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司马迁的史学原理本于《六经》(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朱本源 参加讨论

我们再谈谈《礼》与《乐》。实际上三代的文化是礼乐的文化,三代的政治史就是礼的历史。如司马迁所指出:“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书》)。这样说来,《礼》应当是三代史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但是,孔子研究夏礼和殷礼时,已感到文献之不足征。至于周礼。则是所谓“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的洋洋大观。但是,如司马迁所指出,“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因为“及周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要在“《诗》中取可施于礼义者”,在《书》中“追迹三代之礼”的原因。
    至于《乐》作为史料而言,更成问题。汉代今文经学家认为“乐”本来就没有“经”,即只有曲谱而无歌词,经文则附见于《诗》中。汉代古文经学家则认为《乐》本来有经,因秦始皇焚书而灭亡。司马迁是倾向今文经学的,他似乎认定孔子之世根本没有《乐经》。所以他写道:“《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所以后人有“《诗》《乐》同物,亦歌亦弦”的说法。
    总之,孔子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三代,《诗》《书》《礼》《乐》当然是第一手历史资料。对于司马迁的史学而言,这四经只有助于他研究春秋时代以前的历史,而他的《史记》是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中国通史。所以“本《诗》《书》《礼》《乐》之际”的含义,最好作为史料选择的原则来理解。不过,司马迁在研究先秦历史时,确实选择了《诗》《书》所提供的史料。他说:“《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史记、平准书·赞》)。所以,他在写《史记、五帝本纪》时,主要取材于《尚书》的《尧典》,再补充了《帝系姓》和《五帝德》。他写《夏本纪》时,则主要取材于《尚书》的《禹贡》、《皋陶谟》和《甘誓》三篇,再补充以《世本》中的夏世系。他在《殷本纪·赞》中说:“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他在《周本纪》中写周初历史时取材于《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文王有声》等篇什。
    但是,孔子的史料选择在原则上,如章学诚所指出,是以“笔削”来“昭乎”《春秋》之义--即“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者”。这个原则完全适用于司马迁史学。他在《自序》中写道:“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肖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仓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蔡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为《为太史公书》,……成一家之言”。在这里,司马迁把《诗》《书》和汉初的各种档案资料(律令、军法、礼仪、章程等等)相提并论。这再次证明了我们的论断:“本《诗》《书》《礼》《乐》之际”对于他只具有史料学的意义。
    司马迁在其《自序》的结束语中,提出了他的130篇《史记》在史料选择上的方法论原则:“以拾遗补艺(《索隐》按:《汉书》作‘补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所谓“拾遗补缺”显然是就史料而言,他把这方面的方法论提高到“成一家之言”的高度,正如他从理论方面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提高到“成一家之言”的高度一样。据《史记正义》注释:“太史公撰《史记》,言其协于《六经》异文,整齐诸子百家之语……;异传,谓如丘明《春秋外传》、《国语》、子夏《易传》,毛公《诗传》等等”。这就是说,司马迁先协调《六经》与各种异传中的异文,再以此为根据去整齐诸子百家之语,因为例如“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由此可见,就史料选择的方法论而言,司马迁史学是先《六经》而后黄老,因为黄老,不用说,在诸子百家之列。
    本论文的宗旨在于论证如下三个大主题。第一,司马谈的哲学观虽崇黄老,而其史学观则崇周孔。第二,中国史学萌芽于西周的《六经》文化,至孔子作《春秋》则“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以成一经之通体”。司马氏“世典周史”,汉武帝时司马谈与迁相继为史官,故司马氏的治史家学只能以周孔之道为准则或“依《六经》之法言”。第三,司马迁通过“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而创立了他自己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结构。
    如果我们历史地证实了上述三个主题,那么也就“证伪”(falsify)了班氏父子对司马迁的评语--“先(崇)黄老而后(薄)《六经》”。从而关于这个聚讼千古的问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司马氏父子的史学原理是先《六经》而后黄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