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刘安与《淮南子》关系考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马庆洲 参加讨论

三、从传世文献的相关资料推断刘安对《淮南子》的贡献
    首先,《史记》、《汉书》均无明确的集体创作说。《史记》没有关于淮南王著书的记录,《汉书》也仅含混地讲到刘安招致宾客,作《内》、《外》书之事。最早记录《淮南子》的是刘向、刘歆父子,《七略》是后来《汉书·艺文志》的基础,是他们当时整理过的图书的目录。《汉志》在著录刘安和淮南文人集团的作品时是有区别的,如《淮南道训》,注明“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又诗赋类中,《淮南王赋》和《淮南群臣赋》是截然分开的,这一点是解开《淮南子》作者之谜的关键。《汉书·楚元王传》中称刘向之父刘德曾治淮南王狱,得到了刘安的《枕中鸿宝苑秘书》,刘向自幼喜欢颂读,并在宣帝时献出。刘向与刘安相去不远,且都属于刘氏宗族,对刘安的情况应该是很熟悉的,《汉书·艺文志》注明《淮南子》作者为“王安”,不是没有根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吕氏春秋》之下《汉志》却标明“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余嘉锡在《古书通例》中说:“刘、班于一人所著,同为一家之学者,则为之定著同一之书名,如《淮南内》、《淮南外》是也。”[11] 41这条意见值得重视。
    其次,刘安具备写作该书的主观条件:他本人好读书,又擅长写作。淮南集团著作丰富。涉及范围广,《汉志》标明为刘安的作品就有诗、赋等多种类型,显示出刘安兴趣广泛,知识面宽,与《淮南子》的无所不包倒也相吻合。从刘安的《谏伐南越书》看,其中引《易》、《诗》等经典的做法,与《淮南子》也有相似处。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高诱所说的与刘安合著《淮南子》的“八公”,《史记》、《汉书》中除了提到伍被、雷被、左吴外,其余均无记载,他们的写作能力值得怀疑。而《淮南子》文章风格较为统一,其辞藻的华丽、气势的宏大,前后并无多少差别。尤其是其用韵、句式,前后也相当一致,它“代表的语言可能就是当时江淮一带的楚音”,[12] 77这些绝非靠修改能够做到,也符合刘安祖籍沛地的身份。
    最后,《淮南子》中不时流露出忧谗畏讥之心,这与刘安身世有关,不是其门客能够体会到的,从而证明《淮南子》至少大部分内容出自刘安,或与他有关。
    刘安的父亲刘长以“谋逆罪”被贬死雍道,刘安从小就背上叛逆之子的恶名,时时遭到猜忌,文帝封刘安兄弟为列侯时,贾谊就上疏谏止,认为他们不会忘记父仇,会成为朝廷隐患。而此时刘安等还不过是几岁的孩子,他们就已经被认定迟早要为父报仇。“三淮南之封,文帝徒以解惭,固非本意。贾生逆搜其意而欲争止之,其说虽未行,汉君臣自是固日日以白公子,胥待三淮南矣。王安知之,故以读书、鼓琴、学养生之术自溷,使天下众知其儒柔而无武节,冀可少安。”[13] 文集二,16-17正是由于担心被猜忌,刘安从事读书创作、炼丹养生之类的事,以示世人文弱无大志,从而保护自己。所以,《淮南子》对人生看得非常空虚超脱,这实际是刘安忧谗畏讥之心的真实流露,切肤之痛外人难以体会。《淮南子》中这种地方很多,如:“此其为乐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解车休马,罢酒徹(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是何则?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臾平。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伤生,失其得者也。”(《原道训》)① 这段话所表达的对声色犬马之类快乐的虚无感,以及向往充实的心灵世界的情绪,颇有佛家意味,难怪茅坤评点说:“非深知至德之乐不能说得如此快人,沉而悟之,可涉释氏真空景界。”②
    诸如此类,《淮南子》中“齐生死”、“细万物”等看似消极的思想,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刘安当时避祸的心态。这一点在《招隐士》中也有反映。王逸《序》称:“《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淮南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根据这一解释,《招隐士》是淮南小山之徒为彰屈原之志而作。但王逸《序》又说:“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大雅》、《小雅》也。”“小山”似乎又不是人名,所以,王逸并没有说清《招隐士》是谁作的,不少人也就含含糊糊地把“淮南小山”当作其作者了,也有人认为《招隐士》的作者是刘安。但无论作者是谁,《招隐士》写山中之幽险、悲凉,以及“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的呼唤,凄怆动人,它所流露出的哀婉之气,与《淮南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绪有一致处,所以清人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就有怀疑《招隐士》是咏屈原的说法,认为:“此篇义尽于招隐,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绝无闵屈原而章之之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安及藩王的心境,说明《淮南子》中不少内容确与刘安有关,或曰出于刘安之手。
    概言之,刘安之于《淮南子》远不止是一个组织者,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当出于他本人之手,其余也必经过他细致地加工、润色,能够反映其思想,展现其文采。《淮南子》虽然内容庞大,但绝非杂乱无章的拼凑,各篇既独立成文,又有内在联系,并围绕一个中心,是自成体系的完整之作。
    注释:
    ①本文中《淮南子》引文系据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个别地方标点有改动,以下同此。另外,本论文引《淮南子》各篇,遵从习惯称法篇名带“训”字,但这不等于作者同意“训”字是原书就有的观点。对《淮南子》各篇名是否带“训”,有不同争议,从《要略》所列篇名看,似不当有。
    ②参见明茅坤:《淮南子点评》,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室藏明代刻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