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的流言与讹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吕宗力 参加讨论

汉代史籍中也常见这种用法。如《汉书·扬雄传》:“炎感黄龙兮,熛讹硕麟。”颜师古注:“讹,化也。”《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颜师古注:“伪读曰讹。讹,化也。”
    《史记·天官书》:“鬼哭若呼,其人逢俉。化言,诚然。”《索隐》:“俉音五故反。逢俉谓相逢而惊也。亦作‘迕’,音同。‘化’当为‘讹’,字之误耳。”《索隐》“字误”之说,当据《汉书·天文志》之对应段落:“鬼哭若謼,与人逢遻。讹言,诚然。”然而化、讹本通,化或即讹之本字。所以王先谦引朱一新说,不赞成《索隐》“字误”之说:“讹本训化,见《释言》。此借字,非误字。”(注:《汉书补注》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583-584页。)
    从强调言论具有“变化、移动”特性这一点来看,“讹言”描述的文化社会现象往往与“流言”类似。只不过,流言兼指在朝廷或民间散播的言论,讹言则更多用来描述民间流传之言。
    如《后汉书·冯衍传》:“或讹言更始随赤眉在北,永、衍信之,故屯兵界休,方移书上党,云皇帝在雍,以惑百姓。”《申屠刚传》:“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县邑,至乃讹言积弩入宫,宿卫惊惧。”《王允传》:(董卓死)“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这几则讹言的传播主体与客体都在民间。
    或许因为“讹”字本有伪、谬之义,亦可用来形容怪诞妖异。如《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訛火。”郭璞注:“訛亦妖讹字。”(注: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2-53页。)怪诞妖异之讹言因时因地而变化流动,无根无源,难以证实,却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即成为带有怪异色彩的流言。
    《史记·赵世家》:赵王迁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这则“讹言”表达形式类似童谣,“地生毛”乃对事实的描述,“赵为号,秦为笑”表达民众对当时政治局势的评估,如果解读这则讹言为虚假、诈伪的谣传,显然说不过去。所以朱自清说:“‘谣’字有或作‘讹’字者,如《风俗通·皇霸篇》载赵王迁时童谣,《史记·赵世家》‘童谣’作‘民讹言’……而其词用韵,实系歌谣之体,与他处‘讹言’无韵者不同。”(注:《中国歌谣》,台北:开今文化,1994年,第24-25页。)
    在汉至南北朝文献的大量用例中,“讹言”类言论所包涵的信息与“虚假、伪造、荒谬”并无必然关系,却常常带有怪诞妖异的色彩。所以郭璞在注释《尔雅·释诂下》“讹,言也”时会说“世以妖言为讹。”这也是为什么《汉书》以下的《五行志》多采讹言入诗妖一类。
    (二)灾异、社会危机与讹言
    或许是由于讹言常具怪诞妖异的色彩,在汉代史籍中,讹言的出现常与灾异情境密切相关。
    西汉元成之际,宦官、外戚、朝臣相争,废立流言不绝,各地则水旱连绵,民情纷扰不安。成帝即位第三年(建始三年,前30年)秋,关内大雨四十余日。时讹言纷传,“京师民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注:《资治通鉴》卷30,“成帝建始三年”条。)这则大水讹言当时流传甚广,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之印象深刻,所以史籍屡屡提及。《汉书·成帝纪》:“秋,关内大水。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吏民惊上城。九月,诏曰:‘乃者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多至千数。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吏民惊恐,奔走乘城。殆苛暴深刻之吏未息,元元冤失职者众。遣谏大夫林等循行天下。’”颜师古注:“讹,伪言。”大水犯京师后来虽然被证明是讹传,但“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多至千数”,乃至当时政局不稳,却是确凿的事实,民众中流行的这种惊恐心态,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王商传》的相关记载相当有意思:“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王商对京师大水讹言所作判断,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所建议的因应措施,也起到安定民心的效果。但所谓“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乃粉饰太平之言,虽然“政治正确”,对朝野大众并无说服力。
