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契丹贵族大会钩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李桂芝 参加讨论

914年七月,召开两次大会处理“叛党”;915年,正月、六月和十月分别北伐、南征和东狩。一切准备就绪后,916年二月,以耶律曷鲁等为首的契丹贵族共同推举阿保机做了皇帝。
    在处理了反叛集团后,916年阿保机正式即位称帝,并以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在确立长子继承制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传统的改变和新制度的确立并非易事,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不久,另一次选汗大会就在契丹贵族中召开,阿保机所立太子也在这次大会上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
    天显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机死,按照传统,皇后述律氏称制,“权决军国事”。第二年,在安葬阿保机后,由述律氏主持召开了推举新皇帝的贵族大会。散见于诸文献的零星记载,尚可提供一些本次大会的有关情况。《辽史·太宗纪》天显二年条下载:“十一月壬戊,人皇王率群臣请于后曰:‘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后从之。是日即皇帝位。”这是对辽太宗即位时间和缘由的记录。它告诉我们,太宗得以继立,是人皇王耶律倍“让贤”的结果。《辽史·宗室·义宗倍》也称:“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它透露出耶律倍之所以“让位”,是因为“太后欲立德光”。
    相比之下,宋人的记载更直接而无顾忌,可靠性当胜于《辽史》。《新五代史·四裔附录》载:“初,阿保机死,长子东丹王突欲当立,其母述律遣其幼子(当为阿保机幼弟--引者注)安端少君之扶余代之,将立以为嗣。然述律尤爱德光。德光有智勇,素已服其诸部,安端已去,而诸部希述律意,共立德光。”《资治通鉴》也称:“契丹述律后爱其中子德光,欲立之,至西楼,命与突欲俱乘马立帐前,谓诸酋长曰:‘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酋长知其意,争执德光辔欢跃曰:‘愿事元帅太子。’后曰:‘众之所欲,吾安敢违?’遂立为天皇王。”《契丹国志》也有相同的记载。
    综合上述记载,可知德光之立一出于太后之意,二有“群臣”、“公卿”、“诸部”、“诸酋长”的拥戴,三有耶律倍的“让位”,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其实不然,《辽史》和《契丹国志》都透露了这次权力交接中发生的矛盾和斗争。《辽史·太祖纪下》载:天显元年“十一月丙寅,杀南院夷离堇耶律迭里、郎君耶律匹鲁。”二人缘何被杀,没有指明。但《耶律安抟传》披露了原因:“太祖崩,淳钦皇后称制,欲立大元帅嗣位。迭里建言,帝位宜先嫡长;今东丹王赴朝,当立。由是忤旨。以党附东丹王,诏下狱,讯鞠,加以炮烙。不伏,杀之,籍其家。”可见,这次权力交接是在斗争中进行的。而这次斗争又为以后权力交接埋下了争夺的种子。《契丹国志》更具体地说:“后任智用事,立中子德光,在其国称太后。左右有桀黠者,后辄谓曰:‘为我达语先帝。’至墓所,即杀之。前后所杀以百数。最后,平州人赵思温当往,思温不行,太后曰:‘汝事先帝亲近,何为不行?’对曰:‘亲近莫如后,后行,臣则继之,’太后曰:‘吾非不欲从先帝于地下,顾诸子幼弱,国家无主,不得往耳。’乃断一腕,置墓中,思温亦得免。”(注:《契丹国志·太祖述律皇后传》。)《资治通鉴》也有类似的记载(注:《资治通鉴》卷二七五《后唐纪四》载,七月,“辛巳,契丹主阿保机卒于扶余城,述律后召诸将及酋长难制者之妻,谓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泣曰:‘汝思先帝乎?’对曰:‘庶无帝恩,岂得不思?’遂杀之。”)。
