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五船道与伊吾路(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域研究》 王宗维 参加讨论

大(北)凉政权是中原割据王朝在吐鲁番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政权,沮渠氏是汉化的卢水胡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仿中原,除王族的成员外,有一大批是凉州特别是河西地区带来的汉儒、官吏为其任用,这对高昌地区的统一、开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大凉政权不仅仅是更改了年号、官制、制度,他是把汉代的车师国、戊己校尉,前凉的高昌郡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始了高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柔然杀沮渠安周,以敦煌籍人阚伯周为高昌王。传至阚首归,为高车部阿伏至罗所杀,高车立张孟明为王。孟明为国人所杀,推马儒为王。国人杀马儒,推金城人嘉为王。嘉在柔然、高车、悒怛三国的矛盾中左右逢源,摆脱一个个困境,成西域辖三郡五县二十二城的大国。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实物证明,氏王朝统治高昌时期,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空前发展,各族人民关系密切融洽,文化多彩昌盛,处处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从汉戊己校尉屯田开始,在高昌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约不过千余人,任务单调,缺乏长期扎根务农的思想准备,而且随着政局的变化,农业生产时败时兴,直至大凉政权建立前,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某些年代,还不如汉代。氏王朝建立前后,河西大量农业移民移入高昌地区,比较早来的人广占土地,成为大户,形成阚、索、张、马、曹、汜等大的地主集团。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管理技能,推行中原地区封建的租佃雇佣制度,改良农具,修筑灌溉工程,以农为主,兼营牧业,粮食生产的品种和产量不断丰富和提高,园艺业特别发达,后期还出现蚕桑业和丝织业,除在本地区销售外,还远销周围各地区。发达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力量,吸引着周围各族人民。
    氏高昌王国的主要统治者是汉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至75%(17);统治思想是汉文化和儒家学说,“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18),实行的各种政治制度是汉魏以来形成的中原各政权的官制法制(19),“政令与华夏略同”(20),但有25%至30%的各少数民族,其中包括突厥、铁勒、柔然、鲜卑、月氏、匈奴余种、车师、焉耆、龟兹、昭武九姓、卢水胡等。卢水胡既有沮渠无讳带来的一大批,而且较早汉化了的卢水胡氏,实际就是沮渠氏,早在北凉以前就进入高昌地区。氏王朝虽行汉制,但尊重当地民族习俗,“男子胡服,妇人裙襦,头上作髻”(21),甚至汉族官吏贵人亦是如此。氏王国各族人民相互通婚,王族亦如此。以汉语为主,其他各民族语言、文字通用。从吐鲁番发现的文书反映,一张文书上有几种民族的人发生债务、租佃等关系,说明各族之间毗邻而居,守望相助,反映不出民族间的明确界线。各族习俗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使“宁邦辑政以全济为大”(22),一切从大局出发。
    “俗事天神,兼信佛法”(23),指信仰和宗教崇拜。天神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有原始自然神的崇拜,萨满教和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胡天)等,后者在高昌地区有广泛的活动。中原道家的影响在这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是仅次于儒家学说思想的另一种信仰活动,从出土文书看,信徒之多,寺庙之众,实属惊人。而且,印度佛教的典籍转译到中亚,又在这里译为当地吐火罗或汉语,才得以传播的。氏高昌王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各族文化在这里交流、吸收和融合。
    上述成就,使高昌成为西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吸引周围各族人民,作为通西域枢纽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然与此同时,从伏俟城(青海湖西南)至鄯善为吐谷浑所有,行旅往往受吐谷浑驻鄯善将军的制约,且有沙碛无水之厄,故通西域者多开始选高昌路。所以《北史·西域传》称:
    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茫然无有蹊径,欲往者寻其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器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故也。故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
    伊吾路即安西经哈密至吐鲁番之路也(24)。
    隋炀帝即位,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裴矩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入奏,文云: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田、朱俱波、喝槃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范延、漕国,至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25)。东西三道,南北间亦各自有路,经纬贯通,总汇敦煌。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高昌与鄯善互通,亦与伊吾互通,且可直达敦煌,为诸道之中心。铁勒部时居蒲类海,与伊吾接近。此三道中有二道在吐哈盆地,居多数。
    后以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启民可汗连兵击伊吾,令裴矩共往经略。“矩讽谕西域诸国曰:‘天子为藩人交易悬远,所以城伊吾耳。’咸以为然。”(26)“世雄遂于汉旧伊吾城东筑城,号新伊吾,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千余人戍之。”(27)新伊吾在今哈密城东,与汉伊吾在哈密西相应。初为伊吾戍,大业六年(610)改为伊吾郡,起着屏障西北,供应行旅交通的作用。新伊吾的设立,大大方便了敦煌、安西通高昌等地行客,从高昌东行,不再经沙漠戈壁之艰险,沿途水草充足,可顺利到达敦煌等地。《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伊州》条记:
    伊吾……八道:东南至上都四千四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五千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西州(高昌)七百三十里,东南取莫贺碛路至瓜州(晋昌,今安西东南,玉门镇正西)九百里,正南微东至沙州(敦煌)七百里。这里所说五条线路的方向和里程,是唐代的官道。由伊吾直通敦煌、安西的道路,并成为东通京城的大道。伊吾当交通枢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