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宗教文化论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 钟鉴 参加讨论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自身的特点。如何认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宗教文化的内涵、特色、功能,对许多人还是一个认识模糊的新问题。它是关乎做好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积极作用和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探讨。这里提出“宗教文化论”,介绍它形成的过程、内涵及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阐述宗教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供大家讨论作参考。
    一、宗教文化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新成果
    
宗教文化论是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新成果,逐渐普及,成为当代中国人宗教观的流行观点,为政界、教界、学界多数人所广泛认同。其通俗的话语表述,便是“宗教是文化”。这一表述并不是关于宗教的定义,也不是说宗教等同于文化。它是在特定语境下产生的特定话语,是针对以往人们忽略宗教的文化属性,今天则强调宗教的文化内涵和功能而提出来的。说宗教是文化,一是相对于教义信仰而言,它要打破以往平面和狭窄的“宗教教义教理教派”的研究,即不局限于把宗教仅仅看成超世的信仰和信众的事情,或只满足于从认识论角度把宗教归结为唯心论和有神论,而要把宗教的研究扩展成广阔的文化学的视野,看到宗教不单是一种精神信仰,还是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要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研究世界宗教,从中华文化发展史研究中国宗教,揭示宗教丰富多采的文化内涵;二是相对于政治话语而言,它要突破以往简单和片面的阶级分析,不能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只归结为私有制下“地主资产阶级麻痺人民反抗意志的思想工具”,即“宗教鸦片论”,那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片面理解,而要看到宗教的多种功能,尤其是它创造人类文化的功能,即使它的政治功能也有正负两重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宗教,其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宗教文化论对于改变人们只从负面看宗教,而能够与时俱进,视宗教为社会正常文化现象,并给予同情的理解,应有的尊重,起了很大的作用。
    宗教文化论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一个中层的概念,指向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文化。如果我们把“经济”理解为人们的物质生产、交换活动,把“政治”理解为社会阶级、集团的利益关系的互动,那么“文化”主要指人们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宗教文化论把眼光投向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哲学、道德、心理、文学(神话、小说、诗词赋、散文等)、艺术(舞蹈、音乐、绘画、雕塑、戏曲、书法、建筑风格等)、语言文字、民俗、养生、医药,等等,当然也包括它们的物化形态。宗教文化论展示了宗教的立体结构和多重功能,更接近生话中宗教的真实状态,现实的宗教不仅仅用它的教义教理打动信众,还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渠道影响整个社会,既与世俗文化排争对立,也互相吸收、渗透,共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宗教若只有教义而没有形成文化体系,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所谓宗教文化,本质上是人们以宗教为表现形态的精神劳动成果,连同宗教本身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感情、理想、审美的一种寄托与特殊表达方式。
    二、宗教文化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在延安时,曾批评警卫员把佛教寺庙看成迷信,指出那是文化。他在 1963 年关于开展宗教研究批示中说:不批判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文学史和世界史,把研究宗教与研究文史哲联系起来。“文化大革命”在宗教问题上把苏式“宗教鸦片基石论”发挥到极端,造成文化的大破坏,也促使人们深刻反省。改革开放以来,赵朴初发挥毛泽东关于宗教与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观点,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就多次讲过宗教是文化,他重点论述佛教进入中国后,一方面吸收中国固有文化,另一方面丰富中国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学等领域都有巨大成就,并于 1991 年正式指出:宗教有丰富文化内涵,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是文化。他认为文化性是宗教的重要属性之一。方立天在 1988 年出版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前言中指出: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又说: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我在 1989 年出版的《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前言中指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和文化生活方式;宗教概念中有了“宗教文化”这一外延最广泛的层次,宗教研究就会走出单纯的“教义宗教”的狭小圈子,进入极广阔的天地。20 世纪 90 年代初,吕大吉在 1998 年出版的《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中指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他把宗教定义为一种特定的以超世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这就把“宗教是文化”的通俗化提法精确化了。