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契丹贵族大会钩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李桂芝 参加讨论

关于契丹人的贵族大会,研究者更多地注意的是它的选汗职能。姚从吾、傅乐焕、陈述等前辈在研究契丹汗位继承和辽帝捺钵活动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它,并将其称之为“选汗大会”和“大政会议”。姚文旨在分析“契丹君位继承问题”,对大会本身涉及不多;傅先生在研究辽帝捺钵活动时,指出冬、夏捺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与北、南臣僚议国事”,他将这项活动称为“大政会议”;陈先生则将“选汗大会”与“议政之会”并提,认为在出现阶级形成国家之后,“军国之事既多,又不能不于选汗大会之外,另有议政之会,这是一种发展分化,由一元而成两元,由简单而进入复杂的。”(注:参见姚从吾《契丹君位继承问题的分析》,见杨家骆《辽史汇编》,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见《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陈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其实,自部落联盟时期始,“选汗”和“议政”一直是贵族大会的两项基本职能。
    一、贵族大会的召集者与参加者
    契丹人在古八部时期,就有了选举联盟首领的贵族大会。(注:参见李桂芝《契丹古八部之我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虽然对其召集者、参加者和会议情况已难得其详,但各部落首领都是这种大会的当然成员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中外各民族部落联盟时期的通例。
    关于契丹人举行决策会议的记录,除赵志忠得自契丹人的传说时代不明外,最早者当推《隋书·契丹传》,它说:“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前此,契丹被北齐攻破,部众离散,隋初又相继迁回。各部间虽没有建立较为巩固的联盟,但当有重大战事时,仍采取联合行动。这时的契丹人,可能已建立了松散的、不固定的以军事征伐或军事防御为目的的军事联盟。当他们需要共同行动时,便召开诸部首领会议,“相与议之”。其召集者或是受到重大军事威胁向诸部求救的部落酋长,或是诸部中势力最大部落的最具号召力的首领。如为后者,他便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参加这类讨论和做出决定的人物,也应该是后来选举联盟首领的贵族大会的参加者。
    唐代,大贺氏联盟时期,也有“若有征伐,诸部皆须议合”(注:《旧唐书·契丹传》。),“凡调发攻战,则诸部毕会”(注:《新唐书·契丹传》。)的记载。所谓“议合”、“毕会”,当然不会是八部全体部众的“议”和“会”,只能是他们的首领参加的贵族会议。
    遥辇氏联盟时期,便有了虽简单但却明确的选汗大会及其参加者的记录。五代时期的契丹,“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人建旗鼓以统八部。至其岁久,或其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为约本如此,不敢争。”(注:《新五代史·四裔附录》。)这样的会议,无疑是专为选举联盟首领召开的,所谓“八部聚议”,当然也只能是八部首领的聚议。如果说前面的结论还只是推断的话,那么欧阳修关于耶律阿保机“以威制诸部”的记载就更明确、具体和生动了。遥辇氏联盟后期,契丹人的南下势头受到幽州刘仁恭的遏制,阿保机以其雄强取代遥辇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他连任九年而不受代,引起诸部不满。为了长期把持联盟权力,阿保机以阴谋手段消灭对手,“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诸部以为然,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遂立,不复代。”(注:《新五代史·四裔附录》。)关于这段记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不可信。我认为,这段记载虽颇具戏剧性,但也未必完全是向壁虚构。以阿保机和述律氏的狡诈与阴险,此事未必无凭。这可能是对一次以武力威胁强行通过的选汗大会的描述。这里的“诸部”,就是“诸部大人”。阿保机遣使所召者和阴谋杀害者,都是“诸部大人”。由此可知,前面所说的“诸部”、“八部”,实际上都是指“诸部大人”和“八部大人”。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各部落的首领是贵族大会的当然成员。