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的行程中,澳葡当局的表现让英国人十分不满,与马戛尔尼使团成员在其记载中对澳门事务和风景不厌其烦的介绍相反,阿美士德使团成员的报告中,大使在澳门的活动基本阙如,在英国人看来澳门没有任何值得记载的东西,(29)大使只在澳门冷冷清清地等待了五天,然后冷冷清清地离开了。从英国人的态度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对澳葡和中葡关系模式的失望,显然他们不能接受这种交往模式,使团成员伊利斯在游记中说:“在澳门的居住由于限制严格非常令人不愉快,中国人严格限制欧洲人的行动,这种限制既让人觉得讨厌也没有必要,只有葡萄牙人才会甘心忍受。看到一个像澳葡当局和议事厅这样的机构自称是欧洲人的政权,真是令人反感的事情。即使他们有办法,我都怀疑他们是否会对中国人的不断羞辱和侵夺感到愤怒;事实上,他们曾经做过的唯一事情是不断破坏联盟和他们母国的救星(译者--指英国)。……澳门真的不值得去访问。”(30) 葡萄牙人的做法让英国人切齿痛恨,英国人无法从澳门模式中看到经由外交途径达到目标的希望。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西方势力,英国希图建立以英方为主导的中英关系。随着大英帝国日益稳固壮大,不断向全球拓展自由贸易,建立起更为广阔、机制更灵活的新帝国,成为全球霸主,澳门模式显然不符合他们在全球拓展的构想,他们曾受澳葡的启发,但并不满足于澳葡的状态,最终创建了以割占主权为前提的香港模式和中英外交体制。 注释: ①转引自郭家宏:《从旧帝国到新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0页。 ②③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5、626~627、667页。 ④(21)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黄鸿钊译,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年,第136~150、26页。 ⑤夏燮:《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⑦详情参看马士:《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三卷第七十章“美国船运与大不列颠战舰,1814”,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⑧(11)(13)(19)(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35、37、77、60、60~61页。 ⑨(12)游博清:《英人小斯当东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第284~285、287页。 ⑩详情参见郭小峰:《斯当东与中国语言》,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4)转引游博清:《天朝与远人--小斯当东与中英关系(1793-184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0年9月,第35页。 (15)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6)Mrs. Elizabeth Morrison compiled,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D. D. Vol. 1, 1539, p.453. (17)Herbert John Wood, Prelude to War, The Anglo-Chinese conflict 1800 -1834. pp. 368. 347. 373. (18)吴志良:《澳门政治制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9年,第44页。 (20)张汝霖、印光任:《澳门纪略》,赵春晨点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3~44页。 (22)C.R.Boxer, Seventeenth Century Macau, Hong Kong: Heinemann, p. 74. (23)王昭明:《鸦片战争前后澳门地位的变化》,北京:《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3期。 (24)《澳门宪法史初探》,第14页,转引自吴志良:《澳门政治制度史》,第51页。 (25)Montalto de Jesus, Historic Macau, p. 33. (26)章文钦、刘芳辑:《葡萄牙东坡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年,第738页。 (28)马士:《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三卷,第272页。 (29详情参见Henry Ellis,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 London, 1818, Vol. 2, Chapter Ⅶ。 以及 Clarke Abe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and of a Voyage to and from that Country in the year 1816 and 1817, London, 1818, p. 236. (30)Henry Ellis,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 Vol. 2, Chapter Ⅱ, pp. 204-205.
(责任编辑:admin) |