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春秋》之亡佚及其辑本(2)
房玄龄等人所撰《晋书》问世后,尽管当时就有人指出它存在的一些严重缺点,但因系官修,仍取代了诸家《晋书》,广泛流行,所谓十八家晋史著作渐次泯灭了。因新《晋书》包括了十六国史内容,《十六国春秋》以及十六国的"国别史"在当时已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如同十八家晋史著作一样,渐次亡佚了。 关于《十六国春秋》亡佚的时间,清代学者有很多推测,王鸣盛认为:"此书《隋志》一百卷,《唐志》一百二十卷,至《宋志》则无之,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考《宋史·艺文志》、《崇文书目》、姚·陈·马三家书目,不载崔鸿《十六国春秋》,则鸿书失传久矣……是宋人已无见此书者。"③全祖望认为:"司马温公《通鉴》荟萃诸书,其记南北朝事,除晋、宋诸正史外,以崔鸿《十六国春秋》、萧氏《三十国春秋》为多……马氏《通考·经籍考》中不列是书,则宋时已鲜传者";又云:"温公《通鉴考异》引鸿《年表》,则当是时《年表》必尚未失。"汤球认为:"其不传也久矣,故隋、唐以后皆不著录。"归结起来有两说,一是"五代及宋初而亡",一是"宋时已鲜传者。"考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直接引用《十六国春秋》材料达数十条,其中多不见于唐、宋类书;司马光还直接引用《十六国春秋目录》,说明司马光肯定看到了《十六国春秋》,至少是看到了包括目录在内的《十六国春秋》的残本。另外,宋初曾参预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的吴淑,在他编纂的《事类赋注》中也曾征引《十六国春秋》,其中卷28"龟条"所引《十六国春秋·前秦录》云: 苻坚末,高陵人穿井得龟,大三尺,背文象八卦,坚命太卜穿池养之,食以粟。及死,藏其骨于太庙,是夜庙丞高虏梦龟谓曰:我出将归江南,遭时遇,殒命秦庭。虏于梦中自解曰:龟三千六百岁,终必妖兴,亡国之征也。未几坚败。 此段引文中"苻坚末"至"食以粟",亦见《太平御览》卷122,而"及死"以后57字,不见它书征引,说明吴淑看到了《十六国春秋》。由此可证,至少北宋前期《十六国春秋》尚存,《宋志》及宋朝目录学著作未著录《十六国春秋》,正说明"宋时已鲜传者",而不能断言宋时已完全亡佚。宋末元初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未用一条《十六国春秋》原文,表明胡氏未见是书。因此,可以推测《十六国春秋》大约亡佚于南宋之时。王、钱、汤诸家之说有所失检,而全氏之说较为允当。 《十六国春秋》虽然亡佚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自《十六国春秋》问世之后,曾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少类书和其他方面著作,或直接引用,或辗转相抄,从而保存下来大量《十六国春秋》佚文,如《太平御览》引用了800余条,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资治通鉴考异》、《开元占经》、《广韵》等也都有大量的征引。至于《魏书》、《通典》、《资治通鉴》也肯定直接使用大量《十六国春秋》材料,只不过不能武断其中哪些一定是《十六国春秋》原文罢了。正是如此,明清学者才有辑佚《十六国春秋》之作。 屠氏刊本与何氏《汉魏丛书》本 《十六国春秋》亡佚后,在明朝先后出现繁简不同的《十六国春秋》两种版本,一是万历年间屠乔孙刊百卷本《十六国春秋》,仍署崔鸿撰(下文简称《屠本》),一是嘉靖年间何镗所辑,万历年间刊出的《汉魏丛书》所收16卷本《十六国春秋》(下文简称《何本》)。 《屠本》在明朝至少刻两次,一是王鸣盛所云"贺灿然为序"本,一是钱大昕所云"朱国祚序"本,皆100卷,唯前者云屠乔孙与友人姚士粦为之,后者署屠乔孙、项林之所刊。按:屠、姚、项三人《明史》皆无传,其事迹不可详考,抑或三人共为之。清朝有乾隆四十六年仁和汪日桂竹书山房重刊本,汪氏序中有"爰加校刊"一语,流行至今。但是,清代学者对《屠本》群起而攻之,称其为伪书。王鸣盛云:"明槜李屠乔孙迁之刻,贺灿然为序者,亦为一百卷,乃乔孙与其友人姚士粦辈取《晋书载记》、《北史》、《册府元龟》等书伪为之,非原本。浦起龙注《史通》云:'屠欲起斯废,毋假初名,毋袭卷数,显号补亡可也。匿所自来,掩非己有,真书悉变为赝书矣'。"全祖望云:"若以愚观之,则直近人撮合成书,驾托崔氏,并非宋时所有也……温公《通鉴考异》引鸿《年表》,则当是时《年表》必尚未失,而今本并无有。又(崔鸿)《本传》称,鸿书皆有赞,序评论,在《通鉴》亦多引之,今本但取《通鉴》所引附注传尾,尚得谓非赝本邪!"又云:"若在崔氏,今本有同一事而三四见者,况其列传大都寥寥数行,不载生卒,不叙职官,东涂西抹,痕迹宛然,是不辨而自见者,古今无此史例也。"钱大昕云:"明万历嘉兴屠乔孙、项林之所刊,前有朱国祚序,凡一百卷,盖钞撮《晋书载记》,参以他书附合成之,其实亦赝本也……明人好作伪书,自具眼者观之,不直一哂耳。又考《北史·崔鸿传》,鸿既为《春秋》百卷,别作《序列》一卷、《年表》一卷。今本无《序列》、《年表》。又鸿子子元奏称:亡考刊赵、燕、秦、夏、西凉、乞伏、西蜀等遗载为之赞、序,褒贬评论。今本有叙事,而无赞论,此其罅漏之显然者。" 诚如清代学者所云,《屠本》并非崔氏之旧,属于伪书之例。但是,尽管《屠本》体例多与《崔鸿本传》记载不合,又列传内容简略,通过初步翻检,《屠本》取材都有所据,并非杜撰。其中主要以《晋书·载记》、《张轨传》、《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以及其他十六国人物传为基础,又旁采群书之《十六国春秋》佚文以及涉及十六国史事的南北朝著作而写成,实为辑佚之作。其体例与《崔鸿本传》不合,无赞、序之类,无《序例》、《年表》;以及列传内容简略失体,这些正说明无据补缀者,只好罅漏,不敢杜撰。不过,既不说明辑佚之体例,又仍署崔鸿之名,以假乱真,称其为伪书,也不冤枉,从辑佚角度看,屠氏以《晋书》所记载之十六国史事为基础,就已失当,正如前文所说,房玄龄等人撰《晋书》,凡十六国史事皆以《十六国春秋》为蓝本,但反过来,决不能把《晋书》所记载十六国史事视为崔氏之旧。而且,屠氏为了务求恢复崔氏之全貌,不加考证,凡群书记载十六国事一律收入,又不注明出处,真假难辨,正如汤球所云:"明屠乔孙本自是伪撰,而采录繁富,知寝馈此书有年,第务为夸多,凡关十六国者一概收入,岂唯无征不信,亦似太乏剪裁,不但诸小记,如《邺中记》之类,不宜入此。即如《魏书》所载与诸国交争,每夸大其词,何与十六国而载之。《鸿本传》云,鸿以其书与国初相涉,言多失体,不奏。则岂有此。"(11)总之,《屠本》确是《十六国春秋》辑本,只因体例失当,是一部很不理想的辑本。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