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尹湾汉墓简牍与西汉官制探析(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于琨奇 参加讨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除”这一任官术语,当有两种情况,一是破格超迁,一是中央朝廷的官吏改任地方官吏,但都必须经朝廷或皇帝批准。但在牍文中也有侍郎、郎中以功迁的记载,并没有用“除”这一术语。这说明迁、除虽有区别,但在使用中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此外,侍郎一职,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秩为比四百石。牍文中的郎中李临请诏除为三百石秩的圄乡相,这应是贬,但从牍文所载被除的其他人的情况分析,均是升迁,且李临若真是被贬,又何用请诏除?如牍文记载无误,我们有理由推测,当时的侍郎一职,必有低于三百石者。
    3.补,当是指原任官员因故不在任,以其他官吏补充。 牍文中的3人,1人是将军史以十岁补三百石秩的建乡相;1人是校尉史以十岁补二百石秩的铁官丞,根据木牍五正的内容,原铁官丞薛镡死;1 人是郎中补比三百石秩的山乡侯家丞,原任为国人罢免。
    4.贬,就是降职,不需说明。牍文中的东昌相(秩当为三百石)贬为二百石秩的圄乡丞,郎中贬为二百石秩的昌虑左尉。
    (三)关于选举类型
    1.孝廉 此科虽称孝廉,但实际上仅是孝。因为同时还存在着察廉这一科,另外,东汉时的民谣讽刺“举孝廉,父别居”也仅涉及孝而没有廉的内容。牍文中的魏□,原为孝者,以孝廉迁二百石秩的临沂右尉,说明他以前并没有任政府实职,无廉可察,被举的原因只能是孝。从尹湾汉墓出土木牍一正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及“县三老卅八人、乡三老百七十人、孝、弟、力田各百二十人,凡五百六十八人”的内容看,大体是按每一县级行政单位有孝、弟、力田各三人分配名额的。这反映了文帝十二年三月诏书“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导民焉”(注:《汉书·文帝纪》。)的精神,在地方是得到认真贯彻执行的。孝廉一科的选举对象,当然是从原孝者中产生了。在北海一郡的长吏中,仅有此一人以孝廉迁,说明当时此科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非有感人的真孝行,不会被举。
    2.方正 此科当是指品德高尚者。牍文中被举的2人,1人原为孝者又是宗室子,除为四百石秩的司吾长;1人原为相守史, 除为三百石秩的临沂长。尽管同科被举,同被除为县长,但官秩却有两级的差别。按理原任相守史者已在政府任职,被举为方正,所除官秩应高于原未任官职者,但实际情况完全相反,这只能说明皇家宗亲在选举中享有特权。
    3.秀才 牍文中被此举的3人,皆有原职, 所除官职均为大县之令。2人原职皆为刺史从事史,皆除为六百石秩的县令;1人原职已是县令,被除为千石的县令。说明中此科者升迁的幅度较大,真正才能优秀者,政府是会待以不次之位的。秀才之科所要选拔的人,既非当时的章句之徒,亦非后代的文章妙手,而是具有优秀政治才能的人。不学无术者当然谈不上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东汉时方有“举秀才,不知书”的讽刺民谣。
    4.廉 此科既称为廉,其选举的对象当然是现任的官吏。牍文中的15人,无一不是现职官吏,便是最好的对此科的注解。东海郡的117 位长吏中,因此科而升迁者占13.9%,说明此科的要求比孝、方正、秀才低,是汉代官吏晋升的重要途径。此外,在此15人中,仅有1 人原职为亭长,其余的14人,有的是丞相属,有的是太守属,有的是相书佐,有的是长或丞,总之,都是与手握选举大权的长官比较接近的官吏,因此他们也较其他人能更多地获得通过察廉这一途径晋升的机会。
    5.异绩 指立有特殊功绩。牍文中的11人,1 人是捕格山阳亡徒将帅、2人是捕格山阳亡徒尤异,3人是捕格犯有不道大罪的人,5 人是捕格群盗尤异。虽说占东海郡长吏总数的近10%,但能取得这样的异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6.功 牍文中有73人因功而升迁官职,无论是文职还是武职均有,且占东海郡117位长吏的62.4%。 应该说这是汉代官吏晋升的最主要的途径,60%以上的官吏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得到升迁,这说明获得“功”并不困难,也许只要考核无错误即可获得,或只要稍有较好的表现即可。功也可称为劳或功劳,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中劳律》,《汉书》记载“石奋积功劳,孝文时官至大中大夫”(注:《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赵禹以刀笔吏积劳为御史”(注:《汉书·酷吏传·赵禹》。)。
    7.年资 牍文中有2人均是因任军史满十年得补地方长吏。 这说明汉代有以年资任官的制度存在,也有在军中服役满10年可转任地方长吏的制度存在。
    三、关于《集簿》和《东海郡吏员簿》
    这两个文件记载在木牍一正和二正上,根据《集簿》的记载,东海郡有县、邑、侯国38个行政区,其中有18县、18侯国、2邑。另有2都官。根据《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和《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中有“朐邑令”、“朐邑丞”、“况其邑左尉宗良九月廿三日守丞上邑计”、“况其邑丞孔宽”的记载,此二邑可确定为朐和况其,其他各县、侯国、都官的名称均有明确记载,不烦考证。
    《集簿》载:“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此缺字极为关键,它应该是乡官的名称。这106 个乡官不知何指,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里的行政负责人称正而不称典,是不用避秦始皇讳的缘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