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夷务与商务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周湘 参加讨论

满人入关,社会风尚为之一变,官宦士绅对裘服的崇尚即为一例,(注:关于满人入关后尚裘之风的兴起,参见拙作《“北皮南运”与广州口岸》,载蔡鸿生主编:《广州与海洋文明》,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283页。)由此促进了进口毛皮贸易。俄国人早在《尼布楚条约》签署前就已派遣商队来北京进行贸易,(注:许淑明:《清代前期的中俄贸易(1689~1840)》, 《清史论丛》第七辑, 中华书局1986年版。又见张维华、孙西:《清前期中俄关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8,44~54页。)直到19世纪中叶,毛皮始终是其经营的主要商品。1728年(雍正六年),中俄双方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的主要口岸。广州海运毛皮市场的兴起迟于恰克图,一般以1779年作为开端。(注:以1779年为广州口岸海运毛皮贸易的开端,是以英国的两艘探险船只“坚定号”(Resolution)和“发现号”(Discovery)在该年由西北海岸驶抵广州为标志。 贸易的真正开端应在1785年,以英国人詹姆斯·汉纳(James Hanna )率领的船只所进行的西北海岸与广州间的首次商业航行为标志。)在18世纪80年代后,直到广州皮货市场全面衰落的19世纪30年代,清代进口毛皮贸易存在着北有恰克图,南有广州的格局。本文拟以1791~1792年间广州口岸毛皮禁运事件为切入点,对这两个口岸的互动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以了解清代夷务管理政策的一个侧面及西方商人的对策。
    一、恰克图毛皮禁运(1785~1792年)的缘起
    俄罗斯和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同样是由西徂东而来的“蛮夷”,但在清朝夷务管理体制中,俄罗斯人占有特别的地位。英国人在18世纪末还在为派遣使节长驻北京而努力,(注:EarlH. Pritchard, 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1970,New York, p.309.又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下,已卯。)俄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获得进京贸易的权利了。
    俄国商队来京,安置于俄罗斯馆。(注:关于俄罗斯馆的沿革,其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特征,见蔡鸿生:《俄罗斯馆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是目前国内最详备的研究著作。)得在北京享有贸易权和馆舍的,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或周边的朝贡国,如北京有“达子馆”,(注:〔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二,南城。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还有“高丽馆”。(注:〔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页。)清政府将俄国等同于蒙古、 朝鲜那样的藩属邦国。管理对俄关系的机构是理藩院,它的“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注:〔清〕托津等纂:(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九。)的宗旨也许并不适用于概括清朝对俄关系,但清廷方面,还是希望能以此为政令去统率外藩。时人称“我朝抚定华夷,东至朝鲜,北至内蒙古以达俄罗斯,西至青海、卫藏、新疆及哈萨克,莫不职贡通市”,(注:〔清〕王庆云:《石渠余记》卷六,“纪边外互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9页。 )正是这种思想的表述。
    中俄间的互市贸易被涂上了政治的色彩。若俄国破坏了双方间的协定,清廷便以闭市作为制裁手段。从1731~1792年,清政府曾12次关闭恰克图互市,停止边贸共达15年之久。(注:王少平:《买卖城--恰克图贸易停复原因初探》,《中俄关系问题》(总)第26期,1988年11月,第27~33页。)在清朝夷务管理体制下,恰克图贸易的政治制衡意义要比其商业意义重大得多。1785年,清廷因俄方庇护了在我方境内行凶的逃犯,宣布停止恰克图的互市。是次闭市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双方一度剑拔弩张, 大有开战之势。(注:Clifford M.Foust,Muscovite and Mandarin:Russia'sTradewithChinaandIt'sSetting, 1727~1805,The 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Chapel Hill,1969,p.309~310.)清廷决心彻底地在经济上制裁俄国人,禁止毛皮入口与禁止大黄出口双管齐下。在“彼以皮来,我以茶往”(注:〔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十七。)的贸易格局下,禁止毛皮贸易,无疑断绝了俄方的一大财源。清人认为俄罗斯“以中国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注:〔清〕赵翼:《簷曝杂记》卷一。)此等灵丹妙药,当然不可落入俄国人之手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官方查处了商民张子敬私贩“俄罗斯土产”灰鼠、水獭、海龙、香龟、貂等皮张入口的案件,清廷估计这些皮货是由喀什噶尔、叶尔羌、乌什等各处关口偷运入境的。(注:《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六六,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戊寅。)清廷担心,皮货既可由陆路走私而来,也就可以由海路经第三国商人之手贩入。在清人的观念中,进口毛皮是俄国的特产,如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赵翼曾获赠海虎裘,他记道:“裘出塞北俄罗斯国,色黑而毛密,中土人名之曰海虎,彼国不知何名也。”(注:〔清〕赵翼:《瓯北集》,卷四十八,《费筠浦相公远寄海虎珍裘,值冬暖几至阁束,戏题四绝》。)其实,海虎皮(海豹皮)未必尽为俄罗斯的土产,此种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到毛皮贸易早已式微的19 世纪后期, 清代舆地著作提及美洲西北海岸(The Northwest Coast of America)的毛皮时,仍只道及俄国人:“阿拉斯喀一作亚腊斯干,北美利加极西北之地。……嘉庆初,俄有美洲公司始经营之。……出口货以海獭、狐狸各皮为大宗”。(注:〔清〕沈林一:《五洲属国纪略》卷三,“美属各地纪略”。)海运毛皮成了怀疑的对象,为防微杜渐,清廷决意在海路进行堵截。恰克图的闭市波及了广州口岸的毛皮贸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