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船道”的提出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月氏,约之共击匈奴,途中为匈奴所获。元朔元年(前128年)他从匈奴中逃出,至西域。三年(前126年)骞从西域归汉,标志着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正式开通。从此,中原王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使乌孙,并遣副使至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不久,骞与副使先后与所使之国派遣的使臣来汉朝,西域各国始通于汉,一时,汉与西域各国间“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①当时每年活动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数,约以千万计。 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是为寻求月氏而西行的。出使前,汉朝仅知月氏在匈奴西。月氏先建都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及为匈奴所败,“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②,但遁逃至何处,略知月氏的去向,所以逃出后就沿月氏西迁的路线西行,当时留住于酒泉祁连山的小月氏,就是他寻找的第一个目标。大月氏从酒泉(酋涂)离开后,西行绕罗布泊,经天山南麓至大宛北,张骞亦经此至大宛,然后在大宛王的协助下经康居而至大月氏,所以,汉朝开辟的通西域路线,就是经河西走廊至酒泉、敦煌,然后从罗布泊顺天山南麓至中亚。张骞从大月氏、大夏返,是逆阿姆河东行,越葱岭南山,沿昆仑山北麓之和田等地,经罗布泊入河西走廊,所以天山南北路就成了避开匈奴截掠汉与西域各国交通的道路。 但是,这条道路从开辟的时候起,就有很大局限性。从敦煌西行至鄯善,历经千余里,无人,乏水草,而且有白龙堆之厄,行人需寻人兽骨而行,所以危险性极大,如无导译,很难通过。过罗布泊,至鄯善,“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民随畜牧逐水草”③。这样一个缺乏粮食,仅有千五百户人口的小国来说,供应来往行旅食宿,是难以支持的。而从中原到西域的行旅,或者是西域到中原的使团,人数动辄数百,在特殊情况下,人数多达数万,这批人畜不论从阳关西行至鄯善,或是从鄯善东行至玉门、阳关,都要在鄯善得到供给,后者还要以备白龙堆数十站的需要,而鄯善是根本无力胜任的。还有,当西汉初开西域路时,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威胁鄯善,迫使其王子为质于匈奴,鄯善处于两大国间,“无以自安”④。鄯善既要负担通汉使臣的供役,又要受匈奴的威逼,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汉使王恢遭到鄯善的多次刁难,汉朝派从票侯赵破奴与王恢出兵,破鄯善虏其王,情况才有变化。元凤四年(前77年),鄯善王尉屠耆即位,请求汉朝在其国伊循城派兵屯田,汉朝派兵于伊循屯田积谷,设伊循都尉。从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在若羌米兰和其附近,发现汉代灌溉系统,且有耕田痕迹,说明这里曾大规模兴办过屯田。在罗布泊东北,发现一批从宣帝黄龙至成帝元延间的木简,多与屯田有关,其中四见“居卢訾仓”一名⑤,可见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后,为解决这一地区的供应问题,采取许多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路段的险阻,是不可能的。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统治西域的右日逐王先贤禅降汉,汉护西域南道使发诸国兵从车师(吐鲁番)迎接至山南,又转送至长安,从此,汉朝统一了天山以北的车师等国,西域南道使并护北道,称“西域都护”,立幕府。汉朝统一车师等国后,设官置守,加强行政管辖。又徙屯田于车师,元帝时置戊己校尉主屯田。《汉书·百官公卿表》:“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有丞、司马各一人,侯五人,秩比六百石。”车师戊己校尉的设置,使汉朝对天山北路的经营进一步强化,从行政管辖扩大到军事屯田,大大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安定。 但是,郑吉迎接右贤王的道路是从天山以南北上车师国地,护送右贤王是沿张骞开辟的道路传送至长安的,以后汉朝政府每年派往车师的官吏、戍卒、田卒,都要从玉门关、阳关出发,经白龙堆、罗布泊,北上车师,不仅险阻,而且绕道,为行旅增加了困难。特别是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设置以后,来往于此道的人更多,费时费力的绕道,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迫使汉朝急需开辟新的道路。《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城长国》条记: 元始中(约为公元3年),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厄。车师后王姑句以当道为柱置,心不便也。地又颇与匈奴南将军地接,普欲分明其界,然后奏之,召姑句使证之,不肯。 这条记载是车师后王国首先透露的一条路线的转述,所以应是车师后王国通玉门关的一条通道。起点是车师后王国,其国治今新疆奇台县,换句话说,这是从奇台至玉门关的一条道路。奇台在天山以北,通玉门必须先越天山,其越山隘口说是在“五船北”。“五船”为车师语译音甚明,但传抄中有无错误,不得而知,要从对音还原其方位,大概不可能。当时车师前国与后王国来往密切。宋人王延德出使高昌,曾从山南冬宫到山北夏宫,也是从隘口穿过,可惜未记载详细历程。近代研究者根据清代人来往所走路线,认为是奇台东北通吐鲁番盆地十三间房的通道,但以后的记载五船在盆地以南。过十三间房是原车师前国的辖区,此时车师前国已不存在,地属戊己校尉管辖。由此向玉门关,方向向东南,“半避白龙堆之厄”,说明它没有完全绕开白龙堆,而是擦堆而过。把这几个点连接起来,就是从奇台行,东南过天山,出十三间房,历鄯善境,过库鲁克塔克山,至玉门关。车师后王国是游牧民族国家,对游牧民族来说,从鄯善至玉门关一段的戈壁沙漠地带,几天缺水,并不是十分困难的障碍,可以通行,但作为商路来说,是要具备必要条件的。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却遭到车师后王的抵制。 车师后王拒绝的理由有二,一是“以当道为柱置”,就是处于通道的要冲、咽喉,来往行人太多,就像鄯善国一样,增加人民的负担;二是车师后王国与匈奴南将军接壤,双方关系特别是牧场难以截然分开,说明此时的车师后王国还受匈奴的挟制。此匈奴“南将军”,当是匈奴西边的右谷蠡王,而非其他。 车师后王姑句拒绝,徐普强行,双方矛盾激化,姑句即突出高昌壁,降匈奴。王莽篡汉前,为新都侯,使人至匈奴。要求交出姑句等二王。单于谢罪,送姑句等于西域恶都奴(约在今哈密西)界上。王莽不听劝告,陈军斩姑句等。于是,西域诸国反,匈奴乘机南下,统治了部分国家,汉朝经营一百多年的西域,迅速葬送于王莽之手,而将要开辟的“五船道”,不得不停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