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伊吾屯田与西域东北地区的开拓与发展 汉朝经营西域经过六十年的中断(三绝三通的第一绝)后,在河西、西域以及南部匈奴广大人民的要求下,东汉政府开始重新统一西域天山南北。《后汉书·窦固传》记: 时天下又安,(明)帝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以固明习边事。(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拜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谒者仆射耿秉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皆置从事、司马,并出凉州。明年,固与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又太仆祭肜、度边将军吴棠将河东、北地、西河羌胡及南单于兵万一千骑,出高阙塞。……固、忠至天山,击(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偏西)。……明年,复出玉门击西域,……固遂破白山,降车师。 这次出兵分四路,重点是河西二路。规模虽比宣帝初年五将军出兵共击匈奴小得多,但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西域东北部,对象是由东迁来的匈奴北单于治下的呼衍王部。进军路线和主要战场西汉时已经有过,但“留吏士屯伊吾卢城”,则是第一次。又据《后汉书·班超传》记:“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可见占领伊吾卢城者为班超。伊吾卢地区的占领和伊吾屯田的开办,是汉朝经营西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又据上引之“复出玉门击西域”,“固遂破白山,降车师”相对照,窦固第二次出兵,是从玉门关出发,直达车师前后国,与“五船道”的线路大致相近。当时,窦固力主先攻车师前王,耿秉则主先攻后王,“以为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遂“引兵北入”⑥,这更证实所取为“五船道”的走向。 伊吾卢屯田比西汉时的戊己校尉屯田,向东延伸500多华里,对汉朝政府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时,北部匈奴西迁人数不断增加,除呼衍王部外,沿河西北塞陆续移居西域东北部者不断,依附呼衍王,呼衍王以伊吾、蒲类为据点,控制西域,隔断交通,汉朝击败呼衍王,留屯士屯田伊吾卢,对匈奴北部特别是呼衍王部,是一沉重打击。屯田伊吾卢,不仅可以屏障西域东北部,而且还可保证汉与西域的交通来往。班超在战后能以三十六名吏士重新统一天山以南诸国,从战略形势看,与汉朝击败呼衍王,开伊吾卢屯田有极大关系。当时卷土重来的匈奴势力,主要在西域东北部,特别是以呼衍王为首的势力,是威胁整个西域安宁的大敌。 在开辟伊吾卢屯田的同时,东汉政府立即恢复和扩建西汉建立的戊己校尉屯田。“永平十七年(74)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耿)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后称戊校尉),屯后王部金满城(新疆吉木萨尔);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后称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新疆鄯善县鲁克沁),各置屯数百人”⑦。于是,伊吾卢屯田、车师后部吉木萨尔屯田和柳中屯田三足鼎立,互为猗角,形势比西汉时大为好转。三屯田区的设立,不仅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粮食供给,使吐哈军民得到了食粮保证,而且为西域东大门户的安全提供了充足的实力。此后,匈奴虽不断来犯,但每次都以失败而退兵。 伊吾卢地屯田,后设宜禾都尉主持,又称宜禾屯田。宜禾之名,是以“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葡萄,其北(西)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汉常与匈奴争车师、伊吾,以制西域焉”⑧,宜禾,就是取“地宜五谷”之意。宜禾都尉,当时也起了“以制西域”的作用。十八年(75),焉耆、龟兹攻没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乘机困关宠于柳中城,车师叛兵攻耿恭,东汉政府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遣酒泉太守段彭等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兵七千余人救之,次年,迎还戊己校尉,又罢伊吾卢屯田兵,匈奴复占其地。 永元元年(89),窦宪击北匈奴,败匈奴于燕然山,汉军大胜。后遣副校尉阎盤将二千余骑,掩击北匈奴之守伊吾者,复取其地。四年(92),“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吾,如南单于故事,监护新立之北部单于”⑨於除鞬,伊吾屯田恢复。当时,於除鞬寄居蒲类海,任尚屯伊吾,西域东北部尽置于东汉管辖之下。使匈奴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与西域都护平级,略低于郡太守,说明汉朝在此的统治力量进一步加强。不久,於除鞬单于叛,率兵北逃,任尚与将兵长史王辅追斩之,北部单于至此断绝世系。 任尚重返西域后,又接任戊己校尉职,居车师前部高昌壁。永元十四年(102),班超还朝,任尚接替,任西域都护。担任尚接任后,不听班超告诫,刚愎自用,激起西域各国人民的不满,延平元年(106)西域诸国兵围攻任尚于疏勒。东汉政府派梁懂等发凉州兵前往解救,诸羌胡兵惧久戍不得归,中途哗变。梁懂等追捕烧杀,激起凉州诸郡西羌大起义。永初元年(107)西羌起义军控制凉州,断陇道,东汉对西域的统治关系中断,伊吾屯田也因后援不继,不了了之。汉朝罢西域都护,迎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还。 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以北匈奴余部转盛,侵扰西域,威逼郡境,因上书派将兵长史索班屯田伊吾卢,招抚西域诸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车师前王及鄯善王复来降汉。次年,北匈奴率车师后王军就杀长史,曹宗上书告急。东汉政府经过一场激烈争论后决定: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羁靡西域。后来又从张珰议,置敦煌校尉,增加河西四郡兵,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班勇出西域,联合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擒后王军就一斩之,平定诸国⑩。 汉顺帝永建六年(131),汉朝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元时事,置伊吾司马一人”(11),伊吾屯田恢复。 伊吾屯田恢复后,保卫伊吾和车师等六国安全的责任,主要落在敦煌郡及其太守的身上。自阳嘉三年(134)以来,北匈奴呼衍等部的多次南下侵扰,寇伊吾,攻伊吾屯城,都是敦煌太守领兵或派兵击退。敦煌太守负有兼领西域之责,西域东北门户,特别是伊吾卢屯田的安全,都由敦煌太守承制行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东汉灭亡。 从伊吾卢屯田设立(公元73年)到东汉政府衰败(公元190年)的近120年中,伊吾屯田时置时撤,但总的情况是当地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东汉政府已经认识到开伊吾屯田对保卫西域安全的重要性。撤而复置,就是这一认识的见证。伊吾卢屯田的确也起到了屏障匈奴、保卫西域的作用。伊吾屯田设置时期,金满屯田和柳中屯田都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由于凉州诸郡的三次西羌大起义,隔绝交通,使屯田生产受到影响,但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还是继续保持着,形势一有好转,屯田立即恢复。 从伊吾屯田开始,东汉政府多次出兵即由敦煌出发,或达车师,或到伊吾,实际上就是开辟了敦煌直达吐哈地区的交通路线,“避白龙堆之厄”目的开始实现。行旅、官吏、军卒可以直接到伊吾、柳中得到给养,而且省时、省费。特别是敦煌太守兼领西域后,来行人数不断增加,敦煌与伊吾的关系更加密切,行旅的安全得到保证。至此,西汉末年提出的“五船道”,在新的历史条件,初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