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任何一个大的历史事变,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因素,由很多合成力、因素和倾向的相互冲突、制约、平衡及调和的综合作用,方得以产生一个总的结局。本文试图从宋钦宗用人和策略失误的角度,探讨北宋灭亡的问题。宋钦宗实际在位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却先后拜罢了26名宰执大臣。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论述他与耿南仲、李纲、种师道、何卤四人的关系。 一、宋钦宗和耿南仲 宋钦宗即位前,耿南仲曾任14年的皇太子宫僚。(注:据《宋史》,卷三五二,《耿南仲传》。)宋徽宗宠爱三子郓王赵楷,颇有废立之意,据胡寅说:“渊圣皇帝在东宫,当宣和季年,王黼欲摇动者屡矣。(耿)南仲为东宫官,计无所出,则归依右丞李邦彦。邦彦其时方被宠眷,又阴为他日之计,每因王黼谗谮,颇曾解纷。”由于在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时的特殊关系,宋钦宗即位后的第三天,就命耿南仲为签书枢密院事,后又升迁尚书左丞。耿南仲害怕金军,“奉椒房出奔”,一度逃离开封,(注:《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六,胡寅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二七建炎三年闰八月庚寅;《裴然集》,卷一六,《上皇帝万言书》。)仍深得宋钦宗的信任。 耿南仲任执政后最重要的“政绩”:一是排除异己;二是“主和议”,破坏抗金。此两条劣迹不是在平时,而是在危难时期,就不能不在北宋覆亡中起着恶劣的作用。“自靖康以来,有专主和者,耿南仲与其子延禧是也。闺门之内,同恶相济,沮渡河万全之战,遏勤王已到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黄河,自谓和议可必无患,凡战守之具,若无事于切切然者”。宋钦宗“信如蓍龟,敷奏之语,盖未尝不从”。(注:《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三,邓肃奏;《栟榈文集》,卷一二,《辞免除左正言札子》,第五。)他无疑在朝廷里有很大的势力,史书记载宰相唐恪“附耿南仲,排李纲,专主和议”,执政聂昌“附耿南仲取显位”,(注:《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八三;《宋史》,卷三五三,《聂昌传》。)一部分宰执其实须听命于他。耿南仲对“凡与己不合者,即指为朋党”,“唯以恩雠相报”。(注:《宋史》,卷四三五,《胡安国传》;《斐然集》,卷二五,《先公行状》;《会编》,卷六六,《靖康小录》。)怯于公战,勇于私斗,宋朝有不少士大夫,如果说他们治国和救国全然无方,而彼此勾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却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耿南仲就是一个典型。 当时的宰执大臣大多不愿在皇帝的父子关系中再增添新的不和因素,而耿南仲是个例外。当初次进攻开封的金军暂时撤退,宋钦宗准备请南逃的宋徽宗回京,宋廷讨论“迎奉太上仪注”时,“耿南仲议欲屏太上左右,车驾乃进”,李纲斥责他说:“耿南仲当以尧舜之道辅陛下,而其人暗而多疑,所言不足深采。”宋钦宗听后,“笑之”,而耿南仲“怫然,怒甚”。(注:《梁溪全集》,卷八三,《奉迎录》,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尽管宋钦宗并未采纳耿南仲之议,而当迎接宋徽宗回京后仅四日,便将耿南仲由尚书左丞升任门下侍郎。宋高宗后来也说:“南仲父子辄离间两宫,其罪甚大。”(注:《要录》,卷九一,绍兴五年七月己亥。) 直到金军再次进犯,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三载:“御批以金人欲割地,须两府二人,令各自陈愿使者。陈过庭以主忧臣辱,首请自行,唐恪、曹辅等皆依违不对。耿南仲以老辞,聂昌以亲辞。寻出御批曰:‘过庭忠谊可嘉,特免。可差辞免人耿南仲使斡离不河北,聂昌使粘罕河东,日下出门。’”宋钦宗到此算是看穿了耿南仲的为人。然而耿南仲离开开封,却又暂时因祸得福。他被卫州人赶跑后,逃奔相州,依附康王赵构。开封城被攻破后,如执政曹辅曾奉宋钦宗诏命,召康王回京。他未能见到康王,又重返开封,“从二帝留军中”(注:《宋史》,卷三五二,《曹辅传》。),至少也算是在危难之际,与宋钦宗共患难。耿南仲身为执政,尽管宋钦宗对他最为宠信,却怀着畏避兼投机的心理,不回开封,另有所图。他伙同汪伯彦,共同策划身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不救开封,拥兵逃跑。在康王登基时,耿南仲任“礼仪使”,其子耿延禧“读册文”。然而宋高宗却憎恶耿南仲,很快将他们父子贬黜,说:“朕恨不手斩耿南仲!”(注:《朱子语类》,卷一二七。)耿南仲原指望得到新君的恩宠,结果却成了一场幻梦,而死于贬所。以害人始,以害己终,耿南仲的政治命运与黄潜善、汪伯彦有相似之处,而他们共同的陷害对象,主要是李纲。 二、宋钦宗和李纲 当金军南侵之际,宋方朝野乱成一团,简直是束手无策。时为太常少卿的李纲却脱颖而出,超升兵部侍郎,很快又超升执政。宋钦宗随即又授任他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正如《朱子语类》卷一三○所说:“当时不使他,更使谁?士气至此,消索无余,它人皆不肯向前。惟有渠尚不顾死,且得倚仗之。”李纲作为一个本不知兵的文臣,在仓猝之际,居然相当有效地组织了开封的城防,屡次击退敌人。他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却也招致了同列很深的忌妒。宋钦宗本人来回摇摆于卑怯的投降主义和轻率的冒险主义之间,他委任李纲负责城防,又不能授予全权,更不听李纲的劝阻,而致力于屈辱求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