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方伯谦被杀是否冤案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戚其章 参加讨论

其次,说济远“炮械全坏”更难令人置信。济远在丰岛海战中“连发后炮四十余出”〔1〕,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情况?再者, 济远同定远、镇远、来远一样,都是德厂造,用的都是克虏伯炮,为什么也没有发生类似问题?这都是不好解释的。连李鸿章也觉得“情有可疑。”〔5〕对此,有论者质疑道:“济远舰共备炮18门,不可能全部被击毁,……且从济远战后第二天即可出海拖搁礁之广甲看,济远船械之损坏与人员之伤亡远较来远为轻,来远官兵能够坚持战斗,济远为什么非逃避不可呢?”〔10〕还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从理论上讲,火炮长时间连续快速射击达到一定极限时,会使炮管剧烈变形。而济远在近3 个小时的作战中,‘大炮放至数十余出’,不论是发射速度还是发射数量,都不可能使炮管剧烈变形,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发生这种情形。所谓‘炮盘熔化’,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炮盘并非受热所在,这是一般的火炮常识。……事实上,那些较济远打得时间更长的战舰,都没有发生因发炮过多而使炮械全坏的情况。因此,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冤海述闻》的说法难以成立”〔10〕。
    最后,至于开仗之初广甲即先离队遁逃之说,本是为了否定丁汝昌关于“济远首先退避”、“广甲随逃”的战况报告的,但日方记载确与丁汝昌报告完全相同,如称:“彼我交战不久,济远即逃逸”,“随济远之后,广甲亦逃”〔11〕。更重要的证据是,方氏回旅顺后曾称,当济远离开战场时,除见致远沉,来远、平远、超勇、扬威四舰已不见外,包括广甲在内的“余船仍在交战。”〔5〕可见, 丁汝昌的报告还是无法推翻的。
    尽管何广成以《冤海述闻》发出为方氏鸣冤之第一声,但由于不能秉公论断,甚至蓄意歪曲史实,故所述内容虽为后之鸣冤者多所采择和发挥,然确为认真治学者所不取。当时曾任定远舰总管轮的陈兆锵称:“我照良心而言,《冤海述闻》中战状甚详,最大毛病者是有偏袒方氏之处。”〔12〕信哉斯言!
    三、方案引起的大讨论
    自何广成而后,为方氏鸣冤者间或有之,因提不出确凿无疑的证据,始终未能造成大的影响。学者论方氏者以张荫麟为最先,在30年代发表《甲午中国海军战绩考》一文,对方氏表示同情,然限于当时的条件及史料搜集,论述中论据不足,颇多疑似之词,难以使人信服。国人对此研究者不多,故也未引起讨论。此后数十年间,对方案极少问津者。到80年代初,对方案的论争陡起波澜,终于引发一场持续几达20年之久的大讨论。
    从1980年到1987年,是大讨论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历史上第一次有众多学者集中讨论方案的问题,而且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两种观点相互对立,针锋相对:一种主张方氏系被枉杀,应该为之翻案;一种则认为,为方氏翻案,证据不足。
    翻案论者虽主要依据《冤海述闻》所提供的材料,但试图另辟蹊径,以证实方氏确系被清廷枉杀。综合诸文,所提出的理由主要有二:
    一、“济远的退避是主动的战术退却,根本不是仓惶逃走”,以“保护有生力量为上策”。因此,“黄海海战中的方伯谦不仅无罪,而且有功。因为他在万分危急的险境中,沉着机智,千方百计地保存了一条兵舰。这比那些已失掉战斗力,不力争主动,反而孤注一掷,用拼命主义代替机智斗争的,要强。”〔13〕二、“济远和广甲,无论是谁先逃跑,都不是‘首先’逃跑者,因为开战之初已有舰只逃跑,那才是‘首先’逃跑者。”它就是扬威。“扬威实先济远而逃,济远之逃并非‘首先’”〔14〕。
    这两条理由能否成立,颇值得研究。第一条理由与所论之事不合。试想:将海上大规模舰队的决战比诸游击战,如果北洋海军10艘战舰的每位管带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有论者即指出:海战中定远、镇远、来远等舰受伤、损坏情形均重于济远而未退避,“如果北洋舰队各舰都以船械损伤为由,不守战场纪律,擅自中途退避,黄海海战将会是甚么样的结局!恐怕不仅超勇、扬威等被击沉,连定远、镇远两只主力舰也难以保全了。”〔10〕至于所谓“孤注一掷,用拚命主义代替英勇机智斗争”,乃是暗讽邓世昌,认为方伯谦要比他强,这纯属强词夺理,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第二条理由是认为扬威首先逃跑,此说为张荫麟最先提出,但并未进行论证。有论者则进一步加以发挥,以期证实此事。但必须看到,“离队”与“逃跑”并不是同一的概念,在二者之间是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的。笔者曾经指出:扬威离队在济远、广甲之前是没有问题的,但能否称之为逃跑,似尚值得考虑。开战不久,扬威中炮起火,“次第下沉,舱面进水,首尾两炮交通已绝,而弹药供应又无途径,陷于进退维谷之境”〔4〕,始离队向大鹿岛方向退去。 扬威驶离作战区域的目的是救火补漏。试看:经远舰起火后,即曾“退驶”;靖远水线进水,来远舱内中弹引起火灾,也都“暂驶离队”〔5〕。可见, “暂驶离队”是在舰体损伤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急救措施,与临阵脱逃截然不同。因此,在没有发现确凿的新材料以前,方伯谦“首先驶逃”的罪名是不好轻易抹掉的〔15〕。
    从1988年迄于目前,是大讨论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由于方氏后裔亲自参加讨论,加之公开了在福州发现的甲午黄海海战参加者卢毓英的《甲午前后杂记》稿本,于是一时翻案者蜂起,纷纷撰文为方氏鸣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