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钟月秋编著:《高中本国史》,长沙:湘芬书局,1932年,第360页。 (25)姚绍华编:《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3页。 (26)周予同:《本国史》第3册,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第16页。 (27)参阅罗元鲲编:《高中本国史》第2册,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86页;余逊编著:《余氏高中本国史》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137页:孟世杰编著:《高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文化学社,1937年,第222页。 (28)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第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55页。 (29)吕思勉编著:《新学制高中本国史》,第249页。 (30)吕思勉编著:《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0页。 (31)吕思勉编著:《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第3册,上海:上海中学生书局,1935年,第16页。 (32)如教科书中“太平天国”叙述即是如此,参阅张希:《历史书写与叙述政治——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太平天国”(1903-1952)》,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的现代化道路:历史与经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33)《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7页。 (34)《临时大总统誓词》,《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页。 (35)《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2页。 (36)关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中的民族政治》,陈理等主编:《中国近代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37)参阅[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77页。 (38)《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页。 (39)《临时政府公报》52号,1912年3月30日,转引自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40)赵玉森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2页。 (41)钟毓龙编:《新制本国史教本》卷上,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第1页。 (42)《商务印书馆:新编共和国教科书说明》,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22-423页。 (43)钟毓龙编:《新制本国史教本》卷上,“编辑大意”,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第2页。 (4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2页。 (45)《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荣梦源主编、孙彩霞编辑:《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658、659页。 (46)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80页。 (47)付春扬:《国民党党国体制:作为一种政体的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72页。 (48)[日]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63页。 (49)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63、167页。 (50)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局,1931年,第531页。 (51)参阅[日]家近亮子:《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王士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2页;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4-79页。 (52)《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87页。 (53)《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74-475、473页。 (54)[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第81页。 (55)[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148页。 (56)参阅吴俊:《论鲁迅的“排满”意识》,《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7期。 (57)参阅林齐模:《从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58)参阅钞晓鸿、郑振满:《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民国成立后,一些书局纷纷编写排满革命书籍,如《痛史》、《大革命写真画》等,见王云五:《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王云五文集》第5集上册,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5-79页。 (59)萧一山:《清代史》“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页。另见萧一山:《清代全史》第1册“导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页。 (60)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68页。 (61)[美]路康乐:《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王琴、刘润堂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2页。 (62)蒋介石:《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国立编译馆”三民主义大辞典编审委员会主编:《三民主义大辞典》上册,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第251页。 (63)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三民主义大辞典》上册,第268、698页。 (64)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7页。 (65)赵学先等编著:《中国国民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6-187页。 (66)杨人楩编辑:《北新本国史》上册,第1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