学界将西方宗教文化学引入中国,张志刚主编的 2005 年出版的《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单列一章介绍西方宗教文化学主要代表及其学说。与此同时,关于宗教文化的理论性研究、中外宗教文化的综合性和分类研究的论著迅速增加,充实了宗教学与文化学,推动了人文学科的交叉发展。吕大吉、余敦康、牟钟鉴、张践合作撰写的《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四卷本(2005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旨在用中国的文化说明中国的宗教,重点论述了中国宗教与政治、民族、哲学、道德、文艺、民俗的互动历史。该书进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获第五庙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近年,方立天提出“文化宗教”,主张中国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走文化宗教之路。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结合民族学的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成果,已经遍地开花,琳琅满目,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明内涵。
    宗教鸦片论是以阶级斗争为旗帜的时代的产物,宗教文化论则适应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时代的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宗教文化论着眼于宗教真善美的内涵,使之发挥提升人生、改良社会、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能够取代“鸦片论”的地位,成为主流理论,并以其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受到广泛欢迎,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宗教文化论的主要内涵
    
(一)     宗教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高层文化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把自身的情感、意志、理念、追求、智慧标烙在自然事物上,使之满足人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创造。文化可分为 3 个结构层次: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宗教属于精神文化中关涉人生意义和终极目的的文化形态。恩格斯指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釆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宗教与哲学同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形成人的信仰,都要“穷根究底”,都可“安身立命”;但宗教主要以虔信体悟的方式建立,哲学主要以理性推演的方式建立,不过两者又可以互相交叉。
    (二)宗教是原始文化“包罗万象的纲领”(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孕育后来各种精神文化门类如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科学等的最初母胎。
    宗教是人类最早的成系统的全覆盖的文化形态。它关于宇宙生成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及各种富于幻想的美丽神话是哲学和文学的胚芽;它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信条和禁忌,是道德的初级形态。它的娱神祈禳活动,催生了最早的舞蹈、音乐和美工;它的图腾、天祖崇拜,成为氏族走向民族的文化纽带,也为当时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和社会管理模式;它的巫术活动也包含着科学的因子,巫医结合便是一例。
    (三)宗教是大多数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的精神方向当以人为本的世俗文化出现以后,以神为本的宗教文化缩小了流行的范围,但宗教以其超世的神圣性、对现实苦难(生老病死、命运遭际)的抚慰功能和传统的巨大惯性,成为民族的精神家园,居于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维系着民族共同体的延续和道德风俗。有些民族精英群体人文理性较强,但宗教仍是其文化的核心成分之一,并深入民俗文化。如在中国,敬天法祖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性信仰。许多民族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或神学政治,晚近有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但宗教仍然是其文化底色,主导社会道德。宗教文化与人本文化互相激荡吸收,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如西方欧美文化以希伯来文化(宗教文化)和希腊文化(人本文化)互动为发展主脉,中国文化则以儒(人本学说而带有宗教性)、道(道家哲学与道教神学)、佛(佛学哲学与佛教宗教)互动为发展主轴。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以宗教为主要精神依托,基本全民信教。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经历了中世纪社会之后又进入近现代社会,信徒占全世界人口 60%以上,再加上其他宗教信徒,总信教人数占人类总数 80%以上。宗教为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如人生价值、社会道德、语言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节庆民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的智慧、精神营养和实践经验,宗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四)宗教在经济全球化迅猛、科技高度发达、人文主义空前显扬的当代世界,其文化功能仍展示出巨大的特殊作用