    当时朝廷上下明知该则大水讹言不实,却也不敢忽视其谴告之意义。刘向、谷永等遂上书大谈灾异,认为其咎在于后宫及外戚擅权。元延、绥和间,李寻以为汉有中衰之象,“往者赤黄四塞,地气大发,动土竭民,天下扰乱之征也。彗星争明,庶雄为桀,大寇之引也。此二者已颇效矣。”更当有洪水为灾,所以建始三年“城中讹言大水,奔走上城,朝廷惊骇,女孽入宫”,但洪水“独未效。”他向王根建言,朝廷应该进贤能隐士,斥佞谄酷吏(注:《汉书·李寻传》。)。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春荧惑守心,李寻又向丞相翟方进进言:“应变之权,君侯所自明。往者数白,三光垂象,变动见端,山川水泉,反理视患,民人讹谣,斥事感名。三者皆效,可为寒心。”(注:《汉书·翟方进传》。)李寻对讹言预警功能的重视,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李寻认为讹言不仅有预警的功能,更具谶言的特质,“案行事,考变易”,“讹言之效,未尝不至”,大水不是不至,时机未到而已,所以必须赶紧亡羊补牢,以顺天心(注:《汉书·李寻传》。)。
    刘向、谷永、李寻皆善说《洪范》灾异。按汉代流行的《洪范》五行说,大水乃阴盛之罚。后宫、外戚用事擅权,属阴气过盛,自然要出现水灾。所以京师大水虽是“讹言”,在汉代的人们看来,其预警威力丝毫未减。成帝宠爱许后,后宫其他嫔妃希得进见。时王太后及其家族用事,颇有异言。成帝接受他们的意见,下诏省减后宫用度。许后上疏自辩,成帝就采刘向、谷永所论灾异回复许后,谓种种不祥之兆,如白气出于营室,流星出于文昌,乃至“北宫井溢,南流逆理,数郡水出,流杀人民。后则讹言传相惊震,女童入殿,咸莫觉知”,都是上天对后宫坐大发出的警讯(注:《汉书·孝成许皇后传》。)。
    以《洪范》五行灾异理论解读讹言的顶警功能,在东汉政治中仍然流行。《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壬子,德阳殿西阁、黄门北寺火,延及广义、神虎门,烧杀人。”李贤注引《袁山松书》:“是时连月火灾,诸宫寺或一日再三发。又夜有讹言,击鼓相惊。陈藩等上疏谏曰‘唯善政可以已之’,书奏不省。”《后汉纪·桓帝纪》:平原人襄楷诣阙上书曰:“三月洛阳城中夜无故云火光,人声正喧,于占皆不出三年,天子当之。”(注: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5页。)当时流传讹言的具体内容不得而详,陈藩等人上琉的内容,则见于《续汉书·五行志》李贤注引《袁山松书》:“陈藩、刘矩、刘茂上疏谏曰:‘古之火皆君弱臣强,极阴之变也。前始春而狱刑惨,故火不炎上,前入春节连寒,木冰,暴风折树,又八九州郡并言陨霜杀菽。《春秋》晋执季孙行父,木为之冰。夫气弘则景星见,化错则五星开,日月蚀。灾为已然,异为方来,恐卒有变,必于三朝,唯善政可以已之。愿察臣前言,不弃愚忠,则元元幸甚。’”陈藩等所言,皆出自《洪范》五行说。
    汉代另一则广泛流传的著名讹言就是中国宗教、神话史上著名的“传行西王母筹”。有关西王母神话的记载,或说殷代卜辞中已出现,较可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如《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山海经》等。有学者认为,西王母在西汉已有福神和高禖之神的职能。东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常见西王母的形象。在后来的道教神谱中,西王母也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但在西汉的国家祭祀与民间信仰体系中,西王母的地位、职能究竟如何,由于缺乏史料,尚难以确定(注:有关西王母的专门研究,参见Michael Loewe,Ways to Paradise: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London;Boston:Allen & Unwin,1979,pp.86-126;Suzanne E.Cahill,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台北:洪叶文化,1998年,第253-347页。)。
    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春,大旱。《汉书·哀帝纪》:“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天文志》:(建平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讙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又曰‘从目人当来。’”《五行志》的记载更为详细生动:“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踰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注:如淳注:“棷,麻干也。”颜师古注:“稾,禾干也。”王先谦《哀帝纪》注曰:“天子将出,一人前行清道,呼曰传筹。今制尚有之,盖昉自汉世。此讹言王母将出至,为之传行诏筹,即其义也。”(《汉书补注》上册,第138页)这则讹言的传播方式,令人不禁联想起近世不时出现的“连锁信”,谓接到信后必须抄缮若干份,迅速分寄朋友,勿令连锁中断,否则必遭不测。甚至到了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心理游戏仍未绝迹。历史有时真可为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