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西北和北方曾经出现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迁移。原来的塞种严允已逐渐形成为白狄,他们活动于陕西和山西的北部。羌人亦即姜人大部分已由陕南进入四川、云贵等省。《汉书·西羌传》记载: 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种也。旧在张掖、酒泉地。月氏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其赢弱者南入山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北方匈奴又代狄人兴起,因此塞种严允即白狄除西逾葱岭者外,“其余赢弱者”就不得不“依诸羌居止”,混入羌人之中,以至互通婚姻,因此“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为羌所同化了。但直到唐代,他们还保存着残余。《旧唐书·西南蛮传》所记载的“东女国”就是: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即指西王母国)称“东女”焉。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接。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女王若死……更于王族求令女二人而主之。大者为王,其次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这“西羌别种”,无疑就是塞种残余,没有“西逾葱岭”者,但它们已被称为“西羌别种”了。 张骞通使西域,原来是经过西域而进入中亚诸国的。这时大月氏、大夏西迁时间已经很久,无意于收复故地,因此张骞断匈奴右臂的计划未得实现,但是他必定获得许多有关塞种诸国的知识,以及路线、特产等。如他在大夏时,见到枸酱、邛杖、蜀布等物,张骞问哪里来的,大夏国人回答“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这就是说,除了北路经西域的一路外,还必定有一条南路由云南滇国而通西域。因此张骞从西域回来后便向武帝建议,攻伐西南夷和滇国,“然而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略汉使,终莫得通”。据此,汉代石塞山文化(滇文化)与中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一定通过北路,而是通过南路更为直捷便利。张骞建议武帝攻伐西南夷和昆明,其目的在打通南路显而易见,但这条南路已被滇王所垄断,“辄略汉使,终莫得通”。 注释: 〔1〕题为《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文物》1986年第1期。 〔2〕见余著《塞种史研究》绪说第1页及该书正文第5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编者注:原文有图两张,因不便排印,已删去。 〔4〕见许倬云著《西周史》,台湾联经书店1990年版,第68页。 〔5〕见《左传》昭公九年。 〔6〕见蒙文通著《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 年版,第9页。 〔7〕《公羊传》僖公四年。 〔8〕见1993年2月28日《光明日报》刘少敏文。 〔9〕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82年10月编印,朱桂昌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