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肯定,由于解放初期广大史学工作者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认真投入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因而他们比较重视运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来探讨社会经济史中的有关问题。五十年代初期史学界关于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的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都说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八年以后,由于理论界片面夸大政治等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于是史学论坛上出现了离开阶级斗争据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大讲特讲历史上政治、思想因素的决定作用的现象。事情正象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都只是在大谈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时当作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在林彪、“四人帮”统治时期,他们出于篡党夺权,泡制反革命影射史学的需要,大肆叫嚷要以儒法斗争为基本线索来改编历史。他们不但抹煞儒法斗争的特定历史的、阶级的内容,而且公开把儒法两家思想斗争看作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猖狂挑战,是他们唯心史观的大暴露。无论从清算林彪、“四人帮”唯心史观谬论,或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着眼,都有必要重新强调把阶级斗争和特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把社会经济史研究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还要求我们对待历史上的阶级斗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估计到阶级斗争现象的复杂性,防止公式化,简单化。历史研究中的唯成分论,应该说是这种错误倾向的重要表现。 对于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潮及其代表人物进行阶级分析,主要是从当时当地的阶级斗争具体事实出发,考察某种政治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活动对那个阶级有利,指出它们的阶级作用。列宁说:“要是一下子看不出哪些政治集团或者社会集团、势力和人物在为某种提议、措施等等辩护时,那就应该提出‘对谁有利’的问题。”(《列宁全集》第19卷,第33-34页)我们在研究某些思想家、政治家言行时,当然要估计到他们个人出身、家庭条件对他们言行的影响,但是决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用个人出身、成份来解释他一生的言行。因为个人出身、成份对一个思想家、政治家的影响,决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不同人身上会具有很不同的情况。同样出身、成份的人,甚至兄弟之间,都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思想、政治倾向。用填表格的公式说某某人因为他出身劳动人民,于是他的思想必然进步,世界观必然唯物、辩证等等,都是不符合事实的。例如,我们对孔子思想进行阶级分析,主要是把孔子思想体系放在当时鲁国、春秋末年整个阶级斗争背景下考察,看看孔子活动时代的主要阶级矛盾是什么,决定当时社会进步的主要阶级力量是什么,阶级斗争中基本政治问题是什么,孔子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他的这些回答所构成的思想体系总的倾向,到底对哪个阶级有利,这些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等等。至于孔子父母是谁,他的个人出身、成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言行,当然是可以研究的。不过,如果认为通过考证肯定孔子出身于平民,不是贵族,然后就下结论说“他的革命性正由他的阶级成份上来”,这显然是把阶级分析简单化了。孔子是否是平民还是一个未决问题。姑且算他是平民成份,难道就能推论出他一定革命吗?平民成份的人,有革命的和不革命的。要说明某某人为什么革命,单讲他的成份并不能回答:为什么同样成份,会有根本不同的政治倾向?如果有人认为考订出孔子成份,就算是解决了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那不是出于丑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便是不顾历史事实的瞎说。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按其个人出身,都不是无产阶级,马克思的父亲是律师,恩格斯的父亲是资本家,列宁的父亲是一省的教育总督,他们出身并非工人,但却是举世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说他们是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人物,是就他们所发现、所论证的思想体系,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根本不是依据他们个人出身、成份来判定的。那么为什么出身于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人,能够参加反对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呢?马克思、恩格斯依据阶级斗争规律对这类绝非个别的偶然现象,作出了科学回答:“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中的整个整个的阶层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象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1页)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以其知识为一定阶级服务、并分别属于不同阶级的。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及其行为的阶级属性,主要看其言行的总倾向对哪个阶级有利,为哪个阶级服务。他的言行体现的阶级要求,同他的个人阶级出身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根本相反。以阶级出身来判断历史上思想家、政治家言行的阶级性,实际上是按照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公式来剪裁历史,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当作套语。 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要求我们对剥削阶级的作用进行全面估价,不能以阶级义愤代替科学研究。 要对历史上剥削阶级作出评价,首先就遇到评价阶级活动的基本标准问题。过去史学界有人认为: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就是评论历史上各阶级作用的基本标准。凡属剥削阶级,统治过劳动人民的帝王将相,既然都无例外地压榨过劳动人民,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不断的斗争,并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因而应该予以全盘否定,甚至在历史书上可以一笔勾销他们的名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