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印度教•伊斯兰教的融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哲学》 保坂俊司 译 孙 参加讨论

本文在对印度伊斯兰教展开的宽容思想进行检证时,同时也从宗教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其现代的意义。并且,下面所要论述的是,对于印度伊斯兰教来说,以伊斯兰教神学上所忌讳的多神教徒(mushrik)也即印度教徒为中心,包括佛教徒、耆那教徒等在内的社会的、宗教的纠葛中,印度伊斯兰教的独自的思想--印度教·伊斯兰教的融合思想,以及对少数多神教徒所展开的独自的宽容思想。[1]
    关于在印度展开的印度教·伊斯兰教的融合思想,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来进行检证,再在其上分析它的现代意义。在这里,是以"宽容"作为关键词来加以考察的。
    所谓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指使用暴力来确保实现伊斯兰的纯粹性(这种诉求必须是具有历史的整合性)的一部分伊斯兰激进派教徒所搞的复古运动,一般认为这是伊斯兰教存在的象征,但也形成了对伊斯兰教全体的恐怖感和不信任感。
    然而,由于一连串不幸事件的发生,如2001年塔利班炸毁巴米扬摩崖佛像、纽约的911事件,使得恐怖感更为增加。面对这种状态,要对伊斯兰的多样性和宽容性进行分析,正确地认识伊斯兰教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前讲伊斯兰教的宽容,都会提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实行的宗教宽容政策(密勒特,Millet)。[2]但是这个密勒特制对于像日本人这样的多神教徒,与崇拜神像(萨拉姆)的异教徒之间的关系,是没法说清楚的。因为根据密勒特制所保护的对象,是在伊斯兰绝对优先的前提下,以那些具有优秀职能的人们为中心,也即那些依据《古兰经》而圣别出来的"启典之民"(Ahlal-kitab)--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等。
    因此,印度教、佛教、神道教等并不是《古兰经》所说的忌讳的多神教徒。
    所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实行的宽容政策基本上不是针对多神教徒的,同时,这种宽容是不是意味着要给予他们以穆斯林同样的权利呢?根据这个意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宽容思想对于印度以东的多神教、圣像崇拜的宗教教徒们是不适用的。而日本人对于伊斯兰的宽容也很少接受这样的事例。
    本文所研究的是印度伊斯兰教所展开的印度教·伊斯兰教的融合思想,那是连多神教徒也能与伊斯兰教徒同等对待的宽容思想;这种思想也是从伊斯兰教神学导引出来的,这显示出在探讨宽容思想的问题上伊斯兰神学也是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因此,这也意味着伊斯兰对于多神教徒的宽容思想并非新打开的可能性。那么,对于伊斯兰对多神教徒的宽容思想进行重新评价,也就是打开伊斯兰教与多神教徒双方新的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下面将根据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进行一一的分析检证。
    一、关于宽容思想在检证伊斯兰的宽容思想之前,先简单地解说本文要论及的"宽容"一词。一般说来,宽容意味着"心胸宽广,能够接受他人的言语行动",也即"度量大"。但是,作为汉语的常用语的宽容的用法,并不完全按一般用法。[3]而宽容具有了现代的含义是在井上哲次郎的《哲学字汇》(明治14年)所收录的西欧的tolerance一词的翻译词。但是现在的宽容一词的含义也不能把它看作是来自于翻译词。
    但是,鉴于宽容一词的意味,把它看作来自英语tolerance的含义是有理由的。从该词的拉丁语词源tolerantia来看,具有"忍耐"、"容忍"的意味。这意味着对于他者的行为,单方面地接受和忍耐。从文字来说,还要看心胸的开阔度;但这种情况下的宽容,只是单方面的宽容。
    因为,在"耐受"和"容忍"程度上的宽容,是不需要相互理解和自他的平等意识的;仅仅是机械的、在共同场所里对他者的容忍,或者说对这种状态的容忍完全有可能成立。这种意味的宽容可以在不用关心或理解对方的存在的情况下成立。[4]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相互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同样的,相互理解自己和他者的存在是同等的,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要建造一种双方能够接受的共存关系,这并非必要的。相互不关心也好,相互不承认也好,但最好必须要有最小限度的相互独立或孤立的共存。
    另外,在《古兰经》中说的关于宽容(容许等)的词句有:afara(忘记、无视)、sakha(气度大)、ghafara(无事般地包容)。[5]
    由这些思想所导引出的宽容,也如前面所说的单方面的容赦、宽容。因为这是在神的爱之下,对于多神教徒和无信仰者来说,让他们就这样戴罪(在伊斯兰统治下)生存,也即要看透他们而容忍他们的生存。
    但是,这种宽容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宽容,容许宽容的结果是变为停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密勒特制并非这种典型吧。
    于是,作为本文前提的宽容,也即在印度所希求的宽容思想,是超越异质的差别相的现象世界,而追求本质的同一性的基础之上的宽容。这就是:
    梵实际上就是这一切(宇宙全体)。(中略)包括一切的行为,具有一切的欲望,有一切的香、一切的味,遍满于一切,无言而超然,它就是住于心脏的阿特曼、梵。[6]
    这是以梵我如一思想作为前提。再如:
    这是一些人说的"真理、真实"的见解,而另一些人则说是"虚伪、虚假"。于是他们为不同的执见而争论起来。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的人不说同一个事情呢?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第二个。知道(真理)的人并不争论。而他们称赞各种不同的真理。因此很多人不说同一的事情。(中略)
    在世界上并不存在各种不同的真理。只是想象那是永久恒常的。他们根据各种偏见来思考,而生两种妄见:"(我的说法是)真理","(他的说法是)虚妄"。(中略)
    一方从决定的立场出发来进行考量,因而他在世界上引起争论。如果舍弃一切的(哲学的)论断,人就不会再生起执着。[7]
    上述是佛陀的见解,这是直截了当的表述,在现实世界所展开的意见和见解,以超越于信仰的差异而认可本质的同质性作为起点,这就是宽容思想。
    因此,要超越伊斯兰也好,启典之民也好,或者多神教徒也好的区别,而认可人类的同一性,从而认可相互的不同性的宽容思想,下面沿着伊斯兰教徒的思想轨迹进行检证。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