“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郑玄笺曰“皆流言谤毁贤者。”《战国策·赵策·苏秦从燕之赵章》:“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也视流言为引致君王猜疑的谗言一类。顾炎武释《大雅·荡》,谓:“强御多怼,即上章所云强御之臣也,其心多所多怼疾,而独窥人主之情,深居禁中而好闻外事,则假流言以中伤之,若二叔之流言以间周公是也。夫不根之言,何地蔑有?以斛律光之旧将,而有百升明月之谣;以裴度之元勋,而有坦腹小儿之诵。所谓流言以对者也”(注: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3《流言以对》,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直将流言比之北魏、唐代著名的政治谣言。在现代的汉语词典中,“流言”常被定义为“散布没有根据的话”(注:《辞海》第2册,第2544页。),“背后议论、诬蔑、挑拨的话”(注:《汉语大词典》第5册,第1262页。),就是受到上述传统诠释的影响。
    但没有根据、难以确认的言论,未必等同诬蔑、诽谤。《荀子·致士》:“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出]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在荀子看来,君子听到流言一类的言论,应当秉持谨慎的态度,令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同时认真鉴别,明智判断,赏罚得当,如此则奸人难售其奸。王先谦注:“流者,无根源之谓。愬,谮也。”“君子闻听流言、流说,则明白称誉。谓显露其事,不为隐蔽。如此,则奸人不敢献其谋也。”(注: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259页。)荀子以“流”为无限源、无确证之谓,却并不认为“流言”一定是奸言、奸谋、谮谗之类。
    在先秦文献中,“流言”还可指众人流传之言。《礼记·儒行》称许儒者之特立独行,可做到“流言不极”。郑玄注:“不极,不问所从出也。”孔颖达疏:“流言不极者,极谓穷极,若闻流传之言,不穷其根本所从出处也。”不极,或不问所从出,是因为流言如水之流波,难以溯源。难以溯源,就因为那是众人“流传之言”。朱熹《诗集传》于《大雅·荡》释“流言”为“浮浪不根之言也”,本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