这一点,也早为史学界前辈所论述过(注:蔡美彪先生将这种贵族大会称为联盟议事会,并明确指出,“部落长都是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的联盟议事会的成员”。参见《中国通史》第六册第三章,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在辽朝生活多年的宋人赵志忠得自契丹人的材料,更可证明此说不误。他说:“太祖生而智,八部落主爱其雄勇,遂退其旧主阿辇氏归本部,立太祖为王”,“凡立王,则众部酋长皆集会议,其有德行功业者立之。或灾害不生,群牧孳盛,人民安堵,则王更不替代;苟不然,其诸酋长会众部别选一名为王;故王以蕃法,亦甘心退焉,不为众所害。”(注:赵志忠:《虏廷杂记》,见《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后梁纪一》。)
    对契丹建国后贵族大会的召集者和参加者,最具体、最明确的记录是天赞三年六月的贵族大会。它以西征吐谷浑、党项、阻卜和东征渤海的军事行动为议题,召集者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本人,参加者为“皇后、太子、大元帅及宰相、诸部头”(注:参见《辽史·太祖纪下》。)。皇后、太子、大元帅为皇室重要成员,二宰相即南、北二府宰相,诸部头即契丹诸部落酋长--夷离堇。他们都是契丹社会上层决策人物,可能要提供兵源或直接率军出征。如当年西征时,太子耶律倍监国,大元帅耶律尧骨(德光)从行,南府宰相苏、南院夷离堇迭里略地西南,奚部长勃恩从征回鹘、党项、吐蕃、沙陀等;次年东征渤海,皇后、太子、大元帅、惕隐安端、前北府宰相阿古只、南府宰相苏、北院夷离堇斜涅赤、南院夷离堇迭里和奚部长又皆从行。可见,贵族大会的参加者,同时也是大会决议的执行者。建国初期贵族大会的参加者确定无疑有皇室的重要成员、北南二府宰相和诸部落夷离堇。
    此次大会后不久,契丹贵族在皇后述律氏的主持下召开了又一次大会,议题是选举契丹最高统治者皇帝。天显元年(926年)七月,辽太祖死于扶余府,按照他的遗嘱,由皇后述律氏称制,“权决军国事”。次年八月葬太祖于祖陵,十一月,由监国皇后召集契丹贵族推选新皇帝。这次会议的参加者,笼统地讲,仍然是“诸酋长”、“群臣”;有名姓可知者除监国皇后述律月理朵外,尚有太子倍、大元帅德光和南院大王耶律迭里(注:这次大会的参加者,据《资治通鉴》卷二七五《后唐纪四》、《契丹国志》卷二《太宗纪》,有耶律德光、耶律突欲(耶律倍)和“诸酋长”;《辽史》卷七二《宗室·义宗倍传》也载有倍、德光与“群臣”;《辽史》卷七七《耶律安抟传》载南院大王耶律迭里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就皇帝人选发表了个人意见。)。所谓“群臣”,就是以迭里为代表的“诸酋长”,包括北、南二府宰相和诸部首领(注:《辽史·太宗纪上》载:天显元年十一月壬戌(十五日,927年12月11日),太宗即皇帝位;戊辰(二十一日,12月17日)还都;十二月辛巳(初四,12月30日),诸道将帅辞归镇。这是选汗大会活动的部分日程,其中的“诸道将帅”,显然就是参加选汗大会的诸部落首领。)。因此,可以说,述律皇后主持召集的这次推选太祖继承人的贵族大会,其参加者的范围,与由太祖召开的讨论军事征伐的贵族大会,原则上是一样的。
    太宗初年,几乎每年都有大政会议的记录,如天显五年二月“召群臣议军国事”、六年二月“召大臣议军国事”、七年七月“召群臣耆老议政”等(注:参见《辽史·太宗纪上》。)。这里,“群臣”、“大臣”等,与《资治通鉴》和《契丹国志》中的“诸酋长”、“诸大人”、“诸将”所指是一样的。后一次大政会议,在群臣之外又增加了德高望重的“耆老”。“耆老”参与议政,在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权中都不乏其例。
    大同元年(947年),太宗死,世宗在军中即位,也是通过契丹贵族大会推举认可的。这次大会的召集者可能是永康王耶律阮,参加者是以北、南大王为代表的从太宗南征的军中诸贵族、将领,可知者有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洼、国舅萧翰和宗室麻答等(注:北、南二大王是皇族中的重要成员,这次贵族大会的重要决策者,见《辽史》耶律吼、耶律洼二传;萧翰出身国舅,为太宗妻兄,世宗妹婿,灭晋后为宣武军节度使;麻答即《辽史》中的耶律拔里得,太祖侄,太宗堂弟,世宗堂叔。)。虽然与会者没有包括全体契丹贵族,但在特殊情况下,举非常之议,也可以由部分贵族参加的会议做出决定(注:由部分贵族参加会议做出重大决策的先例并非耶律阮首创,耶律阿保机为联盟首领时,为反击诸弟的夺权活动,于六年(912年)举行的“燔柴告天”仪式,也属此类。详见下文。)。
    通过对上述会议的考察,可以初步认定,建国前和建国初的契丹贵族大会,召集者为联盟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可汗-皇帝或监国执政的皇后、亲王等,参加者是皇族重要成员和诸部贵族、将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