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在2001年初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扩张,陷入衰退局面,特别是it(信息技术)泡沫破灭,使美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相似之处,这使人们产生“美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的疑问。[1]本文通过对谈方式,围绕20世纪90年代(简称90年代,下同)以来美日经济比较、美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及其原因展开一些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经济比较 冯昭奎(以下简称“冯”):9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十年萧条”,1991~2000年年均实际增长率只有大约1%,这期间失业率从2%最高上升到4.9% (2001~2002年最高上升到5.5%),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持续的通货紧缩。人们普遍认为90年代对于日本来说是“失去的十年”。 陈宝森(以下简称“陈”):1991~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3.5%,失业率从7%下降到3.9%,同时通货膨胀持续下降,核心价格指数从90年代初的5%下降到2%。 冯:90年代美日经济表现的反差在于:90年代日本是处于泡沫经济破灭后时期,而美国则处于泡沫经济膨胀期,两国泡沫经济破灭大约错开了十年,正因为人们是在将美国泡沫膨胀期同日本泡沫破灭后时期进行比较,才觉得美国经济比日本好得多?最近我读了您的新著《剖析美国“新经济”》,陈宝森:《剖析美国“新经济”》,[2]一个感想就是不能把日本经济泡沫同美国经济泡沫相提并论。 陈:美国经济确实存在所谓it(信息技术)泡沫,与此同时“新经济”也是客观存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势头终于从2000年下半年发生逆转,转向减速甚至衰退,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信息产业衰退引发的,也可说是it泡沫破灭导致的经济衰退。由于受90年代后半期对信息经济前景过分看好的支持,1995~1999年it领域私人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8%,2000年与it有关的投资在企业总投资中的比重高达40%,这种带有盲目性的扩大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致使供过于求、库存积压。此外,由于统计失实,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利润也有被夸大的倾向。 尽管人们对“新经济”持有不同看法,[3]“新经济”仍是客观存在,“新经济”存在的最重要证明或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事实并没有因为美国经济一时陷入衰退而改变。 冯:这就是说,日美虽然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两国“泡沫”有本质不同。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是以迅猛发展的it革命为背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泡沫;80年代末日本经济繁荣则是以大搞房地产和传统产业大搞“三个过剩”(过剩投资、过剩雇用、过剩债务)为背景。美国的泡沫经济犹如it革命这股“新经济”洪流之上泛起的泡沫,仅具有局部的性质;而日本的泡沫经济却是缺乏“新经济”背景的、牵涉到旧经济全局的问题。如果拿一杯啤酒做比方,日本的泡沫经济犹如杯底少许酒水之上全是泡沫;而美国的泡沫经济犹如浮在半杯酒水之上的泡沫。是不是可以说,正是有没有形成“新经济”这个差异,才导致日美经济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陈:事实正是这样。有没有形成“新经济”,不仅导致了90年代美日经济表现的鲜明反差,而且也导致了进入21世纪以来美日经济表现的显著差异。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突出表现是it产业和制造业部门的企业投资不足和库存消化缓慢,而居民消费增长依然强劲。但是,2001年发生了“9·11”事件,造成航空、旅游等行业的经营萎缩,从而使前一阶段尚能维持增长的服务业也出现收缩状态;居民消费也大幅萎缩,投资者信心和企业投资意愿进一步下降,失业人数明显上升,2001年第三季度gdp就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说,正是“9·11”事件最终锁定了美国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研究局认为,如果没有“9·11”袭击,2001年美国经济可能不至于下降到衰退的程度。 “9·11”外部冲击虽然恶化了经济环境,却并没有改变经济调整的基本趋势,2001年第四季度实际增长率已回升到2.7%,2002年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为5%、1.3%、4%,全年实际增长率预计为2.8%。美国经济研究局综合考虑各种指标,确定二战后美国第十次经济衰退起始于2001年3月,但到了2002年第一季度经济已经走出低谷。 冯:与之对比,日本在“失去了”90年代之后,似乎仍是在“失去”而不是“追回”损失掉的时间。2001年10月日本经济转为萧条,进而陷入严重衰退,2001财政年度的实际增长率为-1.8%,是二战后以来最大负增长。2002年第一、二、三季度实际增长率分别为0.2%、1.0%、0.8%,政府在2002年5月称经济已到达谷底,但日本经济复苏极其乏力,而且主要靠出口带动。日本政府预测2002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0.2%,估计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预测好一点。 在2001年度gdp减少1.8%之后,2002年度gdp即使能增长1%,日本gdp也不能恢复到2000年度水平。同时2002年日本的改革在一片吵吵声中进展甚微。小泉纯一郎曾信誓旦旦地说“没有改革就没有经济增长”,这句话本是小泉表示推进改革决心的豪言壮语,但在小泉执政一年多之后却成了日本经济与改革现状的真实写照:其一是“没有改革”(改革未取得进展),其二是“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03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8%,2004年只有0.9%,“在oecd的30个成员中名列倒数第一”。 可以说日本经济陷入一种“特殊的萧条”,其特征是:(1)即便处于周期性循环的“复苏”阶段,也摆脱不了“萧条”阴影;(2)总是难以走出通缩困境;(3)作为调控宏观经济两大手段的金融、财政均陷入功能不全状态;(4)陷入“流动性陷阱”:即便实施极度的金融缓和政策,仍不能促使投资活动趋向活泼,七八成企业不是忙于投资而是忙着还债;(5)陷入“结构性陷阱”:决策者出于政治上的理由促使资源分配到“夕阳产业”,而对促使资本从低效益领域向高效益领域移动的市场作用进行妨碍,其结果导致财政支出的效果几乎趋于零。[4] 在日本经济研究中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国内有人认为对日本经济不能说是“衰退”。与之对比,我想问美国对“经济衰退”是如何定义的? 陈:由经济扩张转入衰退是2001年美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据美国经济研究局的定义,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活动全面和大幅下降。该局主要根据4项指标(工业生产、就业率、制造业和贸易情况以及居民实际收入)确定经济周期扩张和收缩的起止期:(1)从工业生产指数看, 2000年9月为149,到2001年 9月下降到140,下降幅度达6%;(2)制造业和贸易销售额从2000年8月的8603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8月的8515亿美元,下降 1%;(3)就业人口从2001年3月的1.326亿人下降到10月的1.318亿人,下降0.7%;(4)居民实际收入是4项指标中惟一保持增长势头的指标,但与就业相比,居民实际收入并不是严格的经济活动指标,近期居民实际收入增加是得益于劳动生产率和石油价格的支持,而不是就业增长。由于美国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平均情况是工业生产下降4.6%,就业下降1.1%。通过比较历次经济衰退的经验,可看出2001年经济收缩已与历次衰退的经验数据基本一致。 冯:日本经济学家不大用日语“衰退”一词,而用“后退”来反映经济循环的一个阶段,其实他们说的“后退”就是英语中的“衰退”。与美国经济衰退极少遍及全国相比,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时,几乎是全国各地都不景气。我认为日本经济不仅是循环意义上的“后退”,而且也符合日语“衰退”一词的语意(指人因患宿疾,体力日益衰退),即它是一种源于体制、结构问题的不增长。有人说日本这么富有,哪里有什么衰退?其实当今日本是既富又衰,这两者并不矛盾,如同一个中年人身体很胖,但可能很虚,既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压。尽管整个国民的收入比较平均,消费水平颇高,但整个国家内里的体制已经衰退,又得不到改革,因此可以说“衰退”是本质而“后退”是表现。总之,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可说是“富而旺”,而日本经济则是富而衰、衰仍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