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关于毓贤评价的几个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研究》 戚其章 参加讨论

二、毓贤处理民教交涉案件的方针
    评价毓贤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他处理民教交涉案件时采取的是何种方针。这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于处理民教交涉案件的方针,毓贤首先申明的一条,就是“秉公讯断”。所谓“秉公讯断”,是凡遇民教交涉案件,必须排除来自外国教会方面的一切干预,由地方官自主地秉公断案。早在1898年6月, 他还在按察使任上时,就曾建议:“请总理衙门照会驻京大臣饬知各教士,以后不可偏听教民浮言,有伤和好。收人入教,须先细访其人,实无作恶犯罪之事,方可收之。凡遇民教交涉案件,凭地方官秉公讯断,通事不得哄诱教士,搀越干预。凡有罪例应拿办之人,教士不得收留,并不听通事谎言,讹作平民。庶几教士得以安然传教,以遂起行善之心,莠民难施伎俩,良民不受逼迫,则民教永可相安,共享生平之福。”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一条呢,因为据他居官山东20年所见,凡入教之人多非安分良民,“一经投教,即以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官民皆无可如何……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该国主教只听教民一面之词,并不问开衅之由,小则勒索赔偿,大则多端要挟,必使我委屈迁就而后已。”(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24页。)正由于此,他才特别强调“秉公讯断”这一条。
    毓贤申明的另一条,则是“持平办理”。他说:“查民教互控,要在持平办理。”(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436页。 )“遇有词讼,无论民教,仍一律持平办理。”(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24页。)所谓“持平办理”,字面上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在处理民教讼案时,无论平民教民,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那么,毓贤是怎样贯彻“持平办理”方针的呢?从他在山东巡抚任内所处理的众多民教互控案件看,大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查实原委。不管控案来自平民还是教民,甚至是外国公使所递交总理衙门的照会,毓贤都决不轻率从事,都要一一派员查实,悉其原委。因为当时民教交涉案件多由教民方面提出指控,“而教民一面之词,教士往往偏听,恐亦非持平之道也”(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327~328页。)。如德国主教德华盛具名指控嘉祥教民被抢案多起,并谓“教民四散,有家难归,事已闹大”,情况十分严重。毓贤派员彻查,“检齐卷宗,勒传人证到案,会同逐一确切研讯。或因教民先前曾罚乡民钱文、酒席,欲向索还;或被将妇女诱令改嫁,得钱私肥;或教民自与亲属争产;或因家务争执,迁怒排解之人;或被藉以打点使用为名,乘机讹索多赃,后经查知往追,因而教民词曲理穷,捏诬乡民欲行捆打、抢割麦禾暨勾结大刀会匪滋扰等词,赴城内教堂避匿,并向教士诉述,请县传究,以图挟制而冀拖累泄忿。其实皆系谎词虚架,毫无影响。乡民委无平空向教民罚钱、寻衅之事。”从已讯明之实情,可知所控各案,“类皆教民恃入教为护符,平日横行乡里,鱼肉良民。偶有稍与理较,动辄故意张大其词,意图使人莫可谁何”。但控案所涉及之乡民“均因事后希图将被罚、被诈钱文索还,致被藉口,亦不免略有是非”。既弄清了所控各案之原委,处理起来也就有了事实依据。于是,查案官员便质问德华盛道:“何谓教民有家难归?总之事凭实在,公论难逃。民教以和为贵,岂可迫之太甚,致生变端。”经过反复驳辩,德华盛无言答对,“始自言实为教民所激,惟天良不可昧,事如可了,决不好为其难”(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377页。 )。再如法国公使毕盛以平原县“有焚抢教堂、杀毙教民一事”,要求总理衙门电饬山东官员查办。据实地查勘,平原县“并无西式教堂”,不可能有“焚烧教堂”之事。至于“杀毙教民一名”,系据该县教民王付有呈控,谓邻人王朋玉与伊父王明口角相殴致死,并被毁器物。及官员亲往查勘,王付有加以拦阻,承认“伊父王明实未受有伤痕,死由老病气闭”,“恳求免验”。官员“因控情先后大不相侔,且牵涉民教,若含糊了结,必致别生枝节,虽允予免验,仍亲到尸旁详细查看。已死王明年逾80,实因年老气闭,并未受有伤痕。王付有家亦无抢毁器具痕迹”。至此,本案真相已明,实属诬告。毓贤咨复总理衙门称:“查民教生衅,总因教士偏听教民,教民依仗教士,往往借细故以诬平民。而主教又不察虚实,动辄张大其词,电陈贵署,肆口恫喝。本部院惟有督饬地方官,遇事速了,不分民教,持平办理而已。”(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419~420页。)他对所有民教控案都先要查实原委,断案以充分的事实为根据,自然会避免许多无谓的冤案,使诬告者难以逞其讹诈伎俩。