    一是市场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必然带来追逐利润、金钱挂帅的风气,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急剧功利化,冲击信仰和道德,利益争夺加大,犯罪率上升,诚信严重缺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危害民众健康与利益,不仅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使市场经济百病丛生,不能正常发展,甚至引起金融危机。因而人们呼唤宗教信仰和道德良心的回归。二是科学的工具理性张扬,科学主义泛滥,与人本主义价值理性之间失去平衡,人类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代价换取物质生产生活的提速,并掌握了核能,儲备了大量战争武器,却不能有效和平利用,增加了大灾难降临的危险,因此人们呼唤宗教慈爱和人文理性的回归。用人文制衡科学,用神道制衡人道,现代人类才可能摆脱困境,实现祥和中的可持续发展。有识之士普遍担心宗教的衰落,认为宗教提升人生和改良社会的功能应继续加强。
    (五)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同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基本合为一体。如犹太教与犹太民族文化是一体的,宗教身份决定民族身份,犹太教信仰及其活动成为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铸就该民族的性格与心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民族成员长期流散的历史过程中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唯一精神力量。又如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民族文化是同步形成与发展的,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解体后分成许多民族国家,但伊斯兰教仍然是阿拉伯世界的共同信仰,主导着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现代一些穆斯林国家建立了世俗政权,然而伊斯兰教依旧是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核心价值的载体。第二种类型是宗教文化为底色、民族文化呈多元化态势。如欧美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石,而包纳各种移民宗教与传统,发展人本文化和大众时尚文化,使社会文化呈多样性与变动性,而其核心价值来源于基督教,其政治理念和外交战略内含着极深的基督教情结。第三种类型是人本文化为底色,不断容纳多种宗教神本文化,形成多元通和文化生态,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有主干和底色,即孔老与儒道互补、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它有基础性信仰而不排它,即敬天法祖和民间信仰;它有核心即儒、道、佛合流;它又是包容和开放的,有各民族的信仰并融涵各种外来思想与宗教,所以它有凝聚力和变通性,人文与宗教和谐共生。
    (六)宗教的文化性与宗教的特质紧密相连
    宗教的神圣性和向善性使它能向人们提供人生的价值观和善恶观,使人有理想有是非,故有信仰依托和道德教化(包括道德教育、道德约束、道德拯救)的功能。宗教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使它能向人们提供本源的思考和人生的智慧,促使人们探索天人关系,从而丰富了哲学理论。宗教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以及对人的复杂情感世界的表达,为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样式,影响到文艺家的创作态度、审美情趣和创造方法,扩大了文艺的门类,丰富了文艺的内涵。宗教的大众性和善美特征为民俗文化提供了信仰的支撑和活动的场所、内容、样式以及创作的灵感。宗教向外弘法、传教的远途拓展性,促进了世界性和地区性的文化交流,往往成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全面文化相遇的先导和有力推动者。宗教团体与场所的双重性,即其宗教性与社会性,使宗教能够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并发挥其特殊作用,尤其在社会与文化建设方面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七)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动表现为良性与恶性的交替和并存
    宗教文化使世俗文化保留了一份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执着,以避免庸俗化功利化;世俗文化使宗教文化贴近现实,关注社会进步和民生,以避免神秘化极端化。西方“两希”文化之间,中国儒学、道学与佛教、道教之间,其互动关系的主流是良性的,经过不断的批评调整,形成共生互补。也有恶性互动的时候。如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定于一尊,垄断思想文化,摧残科学,使哲学、文学、艺术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奴仆,并使道德违背人性,沦为禁欲主义,欧洲文化史由此经历了它的低谷时期。物极必反,社会进步思潮和力量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的宗教思想禁锢,人文理性大放光彩,开创出欧洲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同时也推动了宗教文化的转型。在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势力用战斗无神论和阶级斗争为纲论横扫一切宗教和有神论,也清除一切人本主义文化,造成民族文化的大破坏大灾难。“文革”结朿,反思沉痛教训,实行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春天。上述两段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专制主义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会导致对文化生命的窒息,只有多元开放才能使文化蓬勃有生气。由于宗教的四大根源(社会、自然、认识、心理)将长期存在,宗教也将长期存在;由于社会经济、教育、科学的发展必然推动人本主义的和理性的发展,未来社会的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也将长期共存并在互动中发展,其中既有摩擦张力又有沟通互补,而宗教文化中理性与人本因素的不断增大将是总的趋势,它会受到世俗文化的挤压,但不会被世俗文化所取代,它的心灵家园和道德高地不会丧失。当然,两种文化的对比态势,在不同区域多有差异、在不同时期则互有起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