    关于阿保机死后诸事的安排,根据《辽史》和《资治通鉴》的有关记载可排出下列日程:天显元年(926年)七月二十七日,辽太祖死;八月三日,安端奉皇后述律氏之命前往代耶律倍守东丹(注:此举意在让耶律倍参加选汗大会。);初十“皇后奉梓宫西还”;十八日,耶律德光从前线返回行在所;二十一日,耶律倍至行在所;九月十三日,“梓宫至皇都,权殡于子城西北”;十一月十三日,杀耶律迭里、耶律匹鲁(注:这表明选汗大会的预备会议召开,会上诸贵族意见不一,持不同意见者受到了处罚;赵思温事不载发生时间,按理也应在此前后。);二年八月十九日葬辽太祖于祖陵(注:经过大半年的磋商,可能此时关于接班人问题的酝酿已经有了初步结果,述律后才肯安葬辽太祖。辽太宗的丧事也是这样处理的。《资治通鉴》卷二八六《后汉纪一》载:“契丹主(辽太宗--引者注)丧至其国,述律太后不哭,曰:‘待诸部宁一如故,则葬汝矣。’”可知这是述律氏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贯手法。);十一月十五日,人皇王率群臣请立德光,德光是日即皇帝位(注:逆太后旨意者已被压服,耶律倍大势已去,不得已最后表态,让位于其弟。所谓“择可立者执其辔”,不过是一个仪式罢了。德光即位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一旦耶律倍表态,剩下的就是举行仪式了。所以,推举过程和即位仪式可以在同一天举行而不会感到仓卒。);十六日,太宗耶律德光谒太祖陵(注:谒陵的目的是向先帝告即位。);十九日,行柴册礼(注:此为告天仪式,行此礼后,其合法资格则得到正式承认。);二十一日,还都;二十五日,群臣上皇帝尊号,大赦;十二月初四,诸道将帅辞归镇,会议结束。
    由此可见,不论代行皇帝职权者影响多大,地位多高,权势多重,也只能通过这一切向贵族大会施加影响,而不能代行贵族大会的权力。不论贵族大会是否真正能体现全体贵族的意志,会议也必须召开并做出决议。只有贵族大会的决议才具有最终效力,哪怕它是在少数人操纵下做出的。而且,一旦贵族大会做出决定,新帝又举行了柴册礼,他的地位就是无可争辩和不可替代的。
    从阿保机以耶律倍为太子的决定看,似乎他已经准备实行长子继承制。但后来,他又以倍为人皇王主东丹事。东丹是按游牧民族的分封制传统建立的封国、属国,以太子主封国事,是否也有取消其接班人资格的意图?同时,德光、李胡也分别有元帅太子和自在太子的称号。这一切,反映了阿保机还没有完全摆脱游牧社会传统的影响和束缚。而述律氏则完全是按游牧社会的传统行事的。契丹贵族中对此也存在着两种不同态度,于是贵族大会就成了两种势力角逐的场所。
    大同元年(947年),契丹-辽国又经历了一次权力交接的考验。这年四月乙亥(另有丙子、丁丑二说,今不取。理由见78页注①),辽太宗在灭晋回军途中死于栾城,契丹诸贵族又有了一次推举最高统治者的机会。当时的形势是:太宗幼弟李胡与其母述律氏在上京,实际上可视为“监国”。按太后的意图,显然是要以李胡为皇储的(注:《辽史·太宗纪下》载,自汴回军途中,李胡曾遣使“问军前事”,辽太宗则如实报告。可见辽太宗是将李胡作为接班人对待的。当然这一切也是出自太后述律氏之意。);军中诸将却多有对李胡持反对态度者,甚至还有当初因主立东丹王而被害者的子孙。他们对述律氏的所作所为一直耿耿于怀。这就注定了辽朝的第二次权力交接又将是一场恶战。
    事实确实如此。太宗死后,军中诸贵族、将领并没有马上向上京报告他的死讯,而是紧锣密鼓地策划拥立东丹王之子耶律阮(兀欲)。据《辽史》和《资治通鉴》载,参与谋划的核心人物是以耶律阮为首的军中部分将领和宗室人员,其中至少包括南院大王耶律吼(出自六院部)、北院大王耶律洼(系出孟父房)和宿卫耶律安抟(系出孟父房)。《辽史·耶律吼传》载:“及帝崩于栾城,军中忧惧不知所为。吼诣北院大王耶律洼曰:‘天位不可一日旷。若请于太后,必属李胡。李胡暴戾残忍,讵能子民。必欲厌人望,则当立永康王。’会耶律安抟来,意与吼合,遂定议立永康王,是为世宗。”在北、南大王定计的同时,更为积极、活跃的则是耶律阮和耶律安抟。耶律安抟在世宗继立的关键时刻,起了当初耶律曷鲁立太祖时的重要作用。《辽史·耶律安抟传》称:“诸将欲立世宗,以李胡及寿安王(太宗子耶律璟--引者注)在朝,犹豫未决。时安抟值宿卫,世宗密召问计。安抟曰:‘大王聪安宽恕,人皇王之嫡长;先帝虽有寿安在,天下属意多在大王。今若不断,后悔无及。’会有自京师来者,安抟诈以李胡死传报军中,皆以为信。于是安抟诣北、南二大王计之。北院大王洼闻而遽起曰:‘吾二人方议此事。先帝尝欲以永康王为储贰,今日之事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安抟对曰:‘大王既知先帝欲以永康王为储副,况永康王贤明,人心乐附。今天下甫定,稍缓则大事去矣。若白太后,必立李胡。且李胡残暴,路人皆知,果嗣位,如社稷何?’南院大王吼曰:‘此言是也。吾计决矣!’乃整军,召诸将奉世宗即位于太宗柩前。”这是军中贵族大会策划过程的记录。大会召开的情况,《耶律洼传》也有简单的记录:“洼与耶律吼定策立世宗,乃令诸将曰:‘大行上宾,神器无主,永康王人皇王之嫡长,天人所属,当立;有不从者,以军法从事。’诸将皆曰:‘诺。’”他们的意图得以顺利通过(注:大会召开时间,《辽史》失载。《资治通鉴》卷二八六《汉高祖纪一》所记天福十二年四月丙子“契丹永康王兀欲及南北二王,各以所部兵入(镇州)”、“时契丹诸将已密议奉兀欲为主”、“契丹诸大人数日聚谋”等,都是作为局外人的宋人所记录的情况。这段记事,时间前后安排并不严密。现据诸文献记载,将太宗死至世宗即位前后时间排列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