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探讨(3)
三 在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虽然也承认中国农民战争的作用,但他们总用一种伤感的情调来看待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有的同志还这样问道:农民战争既然都失败了,又怎能推动社会发展呢? 诚然,由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因而农民战争不是被原来的地主阶级集团所镇压,就是为新兴的地主阶级集团的登台开辟道路,按照地主阶级史学家的说法,所谓“群雄僭盗,为我驱除。”农民所得到的至多只是一个较为开明的统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的农民战争总是陷于失败。但是,应该看到,经过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重建起来的封建生产关系,并不是在原先的基点上的简单重复。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复兴,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表面调整,而且,往往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也为生产关系的最终蜕变奠定了基础。 秦朝末年的八年战争是残酷的,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得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触目荒凉。但是,秦朝末年阶级矛盾是那样的尖锐,以至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举国响应。这种由秦王朝重徭苛赋所激发起来的直接对抗,实际上,也是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集团同人民群众矛盾日趋尖锐的集中反映。秦末农民战争几乎扫荡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比较彻底地清除了包括秦国贵族在内的战国各国旧贵族,因而进一步铲除了奴隶制的遗迹,开阔了地主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刘邦为首的统治集团,几乎全是来自社会的下层的一批新贵,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摆脱了旧的社会势力的包袱,获得了比较彻底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才使几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建立起比较清明的政治,并且在组织社会生产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西汉的高祖、惠帝、吕后、文、景、武、昭、宣时期经济的发展,不仅完全补偿了秦末农民起义付出的代价,而且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吕后虽然在统治集团内部制造了种种麻烦,但她并没有改变统治集团的与民休息的社会经济政策。所以,太史公说,吕后之世“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后本纪》)吕后的历史地位,是不能和江青的倒行逆施,作简单的类比的。 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经济集团。他们“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仲长统传》)世族经济的特点是奴婢的大量使用和农民对地主依附的严重。地主豪强的兼并性和武装割据性,是造成东汉、魏晋以来连年战祸的最根本的原因。这种世族经济是经过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和隋末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才逐渐趋于瓦解,直到唐末黄巢起义,才作了最后的扫荡。封闭式的人身依附关系极重的地主经济的破坏,以租佃关系为主要剥削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地主经济的广泛发展,是农民战争所促成的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关系的极为重要的变化,正是这种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的生产关系,造成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并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良好的土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没有农民的流血奋斗和反复斗争,这种状况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无可避免地要经受劫难和痛苦,在进二步退一步的曲折道路上前进。客观的历史事实表明,正是革命所付出的代价,直接间接地为人类历史赢得了光明。 当然,农民起义以及其他革命运动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是有大有小的。就某一次具体的运动来说,也许看不出直接的后果,它只能作为一系列革命运动的一个环节,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来考察。比如秦末、隋末、元末的农民起义改造社会、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就明显一些。赤眉绿林起义部分地打击了西汉王朝的地主豪强势力,但是,由于贵族豪强乘起义之机割据自保,建立堡坞壁垒,扩大宾客部曲,又使得豪强武装割据之势有所发展。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中央王朝的集权统治,却使得地方豪强的分裂离心力量得以膨胀,引起了军阀混战。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同样的道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可以计日程功的,而象巴黎公社那样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就难以计算了,但它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的辛亥革命赶走了清朝皇帝,中国的苦难却是有增无已。“早知结果如斯苦,翻悔当年种恶因。”(蔡济民《书愤》)这不是革命者对过去的忏悔,而是对现实的愤懑。所以,当二次革命爆发时,他们又投入了战斗。革命的直接任务并非是从事生产,而是摧毁保护腐朽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革命对于生产力的推动,要以革命解决社会矛盾的程度如何而定。我们应该看到阶级力量彼此消长的曲折道路,把失败的斗争当作整个革命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幕。历史的前进从来不是那样径情直遂的。 既然革命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举世无匹的中国农民战争,却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呢?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问题,是个复杂问题。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的速度并不仅仅由农民战争的规模来决定,因为统治阶级还制约着农民战争的成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也不能从生产力本身去找,不能说由于中国的科技发展缓慢,生产工具改革不快,所以中国落后了,因为这只是重复而不是回答问题,如果人们硬是要从生产力方面提出问题,那就只能得出中国人生性愚笨的荒谬结论。造成中国社会最终落后的根本原因,只能从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从它的整个社会结构,从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格局,及其全部的历史发展中去寻找。 