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外籍雇员在晚清军事近代化中的作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索》 向中银 参加讨论

外籍雇员在培养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人才中起了积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充当军事教练以培养人才。充当海陆军教练的受聘洋员,在培养初步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人才方面颇有成绩,而陆军尤为突出。19世纪60年代,从天津开始的采用西法训练陆军的活动,很快遍及沿海各省,各督抚纷纷聘请英法将弁前往训练。由于清政府一开始就确定了“练兵必先练将”的方针,所以一批受过洋人训练的初具西洋军事技术的中国将领涌现出来。如从1862年开始,先后聘请24名洋人训练的淮军,到70年代初已能提供陆军教练人员。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后不久,“即命练军改练洋枪,由淮军调出人员,以为练军教习”。1873年1月, 经李鸿章奏准,直隶练军教习由淮军官兵担任成为定制,“每营设正教习一名,帮教习四名,均用华人,实则出自淮军”。(注:王尔敏著:《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2页。)19世纪90 年代聘请德国将弁训练的自强军和新建陆军成了中国第一批近代的军队,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谙习西洋军事技术的人才。如自强军以洋将“分充统领、营哨等官,而以华员为之副,约束兵丁,随同训练,即以备异日将领之选”。三年以来,副营哨官,“于战阵一切机宜,切实讲求,亦皆确有心得,用能整齐纯熟,成此节制之师,均属著有微劳,始终奋勉”(注:《刘坤一遗集》第3册,奏疏卷之28,第1043~1044页。), 经刘坤一奏请分别予以奖励。鉴于两支军队的突出成绩,清政府不仅要求南北各军一律仿效,而且谕令分别派出教练前往各军,1898年6 月清廷发布上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练兵第一要著;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实。现在天津新建陆军、江南自强军,均系学习洋操。北省勇队,著由新建陆军酌拨营哨之学成者,分往教练;南省则由自强军酌拨,营规口号,均须一律。”(注:《刘坤一遗集》第3 册,奏疏卷之29,第1057页。)
    其次是充当军事学堂教习以培养人才。晚清时期,清政府创办了一批海陆军学堂,聘请外国人充任教习,他们为中国近代海陆军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如1897年,张之洞奏设湖北武备学堂,其功课章程令洋教习酌议,而由张之洞核定。二是承担新式课程。从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学堂后,由于师资极度缺乏,初时几乎全部聘请外籍教习担任新式课程的主讲教师,后来虽华人也能承担一些课程,但洋教习仍然不可缺少。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所有新式课程均由受聘洋员担任,“船政当局为造就人才起见,设立前后两学堂,聘请洋人担任教导,总名求是堂艺局。前学堂注重法学,专习制造;后学堂注重英学,专习管轮船驶。自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起开始上课。”(注:朱有k3k603.jpg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 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2、534、549、527、 529、434 页。)1885年,李鸿章创办天津武备学堂,“遴委德国兵官李宝、崔发禄、哲宁、那珀、博郎、阃士等作为教师”(注:朱有k3k603.jpg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452、534、549、527、529、434页。),教习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课程和炮台营垒各项新法。1902年创办的四川武备学堂,仍聘请日本人松浦宽威大佐担任总教习。(注:朱有k3k603.jpg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2、534、549、527、529、434页。)三是认真教导学生,造就人才甚众。 受聘洋教习多能尽心教导,循循善诱,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此,清政府和相关人士予以充分肯定,清廷还多次给予奖赏。如:福建船政学堂驾驶教习邓罗自1880年抵华至1891年回国,其间多次展留,船政督办裴荫森指出:“详加察看,该教习于督课各学生甚属尽心教导”(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416页。);1890年10月,前学堂英文、格致、 算学教习敕格罗、斐士博、邓罗,因“在堂授课,均能精勤教导,著有功效”(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5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20~421页。),经卞宝第奏请赏给宝星、顶戴。在洋教习的教导下,“马尾船政学后学堂共毕业学生六百二十九名”。(注:张侠等合编:《清末海军史料》上册,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40页。 )天津武备学堂洋教习李喜、脱敖耳,“迄今已阅三年,课导尽心,不辞劳瘁,俾肄业生徒讲求军事,均通新法,成效昭然”;洋教习艾德“在堂最久,教授幼生西国语言文字及一切枪炮技艺、测算、绘图各学,并无旷误”(注:《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奏稿7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694 ),第2059页。),1891年,经李鸿章奏请赏给宝星、职衔。江南水师学堂“聘请英兵船供事多年者二人:一彭君,在英……教授行船各法二十余年,已老手矣;一希君,在英兵船充管轮官亦已多年。此二人者,延充该堂教习,亦可谓用得其人”。在两名教习的教导下,学生颇有进境。(注:朱有k3k603.jpg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452、 534、549、527 、529、434页。 )江南陆师学堂“延聘德国将弁为教习,三年以来,无间寒暑,各学生悉心探讨,造就均有可观。选经德国亲王亨利、英国议绅贝思福、美国使臣康贝请赴该堂阅操,极口称许,咸谓中国如此教练,何患不强?”(注:《刘坤一遗集》第3册,奏疏卷之 32,第1190页。)
    再次是充当留学生洋监督等以培养人才。在晚清时期,受聘直接参与留学生事务的洋员只有日意格、斯恭塞格和高氐耶三人。他们推动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海军高级人才的培养。1866年福建船政建立后,“日意格就期望教育计划的后期应包括加强在欧洲深造学习的阶段。他希望此项行动的固化将使他所盼望的中法关系得到永恒发展。沈葆桢同意日意格关于急需此项教育方案的看法”。(注: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62~963页。)当船政局教导功成后,日意格即致函左宗棠,提出艺局学生“如欲精益求精,尚须续求淹贯,以成全材”,得到左宗棠的支持,左宗棠认为此说“尤征识解远到”。(注:《左宗棠全集》书牍卷14。)当派遣学生出洋留学之事决定后,沈葆桢、李鸿章等人一致主张聘请日意格为洋监督。1877年,由福建船政前、后学堂学生26名、艺徒9名组成船政第一届留学生,在华监督李凤苞、 洋监督日意格的带领下分赴英法等国学习。1880年学成回华,这批学生“于制造驾驶各事,均有心得”(注:《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奏稿4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692),第1236~1237页。), 经李鸿章奏请赏给帮办监督洋员斯恭塞格总兵衔、洋文案高氐耶三等宝星并加四品军功。1881年,福建船政前、后学堂又派学生10名出洋留学,仍由日意格充任洋监督,1886年学成归国。洋监督日意格“自光绪三年第一届生徒出洋,迄今已九年之久,凡酌派历届生徒分赴各厂肄业事宜,以及往来舟车饮馔医药,无不一手经理,实属异常奋勉,且于中法有事时辞退月支薪水,仍照料生徒肄业,委曲周全,不避嫌怨,尤为难得”(注:《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奏稿56,《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693 ), 第1681页。),经李鸿章奏请赏给二等第三宝星。1886年,由福建船政前、后学堂派学生24名,北洋水师学堂派学生10名,组成船政第三届留学生,在华监督周懋琦和洋监督斯恭塞格率领下赴英、法等国学习,1890年学成归国。裴荫森指出:斯恭塞格等“率领生徒出洋,能与英法各部互相款洽,使生徒得入官学、官厂,并上各兵船练习考证,尽得秘传,实属调度有方,始终出力”(注:朱有k3k603.jpg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2、534、549、527、529、434页。),应予奖励。 这三批留欧学生回国后成了近代中国制造舰艇和管驾兵舰的骨干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