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东汉政府迫使边郡人民内迁时,也造成大批人口的死亡。《后汉书·西羌传》载,永初五年(111年)内迁陇西、安定、北地、上郡时,“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掠,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太半”。《潜夫论·实边》亦载内迁之民的惨状:“民既夺土失业,又遭蝗旱饥匮,逐道东走,流离分散,幽、冀、兖、豫,荆、扬、蜀、汉,饥饿死亡,复失太半。边地遂以丘荒,至今无人。原祸所起,皆吏过尔。” 由记载可知,安帝时羌人大起义,一方面造成并凉二州人口的大量死亡和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赋役的繁重、吏治的败坏、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被“饿杀”,这才是导致安帝延光四年户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次羌人大起义,还影响到了京师和各级官吏。《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初三年(109年),“京师大饥,民相食……三公以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永初五年(111年)亦载,“戎事不息,百姓匮乏,疲于征发”。羌人大起义使京师之地“民相食”、政府靠卖官的收入来弥补财政开支的不足,可见羌乱影响之大。所以,安帝时期人口的减少,恐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总之,从持续十余年的羌人大起义对人口的影响看,安帝延光四年户口反映了当时人口减少的实际情况,伏无忌所记的户口数字还是可信的、还是应当予以肯定的。至于户增口减和家庭人口规模减小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战乱和赋役繁重造成的。因为连年的战争,一方面必然造成大批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如青年参战死亡、贫苦老弱之人因饥饿而死亡等,这必然造成每户人口的减少;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赋役的繁重,使一些家庭析户以避役,而使户数增加。 三、结论 通过前面对东汉人口数字的辨析,我们认为东汉户口总数的记载,大部分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可信的。以前造成东汉户口总数之谜的原因,有的是史书传抄中的错误造成的、有的是后世学者的误解造成的、有的是后人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造成的、有的则有可能是当时统计有误造成的。 下面列出我们采信的东汉户口的数字,作为我们以后讨论东汉户口数量变化的基础。 *根据第2部分的讨论,把此组户口数字定为永和元年(136年) 原文参考文献: [1]高敏。秦汉史论集[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冯承基。伏无忌所记东汉户口数字之检讨[J].大陆杂志,第27卷第2期(1963年)。 [4]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劳干。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2分册(1935年)。 [6]陶文牛。东汉人口增长和减少的演变--《续汉书·郡国志》户口资料研究之一[J].山西大学学报,1993,(1)。 [7]孙星衍撰,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王育民。东汉人口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3)。 [9]顾南原。隶书字典(隶辨)(全二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2. [1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