从秦汉以来中国就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封建帝国,这个统一的、庞大的封建政权,对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拥有着强大的支配权利,它把大量的小农经济、中小地主经济和工商业经济置于自己严密地统一地控制和盘剥之下。各地豪强地主经济依赖国家政权而发展,它又和中央政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此在经济政治的统一性中存在着割据性和独立性,但是出现全面分裂割据的局面毕竟是短暂的。中国历史上均田、屯田制的推行,抑制兼并,清丈土地、检括户口,禁止逃亡等措施的实施,地主阶级思想家井田制思想的提出,都应该从这种政治经济的特点中探讨其奥秘。这种状况,也决定了农民与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对立和矛盾的特别尖锐性。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所描写的那种“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K10501.jpg}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的场面,农民们“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徏,饥渴而顿踣”“非死则徏”的惨状,正是封建时代的普遍现象。正是这种国家政权和农民的直接对立,形成了中国农民战争次数频繁,规模巨大,并且总是矛头直指中央皇权的局面。 中国封建社会这种独特的经济政治结构,并非是从一产生起就是一种祸害,它曾是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量,我们不应该笼统地讲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停滞。其实,从秦汉到元明,中国无论在社会制度,还是在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汉朝的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举世无匹,唐朝的长安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宋代的工商都会十分繁华。冶金、造纸,印刷、火药,火器技术以及天文、水利知识等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即使经济比较衰微的元代,也使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叹为观止,看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楷模。而中世纪的欧洲,却长期处在封建割据混战,宗教黑暗统治,文化僵死落后的状态,使文艺复兴前的欧洲,在近一千年的时间内,经历了漫漫的长夜,没有谱写出壮丽的篇章。 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当集中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促成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之后,又成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严重障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可以造出世界上最精美的陶瓷和丝绸,却难以萌发出资本主义的因素。从明清甚至更前时期,在纺织等行业,都可以看到足以产生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明代的工矿开采也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强大的封建国家机器,顽固的封建教条和禁令,扼杀了科学和民主的曙光,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遭到欧洲所无法比拟的阻力。而且,中国的封建主义的生产和交换方式,还有它另外的特点。国家统一,土地辽阔,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相对松弛,这种生产关系比较起西欧的农奴制度对生产力的容纳幅度要大得多,因而使中国的封建经济比较活跃,生命力也就特别顽强。这是中国封建经济获得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处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却难于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当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仍然在蹒跚而行的时候,西方却在较中国远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上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外壳,比较顺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的科学技术赶上并超过了中国,然后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把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停滞性才变得明显起来。中国和西方相比,当它的生产和社会进步遥遥领先的时候,其动乱和战争并不比西方为少,当它步步落后的时候,战争和动乱既没有超过前代,也没有超过欧洲。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近二百年的国内和平,(川楚等地的白莲教起义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可是,正当清朝统治者陶醉在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梦幻之中的时候,一个由弱变强的敌人,带着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老大帝国紧闭的大门。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类社会的历史在矛盾中起伏前进。欧洲的希腊罗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奴隶制文明的典范,但是,随此而来的却是一个动乱衰微的中世纪时期。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制度,给中国的古代文化带来了光荣和骄傲,创造了世界上封建制文明的典范,也造成了近世以来的落后和屈辱,使我们至今仍然感受到它的压力和创伤。西欧软弱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比较容易地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突破,导致了生产力高速度的发展,创造了英美资本主义文明的典范。但是,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的欧美资产阶级社会,却是社会主义新生命的巨大障碍。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却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冲破了软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我们的国家,几千年来经历过繁荣和衰败的沧桑变化。目前,又为了治愈四人帮破坏的创伤而遭遇到种种困难,但是,我们有光辉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能够促进生产力广阔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研究和遵循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整个社会前进的规律,经过一二百年的顽强奋斗,难道就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出社会主义文明的典范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