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刘邦与异姓诸侯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陈玉屏 参加讨论

《汉书·高帝纪》载:
    (高帝)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斩陈余,获赵王
    歇……(四年)汉立张耳为赵王。同书《张耳传》称:
    (高帝)五年秋,耳薨,谥曰景王。子敖嗣立为王,尚高祖长女鲁元
    公主,为王后。后刘邦过赵,张敖对刘邦执子婿礼甚恭,却遭到刘邦无礼骂詈侮辱,激怒了张耳故臣赵相贯高等人。贯高说张敖谋杀刘邦,被张敖坚决拒绝。贯高等人决定避开张敖,谋杀刘邦以雪耻,事败,张敖及诸谋反者被捕下狱。后经反复考竞,证实张敖实不与谋。刘邦对此案的处置很有意思:
    上贤贯高能自立然诺,使泄公赦之,告曰:“张王已出,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白张王不反耳。今王已出,吾责塞矣。且人臣有篡弑之名,岂有面目复事上哉!”乃仰亢而死。敖已出,尚鲁元公主如故,封为宣平侯。于是上贤张王诸客,皆以为诸侯相、郡守。刘邦对策划刺杀自己的主谋贯高,欲赦而用之;对张敖帐下诸客,具擢用为二千石长吏。然而却将坚决拒绝贯高阴谋,又有子婿之亲的张敖贬为宣平侯。此种出于情理之外的举动只有一个解释,削除赵国是既定方针,所需者口实而已。张耳若非死得早,恐怕也是在劫难逃。《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赞论异姓诸王云:“张耳以智全”,显然是皮相之论。
    前已述及韩王信之分封。《汉书》本传称:
    (高帝)六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秋,匈奴冒顿大入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上赐信书责让之曰:“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信得书,恐诛,因与匈奴约攻汉,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韩王信之立,完全出于抚定韩地须借助其韩王孽孙的身份。天下一定,韩王信不仅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可言,而且因居于“天下劲兵之处”,令刘邦耿耿于怀。刘邦徙韩王信备边,以当时匈奴冒顿单于之威势,韩王信显然不足以挡其锋锐(其后刘邦亲率三十余万大军击匈奴,亦被层层围困于日登山);而求和于匈奴,则又让刘邦抓住口实。刘邦责韩王信“专死不勇,专生不任”,《汉书》李奇注曰:“言为军将,赍必死之意不得为勇,赍必生之心不任军事。”死也不该,生也不对,简直让人无所适从。刘邦徙韩王信于太原郡这步棋,实际上是置韩王信于死地。韩王信非死即罪,罪亦当诛,剩下的只有亡命匈奴一条路了。数年之后,韩王信势穷,被汉将柴将军围于参合,柴将军下书招降,韩王信答书曰:
    陛下擢仆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于项籍,此一罪也。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为反冠,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仆有三罪,而欲求活,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世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势不可耳!
    观韩王信之言,何等凄怆!韩王信自罪三款,没有一款真正成其为罪过。此时的韩王信已十分清醒:“而欲求活”,“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信。”
    刘邦自称:“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汉书·高帝纪》)若论灭楚兴汉之功,韩信当数第一,这是时人所公认的。韩信其人,虽有大将之才,但在个人品行上是有懈可击的。郦食其已说齐王归汉,而韩信为夺平齐之功,仍继续攻齐,致使齐王烹郦食其;刘邦被楚围于荥阳,值此危急存亡际,韩信居然以此要挟刘邦同意他“自立为假王”,否则不发救兵。刘邦之于韩信,在重其才智的同时,早已存有防范之心,对驾驭韩信可谓费尽心机。不过话说回来,韩信虽时有见利忘义的表现,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是站住脚跟的。《汉书·韩信传》载,韩信击杀楚骁将龙且后,项羽派武涉说韩信背汉归楚。韩信与武涉有这样一番对话。武涉曰:
    足下何不反汉与楚?楚王与足下有旧故。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然得脱,背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在。项王即亡,次取足下。何不与楚连和,三分天下而王齐?今释此时,自必于汉王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邪!|韩信答复武涉曰:
    臣得事项王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策不用,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幸为信谢项王。|武涉所言虽属纵横之论,但的确非无稽之谈。韩信念及刘邦大恩,拒武涉之言而不纳。诚如武涉之言,此时形势发展已到一个关键时刻,韩信帐下策士蒯通,为韩信进行了较武涉更为透彻的形势分析(事见《汉书·蒯通传》)。确如蒯通所言,当时形势,“天下权在信”,韩信“为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成为左右大局的关键性力量。若韩信采纳蒯通建议,鼎足而三,改写秦之后的历史也并不是不可能。这一点,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韩信不会看不到。蒯通言韩信若不自立,必屡危道,此乃势也,是符合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一点,韩信就不大懂得。因此,韩信始终不能断然突破感情上的束缚,“不忍背汉”,对自己“挟不赏功,戴震主之威”的危险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思自保之术,足见其政治才略远逊于刘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