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上古语言里,音义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某种语音表达某种意义都是一定的,因此,只要语音相近,意义就一定相近。知道了某一字的语音,我们也就可以探求到它的语义,这就是语言研究者们所说的“音近义通”、“以声求义”的规律。根据当今一些学者的研究,音近义通”、以声求义”, 带有“历史的可以追索的必然性”。(15)刘师培认真把握信某些语言现象,努力探索其中的规律,其方法与途径,正是当今的研究者所遵循的。 应当指出,刘师培论述的“字义起于字音”,与王圣美等人的“右文说”是有区别的。“右文说”的着重点在形,刘师培的着重点却在声。从语言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先有了声、义,然后才有了形的。三间之间的关系,声、义最近,形次之。从声的角度入手去研究义,比从字形的角度入手更符合语言规律,字义起于字音说,不是要否定语言的社会属性即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恰恰相反,刘师培所说的“义象同,命名则同”,正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这一前提出发的。当某一概念被赋予某个语音形式之后,另一个概念也被赋予同样的语音形式,相同的语音形式,表明了二者之间在形体、色彩等方面相同或相似,这是它们联系的纽带。这就是字义起于字音说的基础。 刘师培在语言学理论上还提出“物音说”。他认为:“古代造字,虑字音展转失其真读也,乃以字音象物音。例如:‘火’字之音为呼果切,即象风火相薄之声……夫字音既象物音,字音恒易,而物音弗移,则今音异于古音者,验以物音,可以知验其迁变矣。”(16)这种论述不能说毫无道理,上古人给物体命名,有的是取其形,有的是取其色,有的是取其声,他列举的人们根据鸟雀呜叫的声音给鸟雀命名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依据物名,追溯其源,继而探求上古音,这种研究的方法确实“别开生面”,但是,它的正确性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刘师培的语言学理论里,“复词”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是指复音词,而近似于复合词。刘师培认为:复词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先秦。今人文章中的“古昔”、“今兹”等同义而连同的词语,在古代典籍里经常可以看到,这并不是今人不懂得构词规律造成的。他指出:古代的复词大多是把同义的词同用,也就是说,两个词的意义基本上是相同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表达一个意义。出现这种复词有两个原因: 1.由于句法规则的限制而产生。按照句法规则,子的长短都有一定的限制,当“词浮于意”,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而语句还不完整时,就用同义的词齐举并列。这是为了“足句”。 2.“古人实指之词,应难之语,言之不足则尚重言。虽仅单义,亦以复词达之。而所用复词大抵义同而字异,然推阐之意,得复词而益充”。这是为了强调某个词或某个语句的意义而产生的,刘师培名之为“足意”。这种复词,不限于实词,虚词也存在这种现象。(17) 这种语言现象,在周秦故籍中普遍存在,魏晋以后更加崇尚骈词,语首助词也很少有单举的。清人俞樾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提到“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但也仅止于揭示这一语言现象而已,没有能够揭示它产生的规律。到刘师培,才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 从刘师培所列举的复词例子看,构成是复词的两个字的结构关系,大都是联合式的,它们原都是独立的词,可以单独使用,只是在言语文章中临时组合到了一起。所以,这种复词颇有点联合词组的意味。不可忽略的是,汉语的双音节化,同义词的联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类复词的产生,正是由于足句、足意的需要,而在汉语里大量存在。所以,考察一种语言的变化,不仅要注意到它的内部规律,诸如语音等,而且要注重语言实际运用中产生的各种语言现象。很多人认为汉语的特点是单音节词,而忽略了上古存在的复词现象。刘师培不仅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而且探隐发微,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在汉语史研究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刘师培生活于清末民初,清代学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他的家学,使他在学术研究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吸收了前人许多治学经验和方法,并加以阐发和归纳。在刘师培身上,体现了乾嘉学人治学的许多特点。他并不盲目尊崇汉儒,所以不可目之为“汉学家”;他治学由经学而旁及先秦诸子,也不可称之为“经学家”。他往往批评汉儒解经“或逞臆说”,批评惠栋学派末流“笃信胶古”,而戴震等人“问学必求其真”的学风,给刘师培的影响最大。 刘师培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一个世纪了。他的治学方法,有的固然已不适于今天的研究,但是,他不囿于一经一志,潜心于经史子集、碑版金石、天文地理之间,其博采众人,融会贯通,是能够给我们不少启迪的。 注释: ①黄焯:《忆先从父季刚先生师事余杭、仪征两先生事》,《量守庐学记》,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37页。 ②③《孔子作春秋说》,《左庵集》卷二。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23页。 ⑤⑨《春秋三传先后考》,《左庵集》卷二。 ⑥⑦《公羊传》隐公元年,僖公二十年。 ⑧《左氏不传春秋辨》,《左庵集》卷二。 ⑩《周秦诸子述左传考》,《左庵集》卷二。 (11)《王制篇集证自序》,《左庵集》卷一。 (12)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载《刘申叔先生遗书》。 (13)刘师培:《公羊荀子相通论》,《刘申叔先生遗书》。 (14)《字诠自序》、《释数》、《左庵集》卷四。 (15)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16)《原子音篇下》,《左庵集》卷四。 (17)《古用复词考》,《左庵集》卷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