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利簋“岁鼎”析疑(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考古》 罗琨 参加讨论

第三,“越鼎”不能解释为“夺取政权”,还因为“鼎”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是与西周礼乐文明的发展、天子九鼎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的,现在还不能证明武王刚刚完伐纣大业时,已经存在了这一观念。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楚王问鼎的故事,《战国策》等更有秦求九鼎、齐求九鼎,以及合纵、连横的斗争中秦、楚谋求九鼎的故事,说明历史上确曾有以“鼎”或“九鼎”作为最高权力象征的观念,但这是在春秋战国。
    《左传》桓公二年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宣公三年有“成王定鼎于郏鄏”。这个“鼎”也代表西周的最高权力。但是,武王克商时,雒邑尚未建成,所以这是后人用自己时代的语言对武王、成王历史功绩的概括,也不能证明西周初已有了这种观念。
    秦汉之际“九鼎”已经被定格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宝器,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孝武本纪》讲到铸鼎的故事说:“有司皆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可见禹铸九鼎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了。到了晋代,杜预注《左传·桓公三年》武王迁“九鼎”称:“殷所受夏九鼎也”,当从王孙满之言衍化出来的。
    在九鼎传说的较早“版本”--宣公三年王孙满答楚王时,讲的只是“鼎”,而不是“九鼎”,仅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并未明确是禹所铸。又说:“纣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其所论,与其说是指承载了天命的“鼎”,不如说“鼎”是“天命”的代称,从语境看,这在对话的双方都是清楚的。
    《战国策·东周》载,齐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为之解,说齐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瓿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齐王乃止”。这段关于周初运九鼎的叙述,显然只是说辞而不是信史。实际上,无论是殷曾受夏九鼎,还是周受殷鼎,都不能得到证明。《书序·商书》和《史记》都载商汤灭夏,“俘厥宝玉”,作《典宝》,是俘获战利品的记载,宝物中应包括青铜礼器,但最突出的还是玉器。武王伐纣也有俘获战利品的记载,如《逸周书·世俘》历来解释“世、大古通用,世俘者,大俘也”③,其中包括:
    咸刘商王纣,执共恶臣百人。
    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及庶玉环身以自焚,凡厥有庶玉四千,告焚。五日,武王乃俾千人求之,四千庶玉则销,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销。凡天智玉武王则宝与同。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
    武王狩,擒虎二十有二,猫二,麇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牦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麋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
    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磿亿有七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对斩获的记载非常详细,尤其是俘获宝玉和佩玉过程,却没有“九鼎”,甚至没有对掠获铜器的专门记述。这说明所谓“周受殷鼎”不过是“周革殷命”的一种表述方式。到了春秋以后,如《左传》中才往往有诸侯国间“索”或“赂”钟鼎等青铜礼器的记载,应反映了在周初以前,无论作为礼器还是财宝,玉的价值受到更多重视。
    对于《世俘》“荐俘殷王鼎”,晋孔晁注:“殷国之鼎”,也有今人注疏认为就是“进献九鼎”。然而,殷墟甲骨常见与“荐俘”相关的“逆羌”、“告执”卜辞,显示出尽管掠获车马甲胄也称“俘”,但“荐俘”之“俘”作为动名词应指俘获的人。《吕氏春秋·古乐》和蔡邕《明堂月令论》引《乐记》都有武王伐纣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而不曾有献鼎之说。就《世俘》而言,“辛亥,荐俘殷王鼎”与“癸酉,荐俘殷王士百人”两段并列,祭法相似,对于后者早已有学者指出,是以牧野之战所获的百名高级官吏献祭,“废于纣共(大)恶(亚)臣百人,伐右厥甲(六十),小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冢)君鼎”。是先射杀,再砍下头颅,由“小子”和“邦君”们放在鼎里献祭④。所以,“荐俘殷王鼎”,也应是将殷纣之首放在鼎中献祭。
    总之,在历史上“鼎”究竟何时成为政权的象征,还有待进一步考定,但从以上简单的考察看,在利簋铸造的年代,即武王伐纣后不久,鼎并没有成为政权的象征,其铭文也就不可能用“越鼎”表述“夺取政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