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本文以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讨论了民国时期清朝历史叙述。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对清朝历史从“共和”到汉族立场的叙述转变,与国民党党国体制的确立有很大关联。在共和政体下,民主共和是认同基础,共和民国是认同对象,这时中华民族认同实际上就是国家认同。在国民党党国体制下,党居于民族、国家、人民之上,“党治”取代民族与国家成为最高的认同对象。为了维护国民党统治,国民党政府采取汉族同化立场,采取双重叙述策略,1930年代日本侵略与中国民族危机,并未使国民党政府采取融合各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政策,相反却强化了汉族立场以巩固党治认同。在外国侵略与国内政治的关系上,外国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往往转化为国内政治问题,内部政治问题的处理对应对外国势力影响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要注意外部侵略的影响,更要关注国内因素。 或许,这里尚需注意的是历史“教科书”的这种性质。历史教科书是确立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体现政府的教育方针,与一般历史著作有所不同,也与社会中流传的观念有一定的距离。其实,作为一种历史叙述,教科书与一般史著一样,都是个充满解释与建构的过程。对于研究者来说,这里的问题可能不在于是教科书或其他史著,也不在于教科书中清史叙述是否“客观”,而在于如何确立自己的立场:“撰写历史也牵涉到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这个政治活动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要卷入的。因此,争论的焦点并不是如何使叙述带有偏见和更少带有意识形态色彩,而是如何在日常的多重诠释与权力结构的关联中,确定我们自己的编史立场。”(74) 中小学教科书主要使用对象是中小学生,会对学生产生多大影响?这从教科书出版情况与一些回忆性文章中可见一斑。很多教科书多次再版,如1923年金兆梓《初级本国历史》,至1932年出了38版;1933年姚绍华《初中本国史》,至1941年出了130版;1934年吕思勉《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至1948年已经出了112版;(75)1945年宋延庠《初级中学历史》,至1946年8月已经出了130版。1923年顾颉刚《现代初中本国史》,至1927年9月出了55版。该书到1929年,已经发行25万册。(76)从教科书发行版次与出版数量来看,很少有其他历史著作能够超过教科书。多年后,一些人还记得教科书内容。考古学家李济的一位朋友曾说,1920年代他在中学课堂上,弃三皇五帝而不谈,只讲石器时代,遭到了学生们的大笑,而十年后,连乡下的小学生都已经知道“石器时代”这个名词了。(77)当时学生们对考古学知识的了解与历史观念的转变,基本是受教科书的影响。六十年前的小学一次历史课,也让金庸终生难忘:“记得我在小学念书时,历史老师讲述帝国主义欺压中国的凶暴。讲到鸦片战争,中国当局中如何糊涂无能,无数兵将英勇抵抗,但枪炮、军舰不及英国以致惨遭杀害,他情绪激动,突然掩面痛哭。我和小同学们大家跟着他哭泣。这件事在我心中永远不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于‘收回香港’,自然反应是‘天经地义’,‘即使要我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绝对不需要考虑’”。(78)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写军阀混战,把冯玉祥作为军阀,引起冯玉祥强烈不满。冯玉祥说:“据我的理解,所谓的军阀是指封建军阀,它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或是封建残余势力。我一贯反对封建制度,这是有史可鉴的”。(79)冯玉祥要求教育部修改这一写法。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影响不止限于学生,也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注释: ①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这里的教科书主要指人文学科类教科书。 ②孙江:《连续性与断裂》,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③戴振丰:《战后日本的反思——以日本“制定之会”所编历史教科书的“战争观”为中心》,《第五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集》,2004年,第165-166页。 ④关于清朝历史与政治认同的研究,参阅刘凤云、董建中、刘文鹏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暂,其间尚无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这里主要讨论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对清朝历史的叙述。本文使用的教科书,是指经过民国政府审定颁行或认可的教科书。1934年以后新编教科书很少,大多把此前的教科书修订使用。 ⑤参阅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64页。 ⑥参阅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⑦《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06页。 ⑧《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⑨《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实施细则》,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680页。 ⑩《教育杂志》第19卷第8号,1927年8月。 (11)《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大纲汇编·历史卷》,第43、50页,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四点,高中六点,这里仅列举出前两点。1932年课程标准被称为“最硬化”的课程标准,其后南京政府多次修订课程标准,都是以此为基础。 (12)钟毓龙编辑:《新制本国史教本》卷下,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第52页。 (13)吕瑞庭、赵澂璧编纂:《新体中国历史》卷6,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第34-36页。正文中年份为教科书第1册初版时间,下同。 (14)普通学书室编纂:《增订普通新历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101-102页。 (15)潘武编:《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第2册,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第194-196页。 (16)赵玉森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33-35页。在1922年《新著本国史》中,赵玉森也持同样看法。赵玉森编纂:《新著本国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23-124页。 (17)参阅章嵚、丁锡华编:《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用)第9册,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第3页;潘武、章嵚编:《新编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用)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第14页。 (18)赵玉森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卷下,第34页。 (19)钟毓龙编辑:《新制本国史教本》卷下,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第61-63页。 (20)吕思勉编辑:《新学制高中本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249页。 (21)金兆梓编:《初中新中华本国史》第2册,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第60-62页。南京政府时期,金兆梓编写的数种中国历史教科书,持论与《初中新中华本国史》相同。 (22)世界书局《初中历史》认为,清初政策为后来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这种措施,包含民族歧视的色彩非常浓厚,实为后来民族革命的因子”。(见朱翊新、沈味之、朱公振编著:《初中历史》第6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第24-25页。另见朱翊新编著:《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第19页。)中华书局《初中本国史》指出,“满清既然代替明朝统治中国,汉族多不服,几乎到处发生反动。清帝用种种政策来控驭汉族”。(见郑昶编:《新中华语体本国史》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3页。)文化学社《初中本国史》认为,清廷自入关以后,即想以刚柔并用宽严相济的政策,根本消灭汉人的反抗思想。清帝深知汉人为文化的民族,欲谋制服,亦须用文化的手段。所以清帝的提倡文化,是以怀柔汉人,巩固满族江山为目的。(见李云坡:《初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文化学社,1935年,第101-102页。)民智书局《初中本国史》认为,康雍乾三朝对于汉族猜忌防闲之心很重,“既派旗兵赴各地驻防,又常藉文字的细故,屡次兴大狱,以压制汉族的民气”。(见赵征铎编辑:《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民智书局,1932年,第16页。)世界书局《高中本国史》指出,满清入关后,满汉民族不能协调。满洲的文化本不及中国本土,因此实行屠杀政策与满汉同化,“以让汉人死心塌地”。(见陈登原编著:《陈氏高中本国史》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142页。) (23)杨人楩编辑:《北新本国史》下册,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第2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