    第二,是“分别办理”。毓贤所说的“分别办理”,不单纯是针对因义和团活动引起的案件,对民教交涉案件也是一概适用的。就是说,民教交涉案件经过查勘,已质证明确各案,要按具体情况分别办理。例如:(1)诬告案。如嘉祥呈控乡民高顺玉将教民高宏儒“驱逐不家, 霸占居住房屋”,经查实“高宏儒房屋并未被人霸占,现仍在家居”;嘉祥教民牟广德控告同里牟广泰“领人将教堂内神像撕毁,桌椅等物全行砸毁”,经查办官员“前往教堂查看,屋门现已封锁,神像、桌椅等物俱全,并没砸毁情形”,皆系挟私诬告。对此,考虑民教以和为贵的大局,一般从轻发落,“或略予责儆,各当省释宁家,谆谕不准再行生事;其有人证未齐,并教民理曲躲避者,或令原差暂行看管,或谕回归候质”,以俟“传集持平断结”。(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328、379、377页。)(2)抢劫案。如嘉祥呈控郑家庄教堂“德教士所有什物抢劫一空”,内“有餐衣一身,真金圣爵一樽,门帘、天棚、台帷、蜡烛、大小神像等均行抱去,余皆毁坏”,经查勘属实,则“勒限严辑务获究办”。(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328、386页。)(3)拳民索偿赔款案。如济宁教会呈控教民被索偿赔款案共 31起,经官员查实,其中与教民呈报所偿罚款数目相符者5起; 教民呈被索偿赔款,但虚报所偿罚款数目者5起;查无其事者16起; 查明并非教民,亦委无罚款者5起。由详查得知,“拳民之所索, 索其原物而已,并无奢愿。其毫无影响及索而不偿者无论矣……统计阖境教民所偿罚款不过京钱二千五百两有奇;较之天主教原讹良民之数,十仅二三”。至于拳民索偿罚款案的原因,仍系“教民倚势欺凌,借端讹勒,或罚银钱,或罚屋宇,或罚酒席,民乃不胜其扰,有逼而往索其前日之所罚者”。毓贤于是“咨明总理衙门立案,予以辩论”,并要求:“照会德公使转饬安主教治泰,会同兖沂道将各属教案持平议结,以征辑睦。毋得听信教民一面之词,以少报多,以无为有,致滋贻误。”(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490~494、488~489、490页。)(4)官员袒教抑民案。此类案件以兰山知县陈公亮案最为典型。他在任刚愎自用,“审理词讼,擅用非刑;听断不公,民哭一路”。如教民张廷标与平民郭藏“因买花生口角细故”,“即将郭藏讯责押毙”;教民万方魁等呈控孙憨,“即将孙憨讯责押毙”;访闻孙闩偷窃教民家衣物,“遂传责押毙”;保长恐闹教捆送宋广仁、宋凤诏,“亦即重责押毙”。毓贤认为,由以上四案,足见“该员办事荒谬,民怨沸腾”,将其参革。并致函总理衙门称:“查民教互控,要在持平办理。该革令不分案情轻重,一味严刑毙命,为见好教民之计,几致酿成戕害巨衅。且查其近年以来,吏治既不讲求,又复有乖职守。……若不将其参革,实无以讲吏治而肃官常。”(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436页。)可见, 毓贤是根据不同的案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期贯彻“持平办理”的方针。
    第三,是“妥为保护”(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 上册, 418页。)。其本来意图“无非为保护教民起见”。 但保护教民并不意味着允许教民为所欲为,侵害平民,激成变故。要真正做到“妥为保护”,首先得要求教会要依条约和中国法律办事,无为不轨之举。这才是做到“妥为保护”的关键所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民教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教民,而不是平民。毓贤指出:“查民教生衅,总因教士偏听教民,教民依仗教士,往往借细故以诬平民。而主教又不察虚实,动辄张大其词,肆口恫喝。”(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417 、418、407、420页。)正由于此, 他对教会方面的严重不法行为也是决不宽容的。如嘉祥教案之起,与在教之华教师高会堂大有关系。他“素称形同光棍,控案累累。近来更肆无忌惮,教案均系此人勾串而起,乡间无不切齿,不得不去其太甚”。在大量事实面前,该处主教不得不允将高会堂“任凭拿办”,“密传讯押,以平民气而弥后患”。(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378页。 )再如汶上县教民随意捉拿平民,勒讹钱财,或入平民之家“抢掠一空”;济宁德国教堂竟然将平民“两手铁铐,栓在槐树三日”,罚款后才“释放回家”。毓贤问道:“教士无刑讯之责,何得擅用铁铐?主教亦置若罔闻,所谓劝人为善之意何在?”他认为“今教士勒罚钱文,则办理不得谓持平”。因咨呈总理衙门:“请照会德使,遴选公正持平之主教,在兖州、济宁等处主持教务,约束教民,庶可消弭后患。”(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417~418页。)他认为只有做到真正的“持平办理”,才能实现“妥为保护”的目的,看到了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抓住了解决民教不和问题的根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