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的流言与讹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吕宗力 参加讨论

(一)“管蔡流言”
    汉代文献中的“流言”一词有时被涂上伦理色彩,视同诽谤、诬蔑、挑拨、谣言,这显然是受到《书·金縢》用例的影响。周公被古典儒家视为理想政治制度的始创人,也是儒家伦理传统中的完美典范。所以其诸弟在权力斗争中发动的以“流言”争取公众支持的舆论攻势,很自然地被儒家影响下的传统史观定位为谣言惑众,诬蔑、诽谤圣人,挑拨君臣关系的典型案例。《史记·鲁周公世家》对该事件的陈述完全基于《金縢》:“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流言”因而成为汉代政争舆论战中之习用标签,成王、周公、管、蔡等历史人物成为定型化的政治符号。
    如元帝初元、永光年间,外戚许氏、史氏与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屡次排斥朝臣萧望之、周堪、张猛等。宗室刘向与萧望之等相党,乃于永光元年(前43年)上书,寄望元帝为成王,推许望之、堪等为周公,指斥恭、显等为管蔡:“昔者鲧、共工、驩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与管、蔡并居周位,当是时,迭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注:《汉书·刘向传》。)
    成帝之世,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用事,排除异己,朝廷侧目,独信重大将军武库令杜钦,置之幕府,国家政事多与之谋。史称“当世善政,多出于钦者”。杜钦有鉴于王凤专政太重,树敌甚众,屡以“管蔡流言”相提醒,希望王凤能居安思危:“昔周公身有至圣之德,属有叔父之亲,而成王有独见之明,无信谗之听,然管蔡流言而周公惧。”“唯将军不为四国流言自疑于成王,以固至忠。”(注:《汉书·杜钦传》。)
    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以日食诏举方正直言。杜邺举方正,对策言“臣闻野鸡着怪,高宗深动;大风暴过,成王怛然”(注:《汉书·杜邺传》。颜师古注曰:“谓成王信流言而疑周公,天乃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王乃启金縢之书,悔而还周公。”),亦以“管蔡”影射当时用事的太后们及外戚傅氏、丁氏。
    因白居易“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注:“周公恐惧流言后”句,一作“周公恐惧流言日。”(参见《白居易集·放言五首》之三))诗而盖棺论定,被后世认定与流言结下难解之缘的王莽,常爱以周公辅成王自况,却也因此对“流言惑众”最为敏感,故常以“管蔡”之罪名加诸政敌,甚至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家人。如王莽之子王宇不赞成其父隔绝平帝与其生母卫姬,恐平帝长大后见怨,但王莽不听。王宇与其师吴章、妻舅吕宽商议,为惊怪以惧之。王莽因而处死王宇夫妻,又奏:“宇为吕宽等所诖误,流言惑众,与管蔡同罪,臣不敢隐,其诛。”太后下诏:“公居周公之位,辅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诛,不以亲亲害尊尊,朕甚嘉之。昔周公诛四国之后,大化乃成,至于刑错。公其专意翼国,期于致平。”“莽因是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连引郡国豪桀素非议己者”,“死者以百数,海内震焉。”(注:《汉书·王莽传上》。)
    有趣的是,王莽既以周公自许,朝野间不满时政者就有为“召公”、“管蔡”做翻案文章的。当时被举贤良方正的申屠刚,在对策中质疑王莽隔绝平帝与外家冯、卫二族的用心:“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然近则召公不悦,远则四国流言。”(注:《后汉书·申屠刚传》。)申屠刚这段话的潜台词是,忠贤如周公,摄政时举措毫无失误,仍不免引起同为贤者的召公之不悦,不臣如王莽,招致四方流言,岂足怪哉!这种言论已隐隐视流言为公众舆论,不尽含贬义。
    平帝驾崩,王莽奉孺子居摄。东郡太守翟义对外甥陈丰说:“新都侯摄天子位,号令天下,故择宗室幼稚者以为孺子,依托周公辅成王之意,且以观望,必代汉家,其渐可见。”于是他举兵反,立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并以舆论攻势先行,“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矫摄尊号。”“莽鸩杀平帝”是一则“未经验证”、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但以王莽屡立孺子之居心,挟天子令天下之态势,自居周公而行迹之可疑鬼祟,这则流言很可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王莽起初大惧,大举发关东甲卒击翟义,又日抱孺子会群臣而称:“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未几而翟义被击破,王莽大喜,下诏指斥“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贼害我孺子,罪深于管蔡,恶甚于禽兽。”(注:《汉书·翟义传》。)既曰“惑众”,可知翟义的流言攻势可能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
    从上述历史案例来看,在西汉后期的政治斗争中,公开散布、传播的言论一旦被贴上“管蔡流言”的标签,不论其论述是否虚假、悖逆、恶意,在政治伦理上立即处于劣势,当权者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剥夺其论述的正当性。但一则流言应定位为诬蔑、诽谤还是拨乱反正的公众舆论,仍要视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当事人的立场、利益而定。当权者所贴的标签,有时未必可以完全剥夺一则流言的认受性及其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力。申屠刚的翻案文章、翟义的舆论造势,就是例子。
    (二)众人流传之言
    当“管蔡流言”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习见标签、符号,流言的原意“言论的公开散布及传播”往往被人们遗忘或忽略。流言散布、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一般是群体。某些流言的传播面积较大,很容易成为“众人流传之言”,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能够影响、甚至型塑公众舆论。“流言”的这层意涵在汉代论述中屡见不鲜。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言虽殊,其合德一也。”此处的“流”,即涵流动、散布之义。所以颜师古引张揖曰:“己,诗人自谓也。己小有得失,不得其所,作诗流言,以讽其上也。”亦即在《汉书》编著者和唐代注释家的心目中,《诗经·小雅》诸篇可视为在下者讽喻上层及自我表达、宣泄的“流言”。
    西汉元帝时宦官石显等屡次谮毁大臣周堪、张猛等,刘向上书:“是以群小窥见间隙,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注:《汉书·刘向传》。)“流言飞文”而“哗于民间”,可知石显等对周、张等的“丑诋”已超出在人主面前的耳语诽谤,而成为在众人中流传的言论。成帝即位,王凤辅政。张禹与王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成帝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注:《汉书·张禹传》。)既谓流言,张禹欲避的恐怕亦不只是王凤个人的攻讦。这种在众人中流传的“流言”,有时被汉代的人们视为一种公众言论,即所谓物议,可藉以探测舆情,观察政局动向,发布政治预警讯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