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织制起绒织物的历史十分悠久,织制出的此类织品也极其细致精美。由于纺织品在地下长时间埋藏很难保存,这类织物发现的比较少,兼之文献记载不多,故我们对历代起绒织物并不是很清楚,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明代起绒织物的生产及外传日本的情况即是其中之一。 1明代起绒织物的生产和利用 关于明代起绒织物的生产情况,虽然与前代一样,文献记载比较零散,但若稍微汇集一下,仍能看出其大致,即整个明代自始至终都在织制起绒织物。 明代多处地方生产这类产品。除《天工开物》[1] 和乾隆《福建通志》[2]提到漳、泉二州大量织制外,现知的还有甘肃、陕西和广东。 文震亨的《长物志》是讲文物古玩和珍贵用品的著作,其书卷八有这样的记载:“绒单出陕西、甘肃。”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八也有“绒单又名剪绒单”的记载。按:谓之单,大概系其门幅较宽。文震亨是明晚期的人,曹昭是明初期的人,都谈到陕、甘的绒单,即明确指出陕、甘在整个明代都生产这类产品。 明代起绒织物的利用也是相当普遍的,不仅比较富裕的人喜爱服用,甚至一般百姓也有服用的,这在当时的书籍中多有反映。下列举几例: 其一,《水浒传》是明代完成最早的一部章回小说,相传出自明初的施耐庵和罗贯中,其书第76回即有以剪绒裁制战袄之说,所谓“剪绒战袄蔡舞。”《水浒》虽属小说,所叙故事未必尽属真实,但写入其中的日用品大多为著者当时习见之物,很少捏造。 其二,《天水冰山录》是明人过录藉没权相严嵩[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入阁至四十一年(1562年)遭黜放]财务的清单,其内起绒织物(不包括未明书的起绒)有:“大红、青绿、沉香各色剪绒段二八正,青素剪绒十六正、天鹅绒头围一个、红剪绒獬豸女披风一件。” 其三,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二中有段讲张居正的事,其中有这样的话:“江陵时岭南仕宦有媚事之者,制寿幛贺轴俱织成……以天鹅绒为之,当时以为怪,今则寻常甚矣。”张居正在明代以长于吏治见称,于隆庆元年(1567年)入相,至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位。所谓“制寿幛贺轴俱织成……以天鹅绒为之”,即谓广东以起绒之法织制这些物品。 其四,明代利用起绒织物的情况既见于中国史书,也见于外国人著作。17世纪初沙皇俄国的势力不断东侵,1618年,俄国为了窥测中国和俄比大河流域的情况,曾派宜万裴德林使明,此人在其出使中国的记录中,曾谈及他路过中国长城附近看到的情况:“过长城至施罗喀尔喀所有店铺……各种货物皆有,鹅绒花纹缎、绢布绣金缎皆甚多。”[3] 文中叙述的鹅绒花纹缎便是起绒织物。 这些关于明代生产和利用起绒织物的材料,都相当具体,说明明代起绒织物的生产和利用是相当普遍的。 2明代的起绒方法 明代一直不断地生产起绒织物,起绒技术的应用趋于成熟,相应地创造出来的新品种也很多。某些品种还相当精美,尤如乾隆《福建通志》所形容:明代天鹅绒“机制云蒸,殆夺天工”。其技术上的成就,具体显现在花色品种上,这可从现知的6种明代起绒织物窥其一斑。 1.素剪绒,即没有花纹的单色绒织物。 2.倭缎,即在缎纹地上起绒或在绒上起经纹花的织物。它与后来所说的漳缎是有差异的。道光十二年《厦门志》卷七,清厦门关税科则中缎织物税则,其内同时收录漳缎和倭缎两项,即是表示两者有所不同,不过究竟有何差异现在还不大清楚。 3.天鹅绒,即绒毛比较长且密的绒织物,后来漳州生产的漳绒即属此类。乾隆《福建通志》说:漳州有天鹅绒,即谓漳绒为天鹅绒之一种。陈作霖《金陵物产》卷十五《风土志》曾描述清代南京织造的这类绒织物特点:“其绒纹深理者曰天鹅绒”。“绒纹深理”就是说其绒毛长。在道光《厦门志》关税科则中绒类税,同时收有平绒(天鹅绒)和漳绒两项。两者分列,大概就是根据其上绒毛长短而定。 4.雕花绒,即先织成坯布,在坯布上画花,再用刃具根据花纹要求开绒的绒织物。 5.金彩绒,即在加织金银线的地上起绒花的绒织物,也是《元史·舆服志》所说:天子质孙冬服怯绵里之类的绒(注:朱启钤《丝绣笔记》引《元史·舆服志》:“天子质孙(颜色)冬之服十有一等,服纳石失、怯绵里……”下注:“纳石失,金锦也;怯绵里,剪绒也。”)。过去有些学者认为金彩绒是明末或清代兴起的,其实不然,金彩绒至迟在元代即已出现,但至明代又有较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