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刘安与《淮南子》关系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马庆洲 参加讨论

《淮南子》成书于汉代初年,一如中国早期的许多典籍一样,其“著作权”问题也一直有争议,尤其是对刘安于本书的贡献,各家意见差别较大。刘安是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入朝时,把《内书》(一般认为即《淮南子》)作为珍贵的礼物献于汉武帝的。由于刘安手下有一大批门客,《淮南子》的作者是刘安本人,还是众宾客集体创作,这个问题从汉代起就争议颇多。自高诱提出《淮南子》是刘安与八公合著后,“集体创作说”便相沿成习,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淮南子》被后世不少学者看作是拼凑之作,这种观点影响到对《淮南子》的评价。因而,对于刘安之于《淮南子》的关系,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这是正确评价《淮南子》一书的基本前提。
    自汉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肯定刘安对《淮南子》有重要贡献,认为《淮南子》中不能没有刘安的手笔。但是,刘安对《淮南子》的贡献远不止于此,颇疑刘安除拟定纲领、排列次第外,大部分篇章亦为他本人手笔,众宾客有帮助搜集材料、抄录文章并相与讨论之功。如果《淮南子》为讲学的记录,那么选题的制定、内容的取舍更无疑取决于刘安。这是笔者对刘安之于《淮南子》关系的一种基本判断。
    一、《淮南子》作者之历代说法
    (一)《淮南子》为“刘安所作说”
    最早为刘安立传的是司马迁,但《史记》对淮南王著述之事没有任何记载。《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时,注明作者为“王安”,张舜徽认为:“此书作者,为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标‘王安’二字,此史家之率笔也。”[1] 185后代的正史《艺文志》多从《汉志》之说,视《淮南子》为刘安作品,《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明史》之《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都是如此,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也说:“汉刘安撰《淮南》”。
    《西京杂记》肯定地说:“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王充《论衡·书解》篇引“儒者”言:“淮南王作道书,祸至灭族。”又云:“淮南王以他为过,不以书有非。”显然,王充是认为《淮南子》为刘安所作的。唐代刘知几在《史通·自叙》中讲道:“昔汉世刘安著书,号曰《淮南子》。”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八中分析:“淮南王招集奇士,倾动四方,说者咸以此书杂出宾客之手,非也。左吴、雷被诸人,著作无我可见,特附《淮南》而显岂梁苑邹枚、邺中刘阮等哉!”清初学者王夫之对刘安的“谋反”野心大加鞭挞,但却称赞:“淮南王安著书二十篇,称引天人之际,亦云博矣。”[2] 59胡适在《淮南王书》中则推断:“淮南王是很能作文辞的,故他的书虽有宾客的帮助,我们不能说其书没有他自己的手笔。”[3] 121
    以上这些看法可称之为“刘安所作说”。
    (二)“集体创作说”
    《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云“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班固的这段话没有说清楚《淮南子》的作者到底是谁,但从文意来看,隐含着《内篇》为宾客集体创作的意思。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云:“《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这里王逸讲到淮南王与八公著述之事,但没有指出“八公”的名字,也没有将其与《淮南子》联系起来。王逸生卒年不详,但安帝时官校书郎,其撰《楚辞章句》大约是在校书郎任上,陆侃如将这一时间定为安帝元初三年(116),[4] 141这时距刘安献书也已二百多年了。
    最早明确提出《淮南子》为集体创作的,应是东汉末年的高诱。高诱为《淮南子》作注,有《叙》一篇,其中说:“(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此后,承袭此说者渐众,宋代高似孙《子略》云:“所谓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大山、小山诸人,各以才智辩谋,出奇驰隽,所以其书驳然不一。”黄震《黄氏日钞》说:“《淮南鸿烈》者,淮南王刘安以文辩致天下方术之士,会粹诸子,旁搜异闻以成之。”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淮南鸿烈》虽似错杂,而气法如一,当由刘安手裁。”梁启超说:“刘安博学能文,其书虽由苏飞辈分纂,然宗旨及体例,计必先行规定,然后从事;或安自总其成,亦未可知。《要略》所提挈各篇要点及排列次第,盖匠心经营,极有柱脊,非漫然獭祭而已。”[5] 这两种说法虽仍认为《淮南子》出于众人之手,但对刘安之于《淮南子》的贡献已多有肯定。
    近现代众多哲学史、思想史著作,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等等,均沿袭“集体创作说”。罗义俊则认为《淮南子》是一次大型学术聚会的记录。[6] 371这也是“集体创作说”的变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