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发掘与考古研究的不平衡,我们说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仅仅是指田野发掘的数量和质量而言,如果就田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而言,则难称黄金时期。 在技术层面上和知识层面上的研究,如各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不平衡性;各文化间的交融与变异;各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区分;同一类型中的分期与同一时期中的分段等等,都有可进一步完善之处。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国的考古学行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展望未来,下一世纪中国考古学大发展的前景是: 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在理论上的突破。以人为中心的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新考古学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同时在借鉴国外考古学理论的基础上,会生长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新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减缓和结束,考古发掘将从主要配合基本建设转到主动发掘,田野发掘将更加注重考古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更具有理性,更有成效,会更加科学。随着科技兴国的成效初显,田野作业和出土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增大,本世纪不宜发掘的墓葬和遗址将得到有计划的发掘。在考古学本身的发展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人文素质也将有内涵性的增量:敬业精神的再提高;知识面的再扩大;基本技能的再延伸。 许多新的考古学分支,如环境考古,遥感考古,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军事考古、饮食考古等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农业考古、天文考古、宗教考古、美术考古等虽不属于新学科,但在中国起步较晚,也将取得较大的成就。 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研究中,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将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确定其非线形的发展规律。1997年德国和美国的一批分子生物学家和分子人类学家宣布,他们从一件距今6万-7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中提取DNA,并与现代人的DNA进行比较,显示尼安德特人是人类进化中一支绝灭的旁支,而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现代人的直系祖先。这一成果的引进和评价,必将对中国近五十年来发现的人类化石作出新的鉴定,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古人类学的研究。 中国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有别于属于人类学的西方考古学的一大特点。所以中国考古学可以而且必须参与历史学的一些重要课题的研究,而不仅仅是扮演资料提供者的角色。对中国食物和食物生产的起源问题(农业起源是其题中之义,但食物起源决不仅仅等同于农业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中国国家形成的阶段问题、先秦礼制的研究、夏商周三代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夏商周三代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但并不属同一年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考古学都是大有可为的。在历史时代方面,考古学也并非无能为力,实际上也有个“两重证据法”的运用问题。总之,21世纪的考古学必将与历史学有更进一步的互补与互动,产生1+1>2的系统效应。 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将大大提高,从而增进公众和社会传媒对考古学的参与程度。1999年3月3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 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卫星电视,随着摄像机镜头,进入埃及吉萨省的一座古墓,发现了一具更古老的木乃伊,这是世界电视史上首次卫星直播重大考古发掘过程,也是世界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可望在下世纪的不远将来,此举定会在中国再现。这是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以动员其加大关注、支持考古事业力度的重要举措,也是考古学对于社会的教育功能和其认识论价值的实现方式之一。 著名考古学家西拉姆曾说:“考古学家艰巨的任务就是:让干涸的源泉恢复喷涌,让被人遗忘的东西为人理解,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考古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恐怕无暇欣赏那世纪之交的悦耳钟声,他们听见的只是新旧世纪一来一去的匆匆步履声和这匆匆步履声中的“声声唤”。下个世纪,考古学家所肩负的这颇富诗情画意的任务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2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3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 5李济:《安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6《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 7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 8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9《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出版。 10《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11《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12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 13西拉姆:《神祇·坟墓·学者》,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