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自白中“余船仍在交战”一句,特别重要,需要认真研究。这句话表明,方氏自己承认,当他逃离战场之际,还有“余船”继续同日舰作战。所谓“余船”又是哪些呢?方氏自白所谓的11舰,去掉已经不见的4舰,以及济远本身和已经沉没的致远,还剩下定远、镇远、 靖远、经远、广甲五舰。这就是方氏所说的“余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此可知,当时方氏并不否认济远是先于广甲而逃的。 那么,济远究竟是何时逃离战场的呢?济远逃离战场时靖远还在,而靖远是在下午4时16分先在樯上发出信号, 招呼来远一起驶向小鹿岛方向的〔25〕,可见济远逃离战场的时间不会晚于4时16分。 再就是济远逃离战场时,经远还安然无事。直到3时52分时, 经远才遭到日舰第一游击队的合击。“高千穗从3300码之距离猛击之,吉野又以六吋快炮从2500码之距离与高千穗夹击”〔12〕,经远终被击沉。方氏未及见经远被第一游击队围攻而处境危殆的情形, 说明济远逃离战场必早于3时52分。由此推之,可知济远逃离战场的时间是在3时30分至52 分之间,大致在 3时40分左右。有些论者说济远一直打到5时30 分战斗结束时,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六、结论 对方伯谦案的评说不一,是一个老问题了,但炒得沸沸扬扬则是近年来的事情。笔者也曾数次撰文参加讨论,今再根据个人的认识写成此文,对方案的讨论情况加以简略的介绍,并陈述自己的看法。综合以上所述,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一)最早为方氏鸣冤的《冤海述闻》一书,据考证为济远帮带大副何广成所撰。作者身为济远舰高级将领,亲历丰岛、黄海两次海战,最详事件之内幕,故其所述多有局外人所不能道者,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但作者在书中多有歪曲史实以回护方氏之处,严重影响其真实性,不能完全视之为信史,以作为翻案之据。 (二)从80年代初开始的方案大讨论,以1988年为转折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特别是在后一阶段中,方氏后裔提出了“时差”说,又公开了在福州发现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稿本。但是,“时差”说并不能够成立,《杂记》所述之事错误百出,史料价值太低,不值得过多的重视。 (三)“西战场”说纯属主观臆造,毫无史料根据。以此证明济远开辟了一个“西战场”,独自与日舰第一游击队作战,一直坚持打到战斗结束,根本不存在先逃的问题,是绝对不行的。 (四)探讨为史家们所忽视的“方伯谦自白”,考证济远脱离战场的时间是在下午3时40分前后,比结束战斗提早了近两小时, 从而论定济远确实是先行逃走的(注:本文第五节《从方氏自白看济远逃离战场的时间》,曾被采入《也谈为方伯谦翻案问题》(《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一文,为保持本文内容的完整性,仍保留此节的文字。 特予说明。)。 到目前为止,这场大讨论还正在进行之中。看来,讨论不会在短时间内停止,说不定还会再起波澜,继续掀起论争的高潮。敢请学界同仁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邵循正。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6册〔M〕。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1956.94,95、91,87、85,22,32-33,88-91,84,45,87. 〔2〕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68,183-187,175. 〔3〕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154,136-137. 〔4〕海事,第10卷,第3期〔J〕。41. 〔5〕邵循正。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3册〔M〕。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128,130,128-130,130,128,134,102, 134,134,102,128. 〔6〕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M〕。清华大学,1937.249. 〔7〕邵循正。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7册〔M〕。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626. 〔8〕邵循正。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4册〔M〕。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267,267. 〔9〕邵循正。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M〕。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68,240. 〔10〕林伟功、黄国盛。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C〕。 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41,67-68,42,97-101. 〔11〕川崎三郎。日清战史〔M〕。东京博文馆,1987.61,58-59,63. 〔12〕张侠。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349, 879,875. 〔13〕徐彻。方伯谦被杀一案考析〔J〕。辽宁师范学院学报, 1981(3)。 〔14〕季平子。论方伯谦被杀问题〔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 1983(3)。 〔15〕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述评〔A〕。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5-126. 〔16〕方俪祥。为我伯公方伯谦鸣冤〔J〕。日本研究,1988(2)。 〔17〕戚其章。北洋舰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103,98. 〔18〕戚其章。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234,248、261,223,236,222,240-247,238-239,239. 〔19〕林伟功。方伯谦问题研究资料汇编〔C〕。影印本,1991. 174,179,179,179-180,180,180,177-178. 〔20〕陈贞寿。方伯谦案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2)。 〔21〕季平子。丰岛海战〔J〕。历史研究,1980(4)。 〔22〕戚其章。方伯谦被杀是一桩冤案吗〔J〕。历史研究,1981(6)。 〔23〕孙克复。论甲午黄海海战方伯谦先逃问题〔A〕。戚其章、 王如绘。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11,515. 〔24〕平田胜马。黄海大海战〔M〕。东京博文馆,1986.53-60. 〔25〕日本海军军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M 〕。 东京春阳堂,1905.217,194、199,197,21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