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魏四中郎将及其职能 关于四中郎将,日本学者滨口重国《正光四、五年之交的后魏兵制》一文中有专门论述,钱大昕及唐长孺、周一良等著名史学家亦有所论列(注:参见《秦汉隋唐史研究》上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廿二史考异》卷28;《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六部尉与四中郎将”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95年版, 第275页。)。据滨口研究,四中郎将之设当在孝文帝迁都之际的太和十八年,设于洛阳四面以拱卫京师(注:滨口重国认为:“中郎将府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京师外围的防御”;“四中府协力承担京城四面的防御”。“东中郎将府设置于连接东南诸州与洛阳交通要地虎牢城--当时荥阳郡治”;“连系洛阳方面与河北一带的著名的河桥北端有二城相对,于此可见设置有北中郎将府”;“西中郎将府当置于恒农郡治陕城,扼守从西方直达洛阳的交通要地函谷关”;“南中府不明”,估计先在鲁阳郡,后移至南安郡。见滨口氏前揭文,第97-103页。)。在四中郎将中, 以镇守河梁(河桥)的北中郎将地位最重。 《资治通鉴》卷152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四月“李神轨至河桥闻北中不守”条, 胡三省注:“晋杜预建河桥于富平津。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魏高祖置北中郎府,徙诸从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北中不守,可以平行至洛阳矣。宋白曰:北中城,即今河阳城。”北中郎将所守河桥又叫小平津,是河北通往河南暨京师洛阳的咽喉要冲,北中府自是“洛阳北面门户”(注: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第389页。 北中郎将守河桥事又见《魏书》卷59《萧宝传》。)。《周书》卷33《赵昶传》:“孝昌中,起家拜都督,镇小平津。魏北中郎将高千甚敬重之。”这条记载表明,在北中郎将(其它三中郎将亦同)下有都督负责镇守,此职当与上引《通鉴》中之“领队防之”的武官有联系,可能即为队的长官。《水经注》卷5《河水注》:“河水又东迳平县故城北……俗谓之小平也。 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此即上引《通鉴》胡注之史料来源,郦道元记载的当代史事应是准确无疑的。 四中郎将设于京师洛阳东、西、南、北四面,“襟带京师”即拱卫京师为其基本职责。《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106 《元遥墓志》:“转北中郎将、兼侍中,所以襟带京门……”图版147 《元恭墓志》:“北中机要,维捍所依。”《魏书》卷19中《任城王澄传》: 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澄奏:宜以东中带荥阳郡,南中带鲁阳郡,西中带恒农郡,北中带河内郡。选二品、三品亲贤兼称者居之,省非急之作,配以强兵。如此则深根固本、强干弱枝之义也。灵太后初将从之,后议者不同,乃止。澄又重奏曰:“固本宜强,防微在豫……如臣愚见,郎将领兵,兼总民职,省官实禄,于是乎在……”卒不纳。 元澄的上奏是在北魏末期京师守备开始衰弱的情况下提出的,它表明当时四中郎将的禁卫职能在下降。元澄上奏是想通过四中郎将带其所镇之地的郡太守达到维持当地社会治安,进一步加强京师禁卫力量的目的。但如按其建议实行,则实际上就使四中郎将由禁卫武官向地方军政长官转化。周一良先生认为,元澄的建议实际上被采纳,四中郎将带荥阳等四郡的事例可以考见。但此说似不确。首先,《魏书》明确记载当时元澄建议未被接受。其次,有关四中带郡的记载极少,且并非全在元澄上奏之后,当属权宜之计。最有力的一条证据是杨津为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事。《魏书》卷58《杨津传》:“延昌末,起为右将军、华州刺史……还除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太后疑津贰己,不欲使其处河山之要,转平北将军、肆州刺史。”可知杨津之为北中带河内在孝明帝初年,是否在元澄上奏之后不得而知。但从灵太后很快将其调任来看,以北中带河内决非当时制度,亦非灵太后所可接受的改革方案。同上卷《杨昱传》载,为“北中郎将,加安东将军。及萧宝洺等败于关中……”,其时当公元527年正月之前(注:参《魏书》卷9《肃宗纪》,《资治通鉴》卷151梁武帝大通元年。)。无疑是在元澄上奏之后, 但却未见带郡的记载,可侧证灵太后并未接受四中带郡以加强禁卫的建议。元欣“肃宗初,除通直散骑常侍、北中郎将”(注:《魏书》卷21上《广陵王羽传》附。)。元显恭“孝庄初,除北中郎将”(注:《魏书》卷19下《城阳王徽传》附。)。元超“肃宗初……拜城门校尉、通直散骑常侍、东中郎将”(注:《魏书》卷19下《安定王休传》附。)。元颢入洛,庄帝出逃,杨侃“行北中郎将”(注:《魏书》卷58《杨侃传》,《北齐书》卷34《杨愔传》。)。孝明、孝庄二朝的这些事例进一步说明元澄以四中带郡的建议并未被灵太后所采纳,有关事例只是个别现象,并未形成制度。 由于四中郎将担负拱卫京师的重任,地位比较重要,所以北魏后期多以宗室人物为之,除上述元氏诸人外,史料所见者还有:元纂,孝文帝末为平西将军、领西中郎将;元苌,“世宗时,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元谐为武卫将军,东中郎将;元延明兼西中郎将;元恭为北中郎将;元诞之父(偃),亦为北中郎将(注:分见:《魏书》卷16《南平王熙附纂传》,卷14《元苌传》,《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161之2《元焕墓志》,169《元延明墓志》,147《元恭墓志》,50《元诞墓志》。)。众多元氏宗室人物之担任四中郎将之职,充分反映其在北魏后期政治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