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伊吾路开辟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从张骞通西域到隋置伊吾戍,历时730多年,到唐统一高昌,高昌、伊吾路贯通,共经760多年,最终西域东北大门正式打通,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正式大道,与鄯善路并列,并成二道。后来,唐与西突厥关系进一步发展,唐对西域统治力量的不断加强,伊吾路的重要作用逐渐提高,地位已优于鄯善路。 西域始开时,从敦煌经罗布泊到鄯善,就存在乏食、乏水草,且有白龙堆之厄的问题,来往的人越多,对鄯善等国的压力就越重。但由于北面当匈奴,不得不如此。西汉末年,匈奴统一于汉后,就提出“五船道”的问题,但由于操之过急,导致车师降匈奴,西域大乱的严重后果,“五船道”没有打通,汉对西域的统治中断。 东汉永年末年,从敦煌玉门关到车师间的“五船道”开始走通,为保证这一通道的供应与安全,于伊吾留兵屯田。但因北部匈奴当时势力还很强大,伊吾屯田时设时撤,这条道路也就时通时阻,没有完全成为一条正式道路,供商旅通行。 魏晋以后,高昌王国开始兴起,特别是在氏高昌统治时期,高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居民在这个地区稳定下来,并不断吸引四方之民来此居住和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这种变化,促使高昌地区要有一条更安全、更方便的道路以通中原。当时中原诸王朝中只有北方王朝对西域的关系更为密切,北方的突厥、铁勒等族与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交往更深。在此情况下,伊吾就成了他们交通必经之路。《北周书》所称:“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正是当时形势的反映。但是,没有隋朝的经营,伊吾戍、伊吾郡的设置,这条通道也难以持久。隋朝又一次打通了这条道路,唐朝又进一步建设和加强,伊吾路终于成为一条大道。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天山以南和河西,伊吾路的地位更加提高,鄯善路更降到次要和辅助地位了。 近代交通工具发展,内地通往新疆的公路和铁路,基本上是沿隋唐伊吾路的走向修建的。就是空中运输,也取此道。这条路沿途虽有沙漠戈壁,但不像白龙堆、莫贺延碛那样险阻、漫长,沿途大部分都有水草。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沿途城镇连绵,绿荫点缀,地势平坦,供应充足,较之罗布泊路各方面都有它的优越性。这不是人为因素造成,自然环境就提供了这些条件。在西汉至唐初的七百多年中,人为因素曾经给东西交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但社会的发展终于排斥了各种人为的阻碍,形成了合乎地理因素最佳的交通路线。这条最佳的路线,是经过数百年时间的不断努力,才得以形成的。 注释: ①②《史记·大宛列传》。 ③④《汉书·西域传·鄯善国》。 ⑤孟池:《从新疆历史文物看汉代在西域的政治措施和经济建设》,《文物》1975年第七期。 ⑥⑦《后汉书·耿秉传》。 ⑧《后汉书·西域传》。 ⑨《后汉书·南匈奴传》。 ⑩《后汉书·西域传、班勇传》。 (11)《后汉书·西域传》。 (12)《十六国春秋·前凉录》。 (13)(14)《晋书·吕光载记》。 (15)《魏书·李宝传、唐和传》。 (16)《北史·西域传》。 (17)王欣:《氏高昌王国各民族的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载《马长寿纪念文集》,1993年,西北大学出版社。 (18)(20)《隋书·西域传·高昌》。 (19)侯灿:《氏高昌官制研究》,载《高昌楼兰研究论集》,199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 (21)(22)(23)《隋书·西域传·高昌》。 (24)《周书·异域传·西域·高昌》丁谦注。 (25)(26)《隋书·裴矩传》。 (27)《隋书·薛世雄传》。此处云:“戍”字,据《裴矩传》,伊吾时为铁勒吐屯设所辖,故以戍兵防守。戍是军政设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